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凉山,赴公益之约
图为孩子们上学。
11月2日,第九季“衣家人”送衣行公益活动正式启程,志愿者团队跨越2400多公里,走进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送去温暖。
从前,凉山之于很多人而言,与外界隔绝,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后来,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覆盖了建制村的公路。现在,越来越多的凉山人奔赴到外地,而我们也终于有机会走进大凉山。
从宁波出发,跨越两千多公里,跋涉四个半小时的山路,目的地——凉山美姑县,就在眼前。
11月2日 出发
早晨05:30,整座城市似乎还沉浸在睡眠当中,街头仅几个早点摊,偶尔可见推着三轮车的环卫工人正在忙碌。
作为当日唯一一班飞往西昌的班机,没有晚点,也没多少颠簸,一切顺利。然而这趟旅程对于整个“衣家人”志愿者团队而言,已是几经波折。
行程原定于10月12日,出发前一天收到凉山某县城因疫情静默的消息,只能一拖再拖。直至出发前一日,团队都没能百分百确定是否可以出发。
靠在飞机的座椅上望向窗外,目睹机身穿过厚重的云层。云霄底下的景致,从平原过渡到丘陵,再醒来已是连绵起伏的山脉,遥远的地方依稀可见,蔚蓝的苍穹下屹立着一座雪山,在日光的映照下何等耀眼。
那是贡嘎山,海拔7556米,四川境内的最高峰,美名曰“蜀山之王”。
我们与凉山的距离,也愈发接近了。
11月3日 初印象
到达美姑的第一日是晴天。宾馆建在山腰处,步行到城区的路程并不远,然而全是斜坡的柏油路。
在县里的医院做完核酸检测,我们采购了些许水和方便面作为生活物资,随后打了辆出租车返程。司机杨以古是位年近四十的中年人,他说自己的名字是公务员父亲取的。
“我从前在家乡跑货车,近几年才改行跑了出租车。”杨以古说,“这辈子没怎么出过门,最远的地方还是十年前去沿海的城市打过工。”
“哪里?”
“宁波。”
“外面在建高速,里面在建新楼,总会越来越好。”杨以古说,近几年在县城穿梭,目睹的变化也不少。
2573平方公里的美姑县,建筑风格是凉山彝族传统特色。当地地形复杂,有较多的丘陵,地质活动也较为频繁,为了增加房屋的稳定性,先人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来选址,最终将房屋建在了半山腰。
俯瞰整座县城,错落有致的房屋营造了极强的层次感。漫步街头,陡峭的阶梯给人以山城重庆的味道。
在层层叠叠的半山腰,背着书包的孩子们面沾红土,讲着方言,嬉笑着往山下走去。每天,他们都要跨越上百或是上千个台阶,到山腰的学校念书。“希望将来能把孩子送到外面去念书。”杨以古说。
返回酒店,经理曲比克古领着我们参观了一旁的彝族宴会厅。二十多岁的他先前在外地念大学,如今返回家乡与叔叔一同创业,在山上开了这家茶楼酒店。近年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当地人都会来曲比克古家喝茶、办宴,加上一些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生意很是红火。
交通的便利是当地产业愈发兴荣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来时的路上,从前坑坑洼洼的泥土地不少路段都被浇上了沥青,沿路有广阔的马场、滑雪场等旅游场所,而在远处,一排排巨大的风车也在旋转发电当中。
曲比克古已经谋划了自己的未来,他希望等将来攒够积蓄了,能在山脚建一座高楼酒店。
11月4日 遇见
早上六点,山腰的学校响起一阵铃声,将人从梦中唤醒,一瞬间,半个县城陷入了鸡鸣犬吠。此时此刻,成百上千个彝族少年也睁开了眼,开始了崭新的一天。
起身望向远方,青山掩藏在缥缈的雾里若隐若现。在片刻过后,阳光会穿透一整片迷雾,照耀这座美丽而质朴的县城。
我们的慈善旅程,也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