2019年镇海年鉴
[概况]镇海区陆地面积246平方公里,现下辖2镇5街道(其中贵驷街道委托宁波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管理),年末全区按户籍口径统计的总户数103642户,人口257560人。全年全社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21.6亿元,跃上千亿台阶,比上年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725.3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290.0亿元,增长7.6%。三次产业之比为0.6︰71.0︰28.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3581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4184美元)。全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130.8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2亿元,增长7.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7.3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城乡社区支出35.3亿元,增长48.6%;公共安全支出5.2亿元,增长1.1%;科学技术支出3.2亿元,增长16.5%;节能保护支出2.7亿元,增长13.2%。
农业农村持续向好。全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农业产值7.8亿元,增长1.6%;林业产值0.3亿元,增长2.2%;畜牧业产值0.7亿元,增长11.7%;渔业产值0.1亿元,下降24.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亿元,增长8.2%。全年全区农田基本建设开工1处,建成1处,累计完成土石方27.6万立方米,兴建防洪渠道10条,疏通河道15条。农业机械化保持较高水平,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7万千瓦,其中,大型拖拉机41台,小型拖拉机及手扶拖拉机130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531台,联合收割机57台。机播面积8.8万亩,机割面积3万亩,机耕率、机割率和机灌率均达99.5%以上。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分类创建梯度推进,永旺区级精品村和城郊十园加快打造,美丽乡村合格村、示范村和A级景区村庄比例居全市首位,农村垃圾分类、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农业“两区”建设深入推进,有序开展多彩农业美丽田园示范基地建设3个,成功打造现代农业庄园2家。完成粮功区提标改造4000亩,新增高标农1400亩。“大棚房”整治攻坚战43个点位全部完成整改。农业品牌建设加快推进,“镇蜜”公用品牌培育壮大,“首届丰收节”“水果番茄节”“草莓节”等特色农事节庆活动成功举办。
二产发展成效显著。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2.0亿元,比上年增长7.8%。企业梯队培育继续加强,年末全社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0家,比上年增加41家,其中,工业总产值超10亿元企业23家,超5亿元企业50家,比上年增加3家;超1亿元企业176家,比上年减少11家。工业结构更加优化,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全年绿色石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517.4亿元和23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4%和7.3%。
建筑业发展有所下滑。全年全区建筑业增加值45.0亿元,比上年下降0.3%。全区建筑竣工备案面积205.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1.4%。全年受监工程面积541.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年末全区拥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94家,比上年增加11家。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1.2%。从产业投向看,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1.1%,其中,工业投资增长31.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4.3%,其中,房地产投资下降3.1%。从投资结构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0.0%,建安工程投资增长33.0%,产业投资增长32.6%,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增长24.8%,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2.3%,民间投资增长3.2%。
全域城市化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不断优化,甬江科创大走廊镇海段、镇海新中心一体化、石化区总规修编等一批重点规划研究相继完成。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同心湖公园开工建设,1688新青年广场、保利商业地块等项目顺利推进。城乡品质不断提高,城中村改造有序实施,完成拆迁整治1120户;“三改一拆”力度加大,完成“三改”面积100.4万平方米,处置违法建筑88.8万平方米,获评省基本无违建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任务两年完成,获评省优秀区县。
内贸市场势头良好。全年全区商品销售额14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批发业商品销售额1259.6亿元,增长13.9%;零售业商品销售额187.7亿元,增长13.6%。全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6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65.0亿元,增长7.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9.6亿元,增长13.3%。拥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1个,全年成交额1558.2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大宗生产资料交易中心成交额1200.0亿元,增长7.3%。
开放型经济持续向好。全年全区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496.8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进口总额246.4亿元,增长5.2%;出口总额250.4亿元,增长8.1%。全年全区引进外商投资项目35个,比上年增长12.9%;总投资额9.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1%;合同利用外资2.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9.7%;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9%。
旅游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区拥有星级宾馆8家,旅行社7家,A级旅游景区(点)5个。全年全区旅游综合收入94.3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国内旅游收入94.2亿元,增长19.6%;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08.8万美元,下降47.5%。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15.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6%;接待入境旅游人数4994人次,比上年下降34.9%。招宝山旅游风景区、九龙湖旅游度假区、宁波帮文化旅游区和十七房景区接待游客人数分别达到192.0万人次、133.7万人次、88.4万人次和90.5万人次。
交通运输持续增强。年末全区拥有营运性公路运输工具5166辆,营运出租车54辆,航运业总运力达到223.9万吨。“七横五纵”的路网体系更加完善,世纪大道快速路开工,东外环路、北环东路快速路通车,杭甬复线威海互通连接线、三官堂大桥等工程加快建设,轨道交通2号线、3号线、5号线有序推进。交通治堵成效显著,智慧停车综合管理系统加快建设,新增公共停车位1850个。交通出行更加便捷,更新141辆新能源公交车,调整优化8条公交线路。
邮电业向好发展。全年全区邮政业务总量2.0亿元,比上年增长47%;邮政业务收入1.2亿元,比上年增长44%;发送信函量28.0万件,比上年下降55%;报刊订销量1923万件,比上年下降8%。全年电信业务收入7.4亿元,比上年下降3.1%,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12.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3.7万户,互联网用户25.7万户。
用电量有所增加。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11.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0%(见图6)。分类看,第一产业用电0.1亿千瓦时,下降7.2%;第二产业用电98.7亿千瓦时,增长8.1%,其中,工业用电98.2亿千瓦时,增长8.0%;第三产业用电7.7亿千瓦时,增长5.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5.2亿千瓦时,增长11.7%。电力日最高负荷155.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7%。
金融市场局面良好。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币各项存款余额937.0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80.7亿元,增长12.3%;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370.8亿元,增长33.8%。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币各项贷款余额8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住户贷款余额308.0亿元,增长19.2%;非金融企业等贷款余额574.6亿元,增长18.8%。全年全区证券机构证券成交总额811.2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其中,股票成交额608.0亿元,增长27.7%;基金成交额10.8亿元,增长54.1%。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6.3亿元,比上年增长37.0%。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数5.0万户,比上年增长3.0%,其中,A股4.9万户,增长3.1%。
创新动能不断增强。创新资源要素加快集聚,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注册成立,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揭牌运营,中乌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落地,创维产业园、启迪科技园等项目加快推进。科创水平显著提高,16个项目入选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入选数量和补助经费居全市前列。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个,省“隐形冠军”企业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4家,创历年之最。新建院士工作站3家,建成全市首个“院士之家·青英荟”。年末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6家,区级科技(科普)示范基地15家,科技型企业267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67家。全年举办各类科技培训73次,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23项,引进高新技术项目63项,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366份,技术交易额16.0亿元。全年获得的专利授权388项。
教育事业领跑全市。年末全区拥有幼儿园58所,在园幼儿15786人;小学22所,在校生26848人;初中10所,在校生10843人;高中5所,在校生5127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2582人。幼儿入园率达100%,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高中入学率达99.8%,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教育质量保持全市领先,中考成绩蝉联全市第一,高考一段上线率51.7%,在全省前10名中占据7席,82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比上年增加17名。教育设施加快建设,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完成修编,骆驼实验学校二期、骆驼中学扩建、区中心学校新城校区和新城幼儿园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新建校舍投资额4.4亿元。崇正书院暨国科大附小正式揭牌。
人才开发力度不减。高度重视人才培育引进,出台“科创镇海”10条意见,落户高层次人才项目44个,新引进顶尖特优人才19名。全年全区组织各类人才招聘活动99场;引进和培养博士58人,硕士及副高以上587人;接收各类大中专毕业生3540人,其中,硕士生185人,本科生1747人。年末全区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2222人,其中,高级2096人,中级9842人。
文化事业取得新成果。“厚德镇海”建设深入推进,熊澎桥提名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1人荣获省道德模范、2人荣获浙江好人,7人荣获宁波好人。全域常态化文明创建机制不断完善,文明示范街区、品质社区创建持续深化。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4部作品获省市“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音乐“小金钟”琵琶展演顺利承办。“书香镇海”建设深入推进,“宁波帮”文化节等文化活动有序开展。城市形象不断提升,获《新闻联播》五次聚焦。年末全区拥有镇(街道)文化站6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520个。全年组织大型文化演出活动141场,群众性文化活动492次。年末累计开通有线电视用户13.5万户,其中,农村5.8万户。全年新开通数字电视小区12个,新增数字电视用户3100户。
卫生事业取得新突破。“健康镇海”建设全面推进,区人民医院三乙创建全面启动,区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区龙赛医疗集团相继组建,长三角医学类院士联盟成立。智慧健康保障工程扎实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达到国家卫健委最高等级四级甲等水平。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医疗服务机构259家,其中,医院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8家,村卫生室78家,门诊部16家,疾控、卫生监督所2家,妇保机构1家。全区共有医院病床3046张,拥有专业卫技人员3805人,其中,医生1573人,护士(护师)1614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院病床118.3张,医生61.1人。
体育事业收获新成绩。全民健身环境持续优化,完成1个市民生实事项目、10个省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和3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建设,全民健身工程通过省级评估。体育赛事影响力不断扩大,成功举办第五届九龙湖(宁波)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承办国家级A类赛事1项,省级A类赛事2项。全年全区获得国家级金牌23枚;获得省级金牌22枚,银牌11枚,铜牌7枚;获得市级金牌99枚,银牌78枚,铜牌80枚。曹云珠获得世界青年蹦床锦标赛女子个人冠军。全年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119次,参与人数3.5万人,新增和更新各类健身路径3套。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年末全区按户籍口径统计的总户数103642户,人口257560人。全年人口出生率8.0‰,死亡率5.1‰,人口自然增长率2.9‰。全区女性初婚人数833人,二孩率40.1%。
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长。全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351元,比上年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67元,比上年增长9.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上年的1.80:1缩小至1.78:1。年末全区私家车(9座以下)拥有量107913辆,比上年增长10.1%。
就业和再就业持续推进。全年全区新增就业岗位7435个,开发(保持)公益性岗位1048个,帮助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实现再就业3707人,其中,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00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36%。
社会保障不断优化。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年末区属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3.0万人、24.4万人、17.2万人、22.2万人和16.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8%、4.5%、3.0%、2.8%和3.8%。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各类福利机构8家,床位3138张,福利企业15家。全年支出各类救助金8661.3万元,募集慈善捐款4141.3万元,纳入低保对象人数908人,发放低保金956.9万元。
环境整治持续发力。生态治理成效更加巩固,大气环境优良率86.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PM2.5浓度2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微克/立方米;市控断面功能区达标率100%。“森林镇海”建设持续推进,全区森林覆盖率23.1%;年末城市绿地面积2911.3公顷,绿地率40.0%;公园绿地面积485.0公顷,绿化覆盖面积3064.0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42.1%。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垃圾收运体系完善,“桶长制”在全市率先实施。“厕所革命”持续推进,新改建公厕139座。
社会安全管理成效显著。“平安镇海”深入推进,成功夺取“平安金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明显提升。集中开展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整治百日大会战,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日益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持续发力,获评省食品安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继续向好,全年全区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28.6%和26.7%;发生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8起、死亡4人,分别比上年下降50.0%和60.0%。
[镇海被授予“平安金鼎”]3月29日,全省建设平安浙江工作会议发布了“2018年度平安市县和平安建设工作突出单位名单”,镇海区被授予“平安金鼎”。
[全市信访工作现场会在镇海召开]4月2日,全市信访工作现场会暨“镇海经验”推广会在镇海召开。市委副书记宋越舜在会上强调,全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市委统一部署,学习推广“镇海经验”,大力推进县域“矛调中心”(信访超市)建设,使之成为能够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的综合平台,形成一站式、一体化解决矛盾纠纷的“聚合效应”,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
[镇海荣获“大禹鼎”]5月13日,全省高质量建设美丽浙江暨高水平推进“五水共治”大会上,公布了浙江省2018年度“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奖项名单,镇海区榜上有名。
[镇海获评“基本无违建县(市、区)”]8月,浙江省公布第三批“无违建县(市、区)”名单 ,镇海区入选。
[镇海获评“浙江省食品安全区”]12月20日,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员会正式下发文件,命名镇海区为“浙江省食品安全区”,有效期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