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模将《义勇军进行曲》推向世界

发布日期:2021-09-30 09:07 来源:今日镇海
字号:
分享:

朝阳的光辉洒进上海虹口区欧阳路街道山阴路刘良模故居一楼院子时,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刘良模先生总会挺直背脊,静静伫立在院子里,默唱娴熟于心、激昂雄壮的国歌。这是从离家不足百米的上海建设新村小学(现江湾路幼儿园)处传来升旗仪式上的奏乐,也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刘良模长孙、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人文素质与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刘新印象最深的一幕。

9月25日,刘新同样站在故居一楼花木扶疏的小院里,满含深情回忆往事。这是刘良模先生当年在每个上学日必站的位置。在与刘良模共处的25年岁月里,刘新敏锐地触摸到了老人心底的那根弦。“也许那个时候校方的播音设备不如今天那么好,但这丝毫不影响爷爷歌唱国歌一生的情怀。”刘新说。

稚嫩的童声,激昂的国歌,蔚蓝的天空,掠过院子的云影,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切又是那样来之不易。

1909年,原籍镇海骆驼桥的刘良模出生在上海。甬江畔,始建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的中大河骆驼桥,不仅与千百年来流淌的镇海母亲河一脉相依,更因桥成市、以桥集镇。人自来处来,“镇海骆驼桥”这5个字,刘良模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填写在每一张表格和户口本上,也落进了亲友眼中。

当时的上海,宁波人以片聚居。刘良模在离乡不离家的氛围中,说着一口宁波话。他经常用家乡话与人谈笑风生,在学校用宁波话表演小品,吃着镇海菜。“咸泥螺、腌冬瓜、盐水炝蟹,宁波人的三道压饭榔头。”刘新说。不过,在刘家,刘良模的孩子们很少吃到宁波菜。因为,父亲刘良模心怀家国天下,将精力用在了推广上海民众歌咏活动、传唱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等爱国革命歌曲并向全国推广民众歌咏活动,乃至携带革命歌曲漂洋过海,让它响起在美利坚土地上。

他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介绍给美国普林斯顿音乐学院合唱团。为表示对中国人民抗战精神的敬意,这个著名乐团将歌曲译成英文,配上钢琴谱,在纽约举行盛大音乐会,大获成功。《黄河大合唱》被美国舆论界、音乐界公认为中国抗战音乐唱作中一部“伟大的作品。”

1941年,刘良模结识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罗伯逊父亲当年为改变奴隶身份,参加美国南北战争。罗伯逊毕生以争取自由解放为奋斗目标,曾获国际和平奖金。他支持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也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刘良模将《义勇军进行曲》一字一句教唱给罗伯逊,在谱子上标注了英文发音。罗伯逊将歌曲改名为《起来!》,于1941年灌制同名唱片发行,宋庆龄亲自为此作序。

时光荏苒,刘新保留的一段黑白视频中,罗伯逊手捏曲谱,放开嗓子,对着镜头一字一句地唱着《起来!》。这段故事记录在上海国歌展示馆。从战火与硝烟中诞生的国歌,穿越灰暗的岁月,讲述着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历史。在展示橱窗中,唱片的封面是一张4名中国孩童竖起大拇指的照片,边上还有一名穿着军装、全副武装的战士。该馆宣教部部长王广川告诉记者,当年,刘良模先生在美国向华侨青年等教唱的《义勇军进行曲》,不仅是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战歌,也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战歌。

9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刘良模母校上海理工大学,其前身为沪江大学。绿草如茵,幢幢童话般色彩的小屋错落有致排列。小屋不远处是校史馆,馆内陈列墙的杰出校友名单中,刘良模赫然在列,与纪育沣、钟惠澜、雷洁琼、徐志摩等名人共处。该校档案馆校史研究人员吴禹星轻轻转动按钮,通过设备播放起了当年的黑胶唱片。三个版本的《义勇军进行曲》通过耳机传出,包括保罗·罗伯逊的英文版、20世纪30年代到中期的电影版以及后来在公众场合演唱过的刘良模指挥版。

刘新回忆说,爷爷一直与家乡联系紧密。据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室中国音史组从上海《立报》中摘录的刘良模先生和他从事的民众歌咏活动记录中得知,刘良模曾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宁波开展歌咏运动。他组织宁波民众歌咏团,参加者百余人。同年6月下旬,该歌咏团组织20多名青年,到宁波西区高桥乡村宣传。村里的孩童们用稚嫩童音,郎朗唱出了“装好子弹,瞄准敌人,一枪打一个……”的歌词。

在刘良模等人的努力下,宁波凭借热火朝天的歌咏运动,创造出一番抗战新气象。20世纪80年代,刘良模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受邀回家乡,参观如火如荼的港口建设,为之连连赞叹。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