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镇海年鉴
[概况] 镇海区陆地面积246平方公里,年末全区按户籍口径统计的总人口22.76万人,辖4个街道、2个镇。全年区属实现生产总值(GDP)305.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8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166.29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132.78亿元,增长13.7%。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11年的2.3︰60.3︰37.4调整为2012年的2.1︰54.4︰43.5。全年全区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地方级公共财政收入41.13亿元,增长13.5%。
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全年全区新增就业岗位12541个,开发(保持)公益性岗位1116个,帮助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实现再就业8884人,其中,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482人,完成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386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3%。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市六区数据)达到37902元,比上年增长11.3%。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801元,比上年增长14.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1年的1.97:1缩小至2012年的1.91:1。年末全区私家车(9座以下)拥有量37725辆,比上年增长22.3%。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年末区属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4.23万人、18.83万人、13.54万人和12.8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7.5%、5.1%、7.3%和4.3%,区属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1.88万人,比上年下降1.6%。保障性住房建设深入实施,新建、在建保障房面积达14.6万平方米。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各类福利机构9家,床位1298张,福利企业35家。全年支出各类救助金5444万元,救助人数83832人;纳入低保对象人数1353人,发放低保金840万元。
农业农村稳步发展。全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77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农业产值7.60亿元,增长6.9%;林业产值0.20亿元,增长6.7%;畜牧业产值2.54亿元,增长4.2%;渔业产值0.16亿元,下降1.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7亿元,增长5.1%。农作物播种面积14.86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01万亩;蔬菜播种面积4.91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05万亩。粮食产量2.50万吨,蔬菜产量8.54万吨。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扎实推进。“2016”工程加快实施,银凤晓月三期、西经堂二期、书香丽景一期等项目相继建成,银凤晓月四期、盛世华庭、联兴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全年完成农房改建面积46.38万平方米,安置农民2635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村容村貌不断改善。中心村、特色村、小康村和风景线建设有序推进,九龙湖镇成功创建“市幸福美丽新家园先进乡镇”。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全年全区开工农田基本建设1处,完工1处,累计完成土石方102万立方米,兴建防洪渠道4条,疏通河道14条。农业机械化保持较高水平。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75万千瓦,其中,大型拖拉机43台,小型拖拉机及手扶拖拉机779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553台,联合收割机125台。机播面积2.39万亩,机割面积4.42万亩,机耕率、机割率和农田机灌率分别为99%、99%和100%。
二产发展转型加快。工业经济企稳回暖。全年全社会实现工业总产值2316.19亿元,比上年下降3.7%,但降幅自8月份起,呈筑底回升走势;工业销售产值2285.71亿元,比上年下降4.5%,产销率为98.68%;实现利润总额52.11亿元,比上年下降47.0%,但降幅逐季收窄。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98.21亿元,下降4.4%;工业销售产值2171.84亿元,下降5.7%,产销率为98.80%;实现利润总额52.51亿元,下降46.0%。全年区属实现工业总产值946.90亿元,比上年下降1.5%;工业销售产值935.17亿元,比上年下降0.5%,产销率为98.76%;实现利润总额18.29亿元,比上年下降5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28.92亿元,下降4.7%;工业销售产值821.30亿元,下降3.2%,产销率为99.08%;实现利润总额18.69亿元,下降49.9%。转型升级不断推进。企业梯队培育继续加强,年末区属工业产值超1亿元、5亿元、10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56家、35家和11家。百隆东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在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0.20亿元,比上年增长3.0%,增速分别高于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和传统优势产业7.7个百分点和6.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增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21.05亿元,比上年增长0.5%,占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8.7%,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区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07.97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建筑业企业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71.9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69.5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8%。年末全区拥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56家,比上年增加5家,其中,区属51家,比上年增加5家。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区各组团发展全力推进。招宝山城区提升工程稳步实施,郁金香中心、海尚国际一期等项目加快推进。蛟川片区商贸商务环境逐渐完善,北大荒物流产业园投入启用。骆驼、庄市城区有序发展,市民广场、明海商业广场相继建成,新城总部经济商务楼和行政服务中心基本完工,保利城、万科城等项目加快推进。澥浦、九龙湖城镇联动发展,工业集聚区、中心城镇改造提升和御水龙都等项目进展顺利。征地拆迁力度继续加大。全年完成征地6362亩,拆迁面积105万平方米。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清水河道整治加快推进,村庄截污工程稳步实施,城市供水网络实现全覆盖。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1.04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区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3.20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在区属固定资产投资中,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0.06亿元;第二产业投资68.53亿元,比上年增长43.3%,其中,工业投资68.39亿元,增长43.3%;第三产业投资124.61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房地产投资88.83亿元,增长30.0%。从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70.67亿元,比上年增长97.0%;非国有投资122.53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民间投资105.86亿元,增长7.0%。
内贸市场有序运行。全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5.6%(见图6)。其中,批发和零售业82.37亿元,增长15.5%;住宿和餐饮业8.03亿元,增长16.9%。汽车消费稳步增长,全年全区11家汽车4S店共实现销售额33.00亿元,比上年增长7.7%。在开发商“以价换量”的促销方式和刚性需求不断释放的背景下,楼市持续升温。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达57.2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5.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8.32万平方米,增长71.1%,占全部商品房销售面积的84.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1.7%,比上年上涨1.7%(见图3),涨幅比上年回落3.6个百分点。八大类分类价格指数呈现“六涨两降”格局,其中,食品类上涨5.2%;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4%;衣着类上涨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3.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1%;居住类上涨2.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5.0%。重点市场发展壮大。全年全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632.37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其中,液化市场实现成交额167.90亿元,增长10.0%;煤炭市场实现成交额176.67亿元,增长27.2%;厚恒物资城实现成交额117.69亿元,增长17.6%;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110.01亿元,增长261.3%。“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甬鑫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上线运行,钢材现货市场、宁波食盐储备配送中心、中国五矿钢铁剪切配送等项目加快推进,保税物流业务先行先试工作积极推进。
对外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全区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67.8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其中,出口总额30.85亿美元,增长8.0%。全年全区引进外商投资项目22个,比上年增长57.1%;总投资额10.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4.8%;合同利用外资3.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5%;实际利用外资1.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
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根据交通部门抽样调查推算,全年全区实现旅客运输量430.98万人次,旅客周转量6.26亿人公里;货运量4523.23万吨,货运周转量505.07亿吨公里。年末拥有营运性公路运输工具5351辆。航运业总运力达到109.5万吨,继续保持省、市领先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镇海大道二期、北外环东延二期工程全线贯通,货运铁路北环线、北外环快速路加快建设,镇海大道三期工程开工建设,镇骆路主车道路面、中官路、329国道镇海段改造维修工程相继完工,长邱线改建、庄俞公路改造等工程按计划实施。
邮电业运行平稳。全年全区邮政业实现业务总量6080万元,比上年增长4.8%;邮政业务收入6230万元,比上年增长12.3%;发送信函量115万件,比上年增长15.5%;报刊订销量2555万件,比上年增长14.0%。全年电信业实现业务收入6.13亿元,比上年增长7.4%,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16.6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4.62万户,互联网用户8.94万户。
旅游业健康发展。全年全区旅游综合收入旅游综合收入2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2.63亿元,增长14.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407.80万美元,增长6.6%。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43.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2%;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60万人,比上年增长7.4%。招宝山旅游风景区、九龙湖旅游度假区、郑氏十七房文化旅游区接待游客人数分别为180.60万人次、77.52万人次和98.20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4%、1.5%和60.5%。年末全区拥有星级饭店7家,接待游客2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
用电需求趋于回升。全年全社会用电量56.8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2%,从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0.1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8%;第二产业用电50.4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其中,工业用电49.87亿千瓦时,增长1.7%;第三产业用电3.3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9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8%。电力日最高负荷99.8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2%。
金融业运行稳健。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16.41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单位存款余额263.52亿元,下降1.4%;个人存款余额242.15亿元,增长12.6%。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71.05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52.66亿元,增长8.6%;中长期贷款余额207.75亿元,增长7.6%。
证券市场交易低迷。全年全区证券机构证券成交总额319.58亿元,比上年下降15.2%,其中,股票成交额226.82亿元,下降35.3%;基金成交额1.50亿元,增长34.4%;债券成交额0.43亿元,增长76.4%。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2.41亿元,比上年下降11.9%。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数3.50万户,比上年增长2.5%,其中,A股3.41万户,增长2.5%。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一府十校十所”科技与人才合作深入实施,签约共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宁波信息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国家技术转移宁波分中心,新建院士工作站2家。年末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3家,区级科技(科普)示范基地11家,科技型企业89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95家。全年举办各类科技培训93次,荣获省、市科学技术奖6项,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13项,发明专利授权数226件,引进高新技术项目38项,开发新产品397个,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99份,技术交易额2.29亿元。年末全区拥有省名牌产品25个,市名牌产品29个。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和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中兴中学、古塘中学、骆驼实验学校等改扩建项目稳步推进。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经费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新建校舍投资额1.41亿元。年末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34所,其中,普通中学12所,小学22所。各类幼儿园70所,各类成人文化学校5所。年末小学在校生25485人,初中在校生10192人,高中在校生4908人,职业中学在校生2418人。幼儿入园率达99.8%,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高中入学率达98.5%,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高考普通高校本科上线率达83.3%,创历史新高。
人才强区战略深入实施。着力优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扶持政策,不断拓展海外引才渠道。大力引进和培育人才服务机构,落户人才金港、北美洲中国学人国际交流中心等机构。全年全区组织各类人才招聘活动106场;引进各类人才7361人,其中,博士17人,硕士及副高以上237人;接收各类大中专毕业生2941人,其中,博士生1人,硕士生82人,本科生1499人。年末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243人,其中,高级1234人,中级6643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
文化事业实现新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各类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建设“三个百分百工程”和政府文化服务外包“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相继启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引进文创企业201家,合计注册资金4.5亿元,总投资50亿元的中国金融数字文化城项目奠基开工。年末全区拥有镇(街道)文化站6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418个。全年组织大型文化演出活动92场,群众性文化活动351次。年末累计开通有线电视用户11.25万户,其中农村4.60万户。全年新开通数字电视安装小区21个,新增数字电视用户3100户。
卫生事业取得新进步。成功创建省慢病防治示范区、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3%。宁波第五医院投入运行,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建设动工,妇幼保健院、骆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完成。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服务机构235家,其中,医院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7家,村卫生室89家,门诊部11家,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共68家,疾控、监督、妇保机构各1家。全区共有编制病床2538张,实有床位1958张,拥有专业卫技人员305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39人,注册护士1233人。
体育事业获得新成绩。全年全区获得国家级金牌6枚,银牌5枚,铜牌3枚;省级金牌22枚,银牌14枚,铜牌5枚;市级金牌51枚,银牌56枚,铜牌45枚。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全年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280次,参与人数4.2万人,全区体育人口比例达50%。体育健身环境不断改善,全年新增各类健身路径25套。
生态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生态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家级生态区考核验收顺利通过。清洁空气行动深入开展,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2.6%。节能减排扎实推进,115个工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相继完成,形成5.8万吨标煤/年的节能能力。精细化工行业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稳步实施,关闭、搬迁、转产企业18家,提升改造企业28家。淘汰改造燃煤(油)锅炉88台。生态绿化建设不断加强,宁波植物园建设取得新进展。年末城市绿地面积2533.19公顷,绿地率达43.2%;公园绿地面积203.2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73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2653.45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2%。
公共安全管理日益加强。“法治镇海”和“平安镇海”建设成效明显,社会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全年全区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比上年下降4.6%,其中,道路交通事故下降3.3%;工矿商贸企业安全事故下降40.0%。全年各类治安案件查处数比上年下降3.3%。
[成功举办第二十二届中国(镇海)兰花博览会]2012年2月17日-20日,第二十二届中国(镇海)兰花博览会在镇海区顺利举办。本次兰博会紧扣“兰花·生态·人文”主题,吸引全国18个省市,港、澳、台地区以及日、韩等国家的兰花协会、兰花企业及兰文化相关企业参展,会场面积18000多平方米,参展兰花近5000盆。据统计,本次兰博会参观人数达近4万人,兰花交易额初步估计突破亿元,带动和促进地区消费超过5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