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人洪余庆:把招宝山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今日镇海
2022-10-20

洪余庆在写稿

对宁波人来说,小学时春游、秋游学校组织爬招宝山应该是大家共同的记忆了吧。爬过招宝山的你,听过关于招宝山的故事传说吗?2022年85岁的洪余庆老先生,从1983年开始系统地收集关于招宝山的风物传说,至今快40年了。

收集散落的传说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南海观音和弥勒佛腾云驾雾经过招宝山,看到半山腰一处空地风光秀丽、祥云笼罩,弥勒佛便提议下去稍作休息。

休息时,弥勒佛又向观音提议:“以前我下棋总是输给你,我看此地甚好,不如我们再来一局,一决高下!”观音回道:“好是好,可是没有棋盘和棋子如何下棋?”

只见弥勒佛施法画出棋盘,又用手指一点,地上的鹅卵石纷纷变成棋子形状。观音见棋子颜色不一,吹了一口仙气,将其变为黑白两色,两人便开始对弈。

最终,弥勒佛还是败在观音手下,此处却因“仙人弈棋地”闻名,周边许多老百姓常慕名来此下棋。到清乾隆年间,当地一位文人出资在此处建亭,并在亭中立碑,题字“棋子枰”,这一名称也延用至今。

招宝山棋子枰

这便是招宝山景点之一“棋子枰”的传说,也是招宝山众多传说故事中的一个。

屹立于甬江口北岸的招宝山,山不高,仅80余米,也不大,约30公顷。但因踞江控海、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万里海岸线上著名的海防隘口,也因此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

如地名传说《招宝山和一剑池》《金鸡山来历》,佛教故事《不肯去观音院》《仙人洞传说》,帝王将相传说《宋高宗口封朝宗坊》《张世杰护国投海》,海防历史故事《戚继光抗倭》……这些血肉丰富、虚实相生的传说故事,让招宝山的山水风景“活”了起来,也为后人研究招宝山相关历史留下依据。

因年代久远,许多传说故事或失传、或散落民间。不过好在,还有人愿意倾尽心力收集、守护这些传说和故事。2022年85岁的洪余庆老先生,一直致力于镇海地方文化研究和开发,被区文保所聘用为终身业余文保员,他也是招宝山风物传说的传承人。洪余庆从1983年开始系统地收集关于招宝山的风物传说,至今快40年时间了。

“招宝山历史悠久,曾经历过抗倭、抗法、抗英、抗日战争,留下了很多英雄故事,但是现在年轻人大多不了解,实在是可惜。”洪余庆说,这也是自己收集招宝山风物传说的初衷。

在文保之路上奔走

洪余庆是土生土长的镇海人,招宝山是他儿时最常去玩耍的地方。听老一辈人讲招宝山及周边的民间传说,成为他研究镇海历史文化的兴趣启蒙。

洪余庆介绍老照片中的镇海

参加工作后,洪余庆常常利用闲暇时间收集镇海文化遗产、招宝山风物传说的相关资料。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去文化馆拓印古籍,有时碰到比自己更年长的人,洪余庆也会主动向他们打听各种传说故事,然后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归纳整理。

洪余庆查询资料

走进洪余庆的家,像是走进了一家小型历史图书馆,几个书架上整齐摆放着上千本书,大多是有关镇海的历史、考古和文学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部分书籍,由洪余庆本人参与创作、编辑。

退休后,洪余庆受区文保所邀请担任顾问,对招宝山风物传说有了更深入研究。“我曾和区文保所的同事专门去北京历史博物馆复印资料。”据洪余庆介绍,在复印来的宋朝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中,首次看到“招宝山”这一表述,而宋朝以前的史料中,招宝山的名称一直为“候涛山”。

关于招宝山的古籍资料

“因为招宝山靠海,风浪大,渔民出海需等到风平浪静时,所以叫‘候涛山’。”洪余庆说,通过《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和其他相关史料对比,可以得出结论:宋朝时帝都在临安,各方入朝觐见、上贡都要从“候涛山”进入,这里被人们视作招财进宝的福地,也因此改名为“招宝山”。

至今为止,洪余庆已在《中国文物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各类稿件500余篇,论文20余篇,他的文章帮助很多人更好地了解镇海的历史与文化,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

招宝山

近段时间,洪余庆正忙着和文保所工作人员一起搜集整理《历代招宝山诗词选》,每天在书桌前一坐就是半天。这位耄耋老人,用他的执着和热情,一直在文保的路上奔走着。“现在研究历史文化的人越来越少,我也担心后继无人。”洪余庆说,“很多资料堆在家里,没有整理的话就是一堆废纸。只要我的手还会动,就要继续写下去,到自己不能写的时候,就把这些资料送到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