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智创蛟川、共富共美”新高地
甬江北岸,蛟龙入川。蛟川街道区位特殊,东西链接新城老城,南北联动甬江两岸,自古以来是镇海最具辨识度的符号。
近年来,作为甬江科创大走廊镇海段“腹地”,蛟川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生态环境面貌全面提质,民生保障事业持续进步,社会基层治理有效夯实。
2021年,蛟川街道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75.65亿元,规上企业利润总额57.5亿元;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亿元,同比增长53.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6亿元,同比增长37.8%。
区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新材料科创策源地、宜居宜业宜学福地,奋力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科创强区、品质之城”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未来五年镇海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路线图、施工图,区两会更是对区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进行了细化深化。
“2022年,蛟川街道将深入贯彻落实区党代会和‘两会’精神,以责任诠释初心、以奋斗担起使命,用实干实绩实效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努力交出新时代的合格答卷。”蛟川街道、镇海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刘波说。
创新赋能“智造”
破解难题解民忧
蛟川地处城乡接合部,大拆迁、大改造、大提升,尤其是新型研究型大学地块拆迁安置,项目意义重大,社会关注度高、清零时间紧,但这是事关大局、事关长远的重大决策,必须齐心协力、破难攻坚,坚决扛起任务使命。
为此,蛟川街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对标对表抓谋划,聚焦重点抓推进,抢抓世界级绿色石化基地打造、北区新农村建设、甬江北岸开发、轻轨建设等重大历史性机遇,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为区域开发拓空间、增后劲。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民办事旨在为民、重在办事、成于务实。
“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加快教育、养老、文体、蓝领公寓等各项民生实事落地、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积极破解城乡品质发展不平衡等各类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刘波表示。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更是未来五年发展打基础的关键年,蛟川街道将围绕“七区一家园”的战略目标,按照区委“三个年”专项行动指南,跑出加速度、干出新气象,为镇海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科创强区、品质之城贡献蛟川力量。
蛟川航拍图
精彩的群众文化生活
聚焦科创共富美
聚焦项目为王、提能增效。“今年,蛟川街道亿元以上项目共42项,囊括工业、服务业、科创、安置房建设、基建配套等各方面,将为片区有效投资持续扩大、民生短板补足、发展动能转化、城市化进程推进增添新动力,推动区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转型。”刘波介绍。
聚焦数字赋能、创新驱动。一直以来,蛟川街道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和创新战略,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围绕生态化、绿色化、低碳化的发展目标,助力绿色石化产业发展,加快推进辖区工业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科技型、创新型转变。
聚焦城乡融合、共富共美。蛟川街道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始终,坚持城乡风貌提升、功能完善、治理优化一体推进。深化村社微网格治理,探索企业社区管理模式,实现工业网格全覆盖,奋力打造环境优美、人居和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区。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甬江两岸
奋力开辟新高地
今年,蛟川街道将坚持真抓实干,通过“点线面”结合,立体式构建蛟川发展新格局。
强化“点”上建设。今年,蛟川街道的重点项目涉及工业、拆迁安置、地块开发等多个方面。街道将狠抓征地拆迁清零工作,对19个清零项目倒排时间节点,重点保障新型研究型大学地块的攻坚清零。重点推进保障安置项目,实现青枫雅苑二期竣工交付,加快完成棚改三期项目及配套道路的建设工作。聚焦民生关切,完成北片区养老中心改造,启动临江片区两家幼儿园建设,并结合“精特亮”工程,加快推进蛟川中心公园、中一绿道、社区口袋公园建设。
强化“线”上延伸。按照“北工-南居-中田园”的整体规划布局,全域谋划蛟川功能片区,蛟川街道重点依托高端制造业和绿色石化产业链为产业主线,通过优势产业集聚、亩均达产增效、布局新兴产业、低效淘汰出清等提质模式,逐步向高端装备机械、新材料、精密电子、关键基础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衍生拓链。
强化“面”上融合。加快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做好“党建+服务”文章,激发共治共享活力。以全域党建联盟为抓手,迭代升级以“七张问题清单”牵引党建统领整体智治,实现由“单向发力”到“联合驱动”的深度转变,形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进城市品质提升的内生动力和强大合力。
“我们坚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蛟川街道将进一步发扬‘铁军精神’,拉高标杆、争先进位,奋力推动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刘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