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的“摆渡人”万志成 给隔离人员安个“家”
今日镇海
2022-04-27

图为万志成(左)在工作现场。

2020年,他是疫情防控报告员,撰写各类报告、分析等材料字数超15万以上;2021年,他是疫情防控协调员,连续一个月“当日下班当日上班”,全程参与四方工地、五里牌村整村六千余人的转运;2022年,他是疫情防控分析员,对各项数据了熟于心,日均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每日接打工作电话近百个。

他,就是区防控办转运隔离专班负责人万志成。

坚守一线亲力亲为

“最近几天被隔离人员的情况怎么样?”“要注意多了解他们的各种需求,做好情绪安抚工作。”4月24日一早,万志成来到一处公寓隔离点与行政点长曹新志对接工作,虽然已经对这个点位的情况非常熟悉,但是工作的时候依旧不能有半点马虎。“疫情防控容不得一丝松懈,一个小漏洞就有可能导致满盘皆输。”自加入区防控办以来,万志成始终紧绷着这根“弦”。

回想起第一次来到这里时的景象,万志成感慨万千:“整个园区就是一块荒地。”为了能够尽快让这里符合隔离入住要求,万志成时刻关注隔离点改造并提出改造建议,大到“三区两通道”的设置,小到垃圾桶的临时存放点,每一个细节万志成都力求考虑周到,让住在这里的隔离人员更加舒心。

“老万的责任心比较强,每次来给我们做防疫指导时都会把要求说得很清晰,这样我们执行起来也更加有目的性,人员转运的时候不管多晚他都会处理安顿好。”提起对万志成的印象,与他并肩作战的队友曹新志这样描述:“有时候点位上人快住满了,他也会替我们考虑把人员往其他点位上分流一些,帮我们分担压力。”正是凭着这样一份亲和力,万志成和他的同事们团结一心,为科学高效有序部署全区隔离管控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随时待命分秒必争

在位于慈海北路上的区交通运输管理中心,转运隔离专班的办公室就设在这里,不大的房间里最多的时候坐了二十多个人在这里工作。阳性感染者、密接和次密接人员、时空伴随者等各类人群该如何转运至哪个医院或隔离点,所有的指令都由这里统一发出。为了确保隔离转运工作做到“应转尽转,转运到位,不漏一人”,万志成和他的同事们分秒必争,用车轮跑出一条条生命转运线。

在办公室的任务墙上,全区的隔离房间和人员数量、入住时间、转运情况等信息被不断更新,万志成需要每日分析流调人员风险处置数量,根据海量的流调数据不断调整隔离点的启动,为涉疫重点人员数据及时清零提出合理的建议。“我们就是在跟病毒抢时间,这些人员多在社区呆一小时,病毒就多传播一小时。”万志成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这话说起来容易,可真做起来那便是千头万绪。“单是人员转运这一项工作,就要对接三四个不同的部门,每天需要接打电话上百个。”

4月初本土疫情叠加外省疫情的时候,区内隔离点房源紧张,部分隔离人员因住宿条件闹起情绪。“针对不同对象我们采取不同办法做思想工作,比如说需要上网课的我们就把房间安排在安静的角落,比如说缺少生活物资的我们就帮他买好送进去,总之就是尽量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万志成说。

坚强后盾全力支持

万志成所在的转运隔离专班最忙的时候往往忙到凌晨,平常最早也要到晚上十点才能下班,忙的时候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也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在去年镇海出现本土疫情时,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为了防止睡觉的时候错过工作信息,万志成想出了把手表和手机相连,表盘翻过来反戴在手上的办法,只要一有重要信息手表就会发出震动。“绝对有效,不管睡得多沉都可以把人叫醒。”说起这个小妙招,万志成颇有些“得意”,这个习惯他也至今一直保持着。

已过不惑之年的万志成和妻子共同抚育着一双儿女,自从接手防控办的工作后,照顾家庭的重任一下子都落到了妻子李霞的肩上。“特别是有时候晚上十点回家电话还响个不停,一开始真的有些不习惯,特烦人。”李霞小声抱怨道:“女儿也经常问我说爸爸为什么总是这么晚回家,我只能跟她解释说爸爸是去打怪兽去了,现在他们也都能理解,知道爸爸的工作很光荣。”

生活中,万志成是一个性格非常活泼外向的人,有空的时候他喜欢跑步、钓鱼、打羽毛球,这和他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稳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好久没有出去活动了,估计鱼竿和球拍都已经积上不少灰了。”万志成笑笑说:“现在周末都是单休,必须要保持24小时待命的状态,不过我也会尽可能抽空多陪陪家人。希望疫情能够早日结束,大家的生活和工作一切都能回归到正常。”

作为一名军转干部,万志成永葆军旅底色,把自己当作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作为一名党员,万志成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着初心使命,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每一次转运任务,尽全力与新冠病毒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