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迎周村 光阴故事细诉说

发布日期:2022-10-21 10:48 来源:今日镇海
字号:
分享:

蛟川街道迎周村,2001年由新老周和迎师桥两个村合并而成。其中,新老周村因新周、老周两个小自然村而得名;迎师桥村,因桥得名,辖丁董、庄下胡、夏家、小庵、江家、朱家、周家、颜家、叶家、郑桂10个自然村,现多数已拆。

老周村,古称鳌舟村,村中多为周姓人。这支周姓祖籍河南濂溪,南宋时期因金兵入侵南迁,发现此地格局非常像一艘鳌形大船,因而命名。老周村西南方向300米,则是新周村。这里的周氏是老周村的分支,大约于元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迁入。两个村子源出一脉。据说同源的还有小新周村和廿四房周等。

踏着古桥的斑驳石板,走过迎周村的百年祠堂。温一壶十年陈酿老酒,尝一口当季的醉人虾糊蟹酱。如今的迎周村,正处于新老交替的勃勃生机中。我们不妨在一个天朗气清的好天气,走进村里,细细品味古往今来的好时光。

迎师桥

老宅里岁月留痕

迎周村有两多:老宅多,水路航船多。

村中周宁龙宅,占地面积309平方米,完好体现江南民居特色。卢远林宅,宅内倒挂花篮、棂格纹门窗,撑拱月梁等装饰件格外讲究。郭卫定宅,四周清水斗墙环绕。夏善民宅,被当地人称为久大房,清水斗墙,中式泥塑“元宝”形门头。贝金焕宅只留存正房和东厢房,明堂宽敞,部门门窗已改装。小新周老屋,于田野之中独立成幢,环境优美,拥有高耸的风火墙。

还有半颓的周振丰大屋,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正屋单层、东西厢房双层,组成一幢完整的三合院,硬山顶砖木结构,石漏、窗棂、象鼻牛腿雕刻精致。砖雕门楼饰有斗拱、凤凰狮兽等。门楼正面镌刻“莲荫遗爱”,反面镌刻“平园世泽”,门前设照壁。

老村少不了宗祠。村中的周氏宗祠,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清朝同治年间赐额,清朝议大夫周仲及其子等重修宗祠。祠内有“新定排行世次碑”“贻书堂条规碑”。祠正殿名“贻书堂”,面阔五间高单层。四根金柱木质坚硬粗大,在同类宗祠中比较少见。梁柱用材讲究,廊檐方形石柱高大,刻有多处柱联。如“谏草留辞文章渊薮,爱莲贻说礼乐宗工。”这里指向的,是迎周村与名篇《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的渊源。据传,迎周村周氏与周敦颐,同出汝南周氏。

中大河、新老周河穿村而过,村中水网稠密,在陆路交通不便的年代,航船成为老百姓的主要交通工具。

村中老人说,旧时航船是一种木船。上有竹篷,遮风避雨。船两侧以木板为座,一艘船可以乘坐几十人。大桥头附近的几处埠头,就是村民们等待航船的地方。

除了航船通行以外,沿河许多人家门口设有青石板铺就的小埠头,这是日常人家洗衣的好去处。

迎师桥畔的老宅

迎师桥风雨沧桑

两岸绿树掩映,一座古朴的桥梁架在河面上,这便是始建于清初的迎师桥了。

在迎师桥村,村民们口口相传着尊师重道的故事。此地原为古渡口,村民往来均凭一叶扁舟,风雨飘摇。村中有义塾,惠泽乡里。后学子学业有成,荣归故里。感念师恩,出资建桥,免去师生平日摆渡之苦。以迎师之意,故名。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民间集资重修迎师桥。单孔石板梁桥,横跨中大河,南北走向。桥面由4块长条青石梁板组成,桥长13米,宽2米,可容马车通行,设双面桥栏,两侧镌刻迎师桥名,古朴雅致。以松木打桩,条石干砌墩台,为保证桥身重心,墩台厚实前伸河床,坚固美观。

明清时期,镇海以驿道为基础,发展县乡道路。迎师桥互通南北,交通便利,逐渐形成四乡官道。附近俞范、后施村民皆取道迎师桥来往宁波,桥上熙熙攘攘,人流不息。

1941年春,日寇进犯镇海,沿中大河,经迎师桥、大市堰进攻妙胜市。为阻滞日军,守军被迫将桥梁炸毁,凭河阻击,血染中大河。迎师桥毁于一旦,抗战胜利后仅余独块梁板。

1965年,镇海水利部门牵头重修迎师桥。考虑中大河水路运输发展迅速,桥身改为拱形,方便船只通行。钢轨架梁,钢筋水泥铺成,如初云出月,长虹卧波。水光桥影,清澈明净。上世纪80年代,随着镇海公路业的四通八达,古老的航运业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1992年重建,恢复梁式桥旧貌。

老宅建筑细节

厚房燕知故人来

1989年版《镇海区地名志》记载,当时新老周村有耕地1070亩,人家422户,1111人。

地广村小,村中有小新周老屋、厚房、老周贻堂(贻学堂)、周氏义庄等历史遗存。

随便找一个小门头,拐进去便是四四方方一座小院子。再钻出小门,一道小河悄悄缓缓流淌,这是中大河的分支。

庭院四合,静水深流。老村需要细细品味。

现年69岁的倪德青是一名原生“土著”,近40年没仔细走过老家的路。他在前面带着路,却发现差点穿不出小巷。

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村里有了如许变化?

倪家老宅住址在新老周12号,属于老建筑“厚房”的一部分,保存较为完好。

花格门窗

踏着干干净净的石板,倪德青熟门熟路走进去,一面讲述:厚房旧主是一名周姓老板,当年“撑南船”下海经商得以发家致富。南船是当地人对洋轮洋货船的称呼。建造厚房主要用作周老板儿子新婚之用。

据史料记载,厚房建于清朝中晚期,占地面积851平方米。由前房、正房、东西厢房组成,中以走廊分隔为棋盘式格局。东西设门,整体风貌保存完整。

走过甬道,厚房风情渐显。走廊宽阔整洁,正房、前房均为五间两弄单层。明间设厅,花格门窗,木质窗檐板,雀替雕刻花草等传统吉祥图案,精致巧妙。主人家的心思与富足,放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清晰可见。

倪德青家有位家在上海的远房老亲,是周老板的族亲。上世纪70年代,这位老亲回乡,绘声绘色讲起了厚房往事。当年,周老板儿子大婚,族中亲眷齐聚,宴席排布精致。

他说,周家治家极严,主仆之间壁垒分明,透过一处建筑细节便可得知——厚房南面有道墙面,开着一道小门,连着外面的耳房和小厢房,这是仆人住所。仆人和外人未经邀请传唤,不得越过小门进入内宅。周公子新婚时,非直系族亲只能在小门外张望这番闹猛,说一句:“真是气派啊。”

迎周村的老宅


此外,厚房正房与前房之间曾有长廊连接的痕迹,这是供偏房仆人出入正房的通道,即使雨天也不会淋湿。周家修筑细节,可见一斑。

1967年倪德青入住时,厚房中是另一番景象。与倪家比邻居住的还有其他三户人家,倪氏住正房主屋。差不多年纪的孩子,经常一同在老屋中穿来绕去玩闹,“人数组一支足球队绰绰有余。”倪德青哈哈笑起来。

他指着厚房明间一面墙说,上个世纪80年代,倪家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入夜,电视机摆在墙边,大伙儿围着纳凉看电视。

再后来,倪德青搬离村子,住到了镇海城区。

精美窗格

王家河头乡情足

迎周村内藏着一处处槽头。槽头,也就是小池塘,以前供村民洗、淘、汰之用。其中最出名的一处大槽叫王家河头。

王家河头周边长五六十米,东南方向分布两三幢新式农房,粉刷鲜艳。微风吹拂,映在槽头的水影一漾一漾。晨暮间清新的植物气息,让人心情明媚。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较城区楼房“挖壁打洞”窝在卫生间和阳台局促盥洗的局面,槽头边“刷刷刷”搓洗衣服的妇女,可以放开了手脚大干,显得便捷许多。

向周围居住的村民打听,才知道了这里另有一段故事。大约160年前,王家河头旁有栋五间二弄二明轩的大屋,叫周家大屋。周家大屋里有一房族人娶妻王氏,娘家为镇海庙后张大户,家底丰厚。王家心疼女儿,出资在女婿家门口挖了一口大槽。大槽四周用大石块驳砌平整,清清水源引流入此,映出新嫁娘幸福的笑脸。这口槽成为王氏的嫁妆,王家此举既方便女儿以后盥洗,又彰显自家家世,一举两得,此地便被称为王家河头。

王家河头

自此以后,王家河头成为村中一处人气较高的集体活动场所。邻近村人纳凉、游泳、钓鱼,不少老人至今对大槽交口称赞。

如今,王家河头经过几番修葺,东南西三个方向的河埠头保存了下来。几块平整的石板低于水面,微微显出苔痕的青色。高出水面的那块,因长期洗刷,也显得异常干净。一名张姓妇女指点着老埠头说:“看,颜色特别深、长满青苔的是老埠头。水浅时,下面还能看到两阶。”这就是老底子的讲究了。

为防止村民意外跌入槽中,大槽四周筑起了矮墙,约有人的膝盖高。走进河畔一间墙面灰黑的老屋,院内格局早已变成现代式的。墙面抹了水泥,做了隔断,一句明显带着外乡口音的普通话响起:“你找谁?”令人恍惚,这是否为故事中的那户人家呢?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