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综述

发布日期:2022-11-24 15:33 来源:今日镇海
字号:
分享:

“山海江城金镶玉”整治图景。

我区立足现状潜力资源,以构建“山海江城金镶玉”为整治愿景,以农用地整治、村庄整治、生态保护修复等为重点,系统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今日起,本报推出“山海江城‘金镶玉’——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镇海实践”系列报道,反映我区在耕地保护、环境改善、农民进城、产业提升等方面最新实践。

陆域面积246平方公里、开发强度超48%的镇海,如何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工作中走出一条山海江城金镶玉的道路?

镇海位于宁波中心城区东北部,背靠翠屏山中央公园,坐拥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甬江科创区、新材料科技城等重要功能板块,是义甬舟大通道桥头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版图。

近年来,随着城镇发展变化,我区区域土地存在生态资源分布零散、耕地非农非粮碎片化、产城村空间混杂、城市安全压力大等问题。

为打开共同富裕“新空间”,镇海积极寻求转型发展,抓住宁波试点机遇,优化空间配置,整治农用地、村庄建设用地、工业用地,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再开发城镇低效用地,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逐梦翠屏,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科创强区、品质之城,未来之梦的画卷已在脚下徐徐铺开。

破题解困 镇海打造全域整治样板

中石化新材料研究院建成交付、南洪村数百亩稻田稻穗金黄、蛟川街道青枫雅苑安居乐业、海天林带新增林下休闲基地……10月底的镇海蛟川街道示范片区,呈现一幅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后的崭新美景。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什么?群众满意、耕地改良、粮食增产、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和生态环境改善。

2022年初,宁波获自然资源部批复,同意开展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成为全国首个整治试点城市。按照国家、省、市统一部署和自然资源部批复《浙江省宁波市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方案》要求,镇海分全域谋划、片区策划、项目实施三个层级推进此项工作。

对照要求,镇海依据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特征及发展导向,对接服务绿色石化、甬江科创区、集成电路产业园、翠屏山中央公园等国家、省、市重大战略,谋划九龙湖三生融合发展区、九龙湖-澥浦片区翠屏山都市田园门户、贵驷新材料科技创新平台、庄市东甬江北岸智慧谷、蛟川绿产城融合活力带五大整治片区,围绕“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科创强区、品质之城”的建设目标,构建山海江城金镶玉整治图景。激活绕城生态带,链接山水田园绿心、智造产业蓝海、甬江科创金港、活力人文新城等生产和生活功能。

据悉,五大整治片区划定整治范围用地面积131.77平方公里,整治范围全区域占比53.57%。其中蛟川片区作为示范片区,优先启动实施方案编制。

“整治工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海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保护与修复。”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局长葛国斌介绍,此举旨在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破题镇海土地资源现有发展困境。

顶层谋划 有序推进示范片区建设

11月1日,镇海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员工徐佳艳踏勘临俞北样板区时见到,样板区违章建筑基本拆除、清退,南洪小区改造一新,棉丰路、丰收路、炼化路、沿河路等城市道路街景提升、原南洪村村委会改建成南岚湾综合服务中心……短短数月,2.94平方公里的样板区提升改造基本完成。对比之前片区内破破烂烂城中村模样,效果显著。

临俞北样板区是蛟川示范片区的核心建设地段。作为示范片区,蛟川片区据优越地理位置,紧邻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跨越蛟川、澥浦、贵驷三个镇(街道),总面积27.22平方公里,涉及12个行政村,4个产业园区。

该片区以“绿产城融合活力带”为整治愿景,针对片区内农田碎片、产城村空间混杂、环境不佳等问题进行五大任务整治。通过梳理正、负项目清单,谋划78个近期实施项目。落实资金、时序、实施主体,统筹片区资源要素流动及平衡,实现耕地集中连片、安全生态格局重塑提升、产业空间融合发展、人居环境宜居舒适的目标,构建石化配套基地,打造甬江北岸核心区。

“示范片区实施方案通过农用地、村庄、工业、城镇低效、生态保护修复等整治,塑造绿产城融合活力带。”葛国斌说。其中,甬舟高速以西以村庄复垦和生态修复为主,恢复耕地功能,形成南岚湾现代农业产业园。临俞片区以低效用地改造为主,打造以“中石化新材料研究院”为主导的万亿级绿色石化配套基地。临江片区结合产业腾挪,构建甬江科创核心区三大功能片区。

“预计到2025年,蛟川片区将实现4120亩耕地集中连片,建成1个‘千亩方’。”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工作人员介绍。此外片区内还将贯通一条海天林带,拓宽2条河流,提质增效2个产业园区,搬迁10个村庄,建设2个美丽乡村,保障1.09万套租赁性住房、2.23万套安置房供给。

数字孪生 科技应用智慧场景

数字孪生是超越现实的概念。如果把它应用到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中,便是将未来场景投射到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

10月28日下午,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科工作人员刘紫怡打开浙政钉宁波耕地智保系统场景应用,看到骆驼街道清水湖村村级巡查员龚益磊已完成本周巡查任务792.7亩。这是镇海迭代升级耕地智保应用场景后常见的工作场景。

目前,镇海已将全域耕地按500—1000亩为一个网格进行划分。一个网格对应一名村级巡查员。全区共有77个网格,76名村级巡查员。设立各级田长共60名,对各镇(街道)村级巡查员和村级田长组织统一培训,演示手机端耕地智保操作方法、实地教学巡查打卡,确保每个巡查员和田长都会使用耕地智保巡查土地。同时根据耕地分布,测算安装26个铁塔高位视频资源,融合2.59万个耕地图斑空间数据,建立全区5.53万亩现状耕地电子围栏,做到“塔田对应”,实现“横向到表、纵向到底、管理网格化、监督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监督格局。“我们以人防与铁塔视频、卫星遥感三者结合的方式,落地应用耕地智保工作。”刘紫怡说。

“万弓塘河、新泓口河综合整治提升工程的前后比对图,相关数据、场景、变化等,均能查看。”10月27日上午,镇海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测绘四所工作人员王大鹏介绍了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中,谋划建立小流域整治应用场景的功能。

据悉,宁波作为整治试点城市,正开展以“1+4+3+1”为主要内容的整治数字化场景建设,选取镇海为先行试点区。镇海基于宁波市总场景,以小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整治为切口,以数字孪生技术为支撑,谋划建立小流域整治“规、建、管、评”全生命周期子场景,借助卫星影像、无人机和物联网传感器,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自动感知体系,实时获取小流域几何形态、水质环境、水位流速等感知数据,使整治方案更科学、整治管理更精细、整治评估更精准。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