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来自2021年的镇海疫情心理报告:疫情下心理救助不缺席
字号:

阳光晴好,照在人的身上暖洋洋的。

对于蛟川街道社工刘臻来说,1个多月前的镇海疫情,好似过去很久了,又好似有些什么终归没有过去。

“忙碌是一样的忙碌,生活也在往前走,马上就过年了。”刘臻说,但他总担心哪一天会在没有吃喝的情况下临时上岗几天几夜,直到耗尽最后一丝力气。就像乌云遮挡了阳光,就像花朵终究坠枝。

实际上,这是轻微心理创伤后遗症的一种表现。

在镇海战“疫”的整个过程中,合计4.9万名工作人员、3258名医务人员、2.5万名志愿者和57万余新老镇海人投身战斗、见证历史、迎来胜利。而与之一起忙碌的,还有两支不甚起眼的队伍:镇海心理咨询工作者协会、宁波市心理卫生协会(宁波红十字心理救援队)。他们提供的,是心理咨询服务。

据两处协会初步统计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共为近300名求助人员提供帮助。相比明面上的轰轰烈烈、立竿见影,这场无形的心理战,格外令人心疼又不容忽视。

疫情下的心理疏导怎么做

焦虑、恐慌、倾诉、求助……复盘镇海2021年疫情期间,这四种情绪最为普遍。与停留在书面上的感觉不同,它们沉甸甸又黏糊糊,萦绕在很多人的心里。

镇海心理咨询工作者协会会长赵丽波说,早在两年前,国家卫健委发布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随后,北京、浙江等多地开通24小时疫情心理援助热线,不少高校也开通了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疫情属于突发事件,当人们处于紧急状态时,原有的心理平衡状态被打破,正常生活受干扰,就会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赵丽波说。

谁都没有想到,镇海会在2021年12月经受意料不到的严峻考验:本土出现新冠核酸检测阳性病例。战斗发生在家门口,极大多数市民心理受到冲击,各种意料不到的情绪,压抑不住,猛然冒出。

2021年12月8日,镇海心理咨询热线正式开通,赵丽波将个人电话作为工作热线公布。随后,10名资深心理咨询师加入,分解求助任务。他们均持专业证件,且多数有过两年前武汉新冠疫情时为市民提供心理咨询的经验,解答时有一定的“前瞻性”。其中一部热线电话,维持了24小时在线的工作状态。

一个求助电话铃声响起。点开接听键,里面传来一阵抽泣声或是一阵沉默……这是心理咨询师经常遇到的情况。其中,求助者出现焦虑情绪的占了最大比例。

“城市村庄道路被封、公交地铁停运、文娱活动暂停、长时间居家无法出门……疫情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也让大家的心理悄悄发生了变化,焦虑、疑惑等负面情绪涌上心头。”赵丽波说。各种求助信息、负面情绪,通过一部电话迎面而来:密接者、隔离人员感到焦虑孤独,一线工作者如医务人员、社工、村社干部等压力过大、疲劳紧张,封控、管控区居民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安、担心害怕等。

有人深夜打来电话,有人反复拨打电话。有人白天是他人依靠、坚强无比,夜深人静时却崩溃大哭。有人诉说自己已出现多次“自杀念头”,甚至准备付诸行动。

“不论哪种情况,心理咨询师首先不能打断求助人的倾诉。其次根据情况沉住气,不慌张,让对方觉得值得信赖。”赵丽波说,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痛快释放,能够使沮丧情绪得到缓解,改变无力无助的心情。这时,心理咨询师会用最宽容的态度,温柔包容对方,让对方相信一定能帮到她(他)。

疫情期间,求助者绝大部分来自镇海。以性别区分,女性多于男性。有时女性会在电话中哭泣,男性极少有哭泣的,他们倾向于反复拨打电话,缓解焦虑,实现“有人陪”。求助时间不分白天、夜晚,有些人还会在凌晨时分求助。

特殊时期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通过电话、文字等手段,与求助者共情。“心理创伤需要随着环境、心态转变慢慢修复。”赵丽波说,疫情过后,还是陆续有人需要心理干预和修复,心理咨询任重道远。而这,也在她的意料之中。

120小时帮助23名求助者

2022年元旦早晨,手机铃声响起。

54岁的镇海区心理咨询工作者协会心理咨询师杨丽红有些恍惚,她告诉自己:“疫情已经过去,再也不是那些没日没夜的求助电话了。”

是的,即使拥有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在心理行业摸爬滚打6年多,接触过形形色色心理咨询问题的杨丽红,如今也有了轻微的“接听恐惧症”。“从来没有接过这么密集、高强度的咨询电话。”杨丽红说。

2021年12月10日,她通过电话接待了第一名心理咨询求助人员。到12月18日,结束最后一名咨询者求助问题后,杨丽红累得病倒了。在此期间,她合计花费120个小时、前后帮助23名咨询者,让每一名咨询者的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她的“工作”时间从早上7点多一直贯穿到第二天凌晨,断断续续,络绎不绝。手机发烫、电线充爆。最后,她自己也开始害怕起手机铃声响起。

和她一样,在镇海疫情暴发期间提供帮助的心理咨询师,一共10位。在后期复盘时,他们表达的情况基本雷同,都是:“受助人迟迟不愿放下电话,就像溺水的人不愿放弃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求助者的职业形形色色,普通居民、社区志愿者、商界人士,甚至医生、公安、教师等。尤其是一些“白天坚强、夜晚伤感”的求助人员,既让人有些意外,又格外让人心疼。

“每一位咨询者都不是接通即治愈的状态。”杨丽红翻开记录本,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一位咨询者的问题、综合求助时间等。其中,最短来电半小时解决问题,最长的一位共打了13个电话,杨丽红用尽最大的耐心包容、共鸣、开解。

在众多的受助者中,杨丽红印象最深的是热线刚开通时的求助者施先生。他于2021年12月初从北京到宁波出差,原先准备在12月7日早晨到镇海办事。结果镇海临时封闭管理,施先生无法完成工作任务。又因北京航班停航无法返京,待在宁波酒店郁闷无比。他有较高的学识,对心理医生认同度也高,因此,浏览网页看到镇海心理咨询公益热线开通,立马电话倾诉。

杨丽红问清情况,了解到对方极有文化底蕴,想到了一个别致的开解方法:为施先生讲解宁波历史文化、介绍风土人情。之后,施先生走出酒店,先后去了海曙区鼓楼、月湖、天一阁等处游览排解。某晚,他坐车路过芝兰桥,看到灯火璀璨,于是给杨丽红发来微信:桥上流光溢彩,桥下万家灯火,想到了余光中的诗:“钢的灵魂醒着……”心里平静后,施先生随时关注镇海疫情,看到“政府坐镇,有条不紊;市民自觉,积极配合;志愿者走向一线,扶危济困。民政同心,同舟共济。”宁波的冷静与铿锵给了他莫大的勇气,滞留带来的困惑与为难,早已一扫而空。

聚焦基层 靶向发力暖人心

1月11日,建立于疫情期间的镇海“同义心灵家园”微信群依然活跃,宁波市康宁医院副院长禹海航回访了一名蛟川街道村民、关注了一名社区干部在外求学的孩子等。

作为驻扎在群里的“专职”心理医生,禹海航与一名社区志愿者一起,专为蛟川街道基层村社工作人员和其家人,以及该街道内有心理咨询需求的人服务。

两年前,禹海航作为镇海援鄂医生前往武汉,为当地的宁波援鄂医务人员提供心理援助,为隔离病区173名新冠肺炎病人提供心理支持,为国家医疗队17个隔离病区病人做精神科会诊,积累了丰富的疫区心理保健经验。在那里,禹海航清晰地了解,很多武汉当地的社区干部、隔离点工作人员都存在迫切的心理治疗需求。

镇海疫情发生后,禹海航第一时间关注到蛟川街道这个前沿阵地。“当时蛟川街道风险大、工作压力大、群众恐慌心理值也大。”禹海航主动请缨,通过镇海区委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牵线搭桥,在蛟川街道帮助下,建立了一个靶向该街道基层工作人员的微信求助群,前后吸纳50多名有需求者入群,包括蛟川街道社工、村社干部、普通居民等。微信群取名“同义”心灵家园,是沿用了该院1919年成立时的老名字。

“接诊医生1名,工作人员1名。”禹海航说,如果需要援助的人增多,自己来不及解答和给予帮助,他会随时邀请专业人员加入。

在群里,禹海航主要做两件事,一是针对50多人做集体心理疏导、介绍相关知识、进行公开解答;二是针对“一对一”特殊需要,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方法,作个别治疗。运作之后,效果极好。此外,通过81859666阳光心理热线,以禹海航为首的宁波市红十字心理救援队为100多名镇海疫情相关来电者进行心理疏导。

蛟川街道某村有一位村民,疫情期间出现举止异常情况,半夜在家中磨刀。妻子吓坏了,向村社干部求助,进而由禹海航接诊。经诊断,该村民因疫情为诱因,结合经济亏损等现实情况,导致出现幻觉和妄想,存在一定的精神风险。最后走绿色通道送往康宁医院过渡病房暂时控制,进行治疗,消弭了一场肇事隐患。禹海航表示,将在近期与该村结对,共促心理健康。

镇海疫情期间,笔者驻扎一线采访,感受到一些一线个体明显存在心理干预需求。无论是拿起电话不愿放下的受访人、夜深人静时细细絮叨的好友,还是部分遭遇自身困惑的志愿者等,都有这样那样看不见却又明确存在的问题,需要纾解。

有些伤在身上,有些伤在心里。

白天坚强,夜深人静痛苦。这种撕裂、强装的感觉,拉扯到一定程度,人就会受不了。

中国疫情伤痕心理平复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们刚刚起步,形形色色问题很多。心里的角落是看不见的,它需要倾诉和突破。咨询师杨丽红说过,除了个别心理素质极其强大的人,表达和倾诉是更多人群缓解负面情绪的有效方法。我们是一个个平凡的个体,遭遇疫情是超越生活常规的难题。仗,已经打胜了,因战斗而引起的问题,不可耻也不须回避,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平复。请勇敢表达诉求、说出问题,请勇敢向心理医生求助。愿柔和的阳光,均匀洒在花朵上,洒进每个人的心田。愿每个人心里的希望种子,都能获得雨露,顽强生长。

除受访医生外,文中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