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镇海年鉴

发布日期:2022-04-27 15:09 来源:政府办
字号:
分享:

  [概况]镇海区辖4个街道、2个镇,陆地面积236平方公里。2006年末户籍登记人口22.55万人,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9‰。2006年全社会实现生产总值195.08亿元,按当前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093美元;其中,区属生产总值13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当前汇率折算,区属人均生产总值按达到8842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3.5∶58.0∶38.5调整为2.9∶60.3∶36.8 。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27.32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13.16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共完成119.28亿元;其中区属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9.69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增幅回落10.1个百分点。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全年发放各项贷款余额182.80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674元和9136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比上年分别增长10.9%和11.7%。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56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1611公顷,比上年减少5.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535公顷,比上年减少10.3%;蔬菜种植面积3531公顷,比上年减少5.1%。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197公顷,比上年增长1.3%。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面积比例由上年的1:1.15调整到1 :1.26。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69.23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农业机械化程度保持较高水平,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1252千瓦,比上年增长17.5%;农田机耕率、机割率、机灌率分别达到98%、99%和100%。 

  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全社会完成工业总产值1163.00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其中区属完成工业总产值445.06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0.36亿元,比上年减少10.0%,其中区属工业增加值70.48亿元,增长19.6%。产业集聚集群效应日益显现,镇海经济开发区、宁波机电园区、宁波化工区和金属园区等四大产业园区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承载空间,2006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45亿元,同比增长50.3%,工业集聚度达55%。化工、机械加工、电子配件、装备制造业、紧固件等行业加快发展。 

  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2006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7.80亿元,同比增长14.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0亿元,同比增长17.90%。临港型物流业发展迅速,金属园区、液化市场、钢材市场、煤炭市场、货运市场等五大专业市场更趋成熟,浙东生产性港口物流中心框架逐步建立;2006年,专业市场进场企业总数达到508家,交易总额达到204.6亿,同比增21.1%。旅游业发展初见成效,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10.78亿元,同比增长15.1%;接待游客111.93万人次,同比增长15%。航运业发展氛围形成,全年新增运力10多万吨,至年底全区运力达到23万吨。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7%。 

  外向型经济取得新成绩。全年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40.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7%,其中,出口14.13亿美元,进口26.1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2%和47.5%。出口额中,机电产品出口6.83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6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1%和118.2%。全年引进外商投资项目61个,总投资额4.50亿美元。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10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61亿美元。全年实现新开办境外企业7家,完成对外经济合作营业额8200万美元。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社会保障基金良性发展,其中养老基金累计结余达到35840万元,比上年增长42.0%。年末全区拥有各类福利机构11家,拥有床位1484张,福利企业42家。全年募集慈善捐款1689万元,支出各类救助金2144万元。年末区属单位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累计人数分别达到69640人、67973人、35953人、57871人和34644人,比上年增长13.2%、21.4%、3.9%、68.8%和24.5%。 

  生态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加大生态环境投入,一大批环境基础设施工程顺利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生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2006年通过政府补助资金735万元,引导15家企业投入10081万元开展清洁生产,达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大力开展城区绿化工作。至年末,城市绿地面积2233.21公顷,绿地率42.95%。全区公园绿地面积181.1公顷,人均公绿面积达到12.6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2348.34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45.17%。全区有小康示范村8个;环境整治村29个;卫生村44个,其中省级卫生村2个,市级卫生村15个。环境保护成效显著,2006年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经费1.74亿元,新建校舍1.17万平方米;年末,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42所,其中:中学16所,小学25所;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100%,全区普通高校录取率84.12%。品牌建设取得新成绩,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只、浙江省名牌产品11只、宁波市名牌产品25只,国家免检产品4只。人才工作成果突出,全年引进各类人才2676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及副高以上89人;至年末,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770人,其中,高级715人,中级3659人;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文化建设精彩纷呈,全年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1000余次;获奖节目达到6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个,市级2个。医疗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服务机构236家,医院病床625张(不包括大工程单位),专业卫技人员1224人,其中医生570人、护士(护师)410人。 

  【镇海区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2003年,区委、区政府在快速推进我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面推进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区建设的工作目标。三年多来,注重生态环境宣传,加大生态环境投入,倡导节能降耗减污,强化专项污染整治,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全面推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各项工作。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保的“双赢”。2006年,在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主要工业污染物COD排放总量却下降22.5%,二氧化硫排放量基本持平,重点环保企业废水废气稳定达标率和城乡大气环境优良率均保持在90%以上。2003—2006年,我区连续四年被宁波市委、市政府评为生态市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去年年底,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成为全国第五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镇海区被省政府评为省科技强区】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科技第一生产力思想,2004年开始全面启动创建省科技强区工作,切实加快科技公共平台建设,以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高端研发机构的集聚基地、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创意产业基地等“四大基地”,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北大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宁波工程化基地、宁波工程学院等一批科研院所相继落户我区,相关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10+1”工程,全年建立科技(科普)示范基地23家,举办各类科技培训74场,拥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6家;民营科技企业150家,全区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6家。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50亿元,比上年增长3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85亿元,占区属工业增加值的22.5%。经过全区上下近三年的共同努力,区科技创新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6年,被省政府评为省科技强区。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3+3”工程全面铺开】:为缓解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与人民群众医疗卫生健康需求逐渐增长的矛盾,不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区政府启动了医疗卫生基础设施“3+3”工程建设,就是新建、扩建、迁建三家综合性医院和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新建宁波市第五医院(市肿瘤医院)、扩建镇海龙赛医院新城院区、迁建镇海中医医院以及新建庄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庄市佩珍医院)、迁建蛟川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蛟川街道医院)、扩建九龙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九龙湖镇卫生院)。蛟川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于2006年11月建成,庄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九龙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继于2006年9月份动工建设,镇海中医医院迁建项目龙赛医院新城院区一期工程分别于12月15日、12月29日开工奠基。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