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澥浦妇女支部书记李翠玉二三事
李翠玉。
“其实,有谁知道我临行时的心境,更何况是这一次的走……”革命烈士林勃不会想到,这一封急行军中写给恋人余也萍的信终成绝笔,也不会想到,跨越80年的时空后,仍会深深打动那么多后辈的心灵。
2021年4月20日,宁波市“周二夜学”党史宣讲集中活动中,来自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的讲解员刘盈在宣讲时,提及这封鲜为人知的革命家书,引起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共鸣。这封信被各大媒体报道后,引起了一位读者的注意,这位读者叫曾国荣,澥浦人,曾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工作,现已退休。
据他说,林勃烈士写给余也萍的信中说:“在近几天曾和阿小的谈吐中,我隐约地知道了你同样在想念着我,并似乎在埋怨我这一次默默地走了。”这里的“曾”就是他母亲李翠玉(当时化名“曾翠玉”),而阿小则是徐卫平——因她年龄最小,所以抗战期间担任镇海县县长及县大队大队长的戚铭渠同志称她“阿小”。
曾国荣说,他母亲曾向他讲述,当时他们几个感情较好的同志和群众以结拜兄妹的形式加强联系,组成了李平、林勃、余也萍、李翠玉、徐卫平、张仁英、金根娣、王雪影八兄妹革命团体,并以“八兄妹”为核心,团结澥浦众多进步师生,配合中共镇海县工委开展刻印传单、传送情报、筹措款项等革命活动。后来老大李平、老二林勃先后牺牲,老三余也萍在1941年秋天带着徐卫平、张仁英去了四明山根据地参加革命。
八十年了,现在追忆起他们当年在澥浦这个三北交通要道所从事的地下工作,还是蛮惊心动魄的。
进驻澥浦发展党员
1937年全国抗战全面爆发后,曾任澥浦进德小学校长的中共党员戚铭渠利用教育阵地,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7月,党组织派党员李长来(李侠民)同志担任了镇海县民众教育馆馆长,毛元仁任教导主任。他们在民众教育馆附近设了一个流动施教团,目的是就近加强党组织对流动施教团的领导。
李长来同志富有工作经验,他把工作重点放在施教团里,配备了较强的党员骨干力量。当时,施教团流动于镇北澥浦、龙山之间,李长来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镇海流动施教团”部分成员安排到澥浦小学施教,就这样,澥浦小学成了我党宣传抗日的主阵地。
就是在这年8月,余也萍(曾任慈溪县第一届妇女会委员,县工委书记陈志达指定她做县妇女工作)调来镇海并随同施教团全体同志进驻澥浦,当时她曾化名为“俞琚”。
施教团的团长为沈邦祺,党支部书记为李平,成员有林勃、余也萍(俞琚)、唐慧珠,后加上姜迪、沈一飞两位同志。该团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澥浦这个镇北重镇进行抗日宣传,并在澥浦建立我地下党通往镇海江南至三北龙山的联络点。
施教团进驻澥浦后,通过家庭访问、社会调查、行医看病(治烂脚病),扎根于群众之中,并建立联络点。在澥浦工作期间,施教团在诸多抗日积极分子中发展了若干名党员,其中就有李翠玉、徐卫平。之后他们在澥浦建立了妇女支部,由李翠玉担任妇女支部书记,将澥浦抗战期间的妇女活动逐渐发动起来。由于当时地下工作十分危险,在请示上级后,李翠玉就冠以夫姓,化名“曾翠玉”,于是就出现了林勃烈士“革命情书”中的那位“曾”同志。
施教团进驻澥浦后,在澥浦小学办了识字班。澥浦的农民、渔民、小商贩等都来学习,妇女积极分子李翠玉(党员)、徐卫平(党员)、张仁英、王雪影、金根娣除了本身认真学政治、文化课外,还积极开展“小先生”帮扶活动,在周围妇女中编了四个排,一排由阿祥母负责;二排由袁霞清负责;三排由李翠玉负责;四排由张仁英负责,教这些妇女们认字,向她们宣传抗日革命道理,并教唱革命歌曲。余也萍常利用课间时间,教妇女唱歌。
施教团在澥浦小学办了两个月识字班后,又转入通德牌门头小学,在那里又办了两个月,培养了盛静娟(她于1942年参加工作后改名金晓光)。之后又在觉渡寺小学郑崇殿老师的支持帮助下,办了一期夜校学习班,提高澥浦妇女的知识和见识。
组织慰问革命队伍
1941年4月19日,镇海沦陷。1941年春,毛泽东主席致电新四军刘少奇、陈毅等领导,让他们尽快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同年6月,蔡群帆受我党的派遣,率领130多名指战员南渡杭州湾,来到了浙江东部地区,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来到浙东以后,蔡群帆和姜文光、林有璋、朱人侠等人率部打响了相公殿战斗。
在余姚的相公殿,我军两次设伏,一共歼灭了20多名日军。这场战斗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痛挫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被当地群众誉为“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它不仅为我党开展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而且鼓舞了浙东人民的抗日热情和决心。
当得知我们的部队在浙东打响第一枪之后,李翠玉与澥浦妇女积极分子的抗日积极性更高了。有一次,蔡群帆率领队伍来到澥浦小学休整,澥浦的老百姓纷纷送粮食、鸡蛋、鱼肉慰问部队。李翠玉所领导的女支部第一时间发动妇女募捐,当时她们募集了七十元钱,由李翠玉等人送去部队慰问。谁知蔡群帆代表部队婉言谢绝,他说:“乡亲们的情谊我们领了,但钱不能收,乡亲们的日子也过得很艰难,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要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革命部队的一言一行让澥浦妇女们敬佩不已。于是,李翠玉带领党支部成员继续发动妇女群众,穿针走线,日夜赶工,用土布(三北老布)做了很多军鞋送至部队所在地,使得军民鱼水情进一步加强。
澥浦小学中共地下党组织情况表。
建联络站观察敌情
作为澥浦妇女支部书记,李翠玉总是想方设法扎根于群众之中,依靠群众开展敌情侦察,并建立联络点。澥浦是镇海江南和江北的桥梁、必经之道。沦陷后,在李翠玉的安排下,张仁英的家成了地下党的联络站,县工委的联络员“酱油老头”经常坐镇在这里,戚铭渠、谢仁安等同志也经常进出于她家,徐卫平、金晓光成了这个联络站的工作人员,她们负责递送情报和接待来往同志。
而李翠玉的家则是另外一个秘密联络点。李翠玉的丈夫当时在上海一家绸缎店做伙计,长期出门在外,只在过年期间跟东家请假回家团聚。他们的家位于澥浦城门口,后窗所对着就是澥浦都神殿,而都神殿当时是顽军姚华康部队的驻地,李翠玉就利用这一侦察点每天在楼窗口里观察敌人的举动,当敌军换防时,她一个一个地点清人数和枪支,一有什么消息,她就转告余也萍,余也萍再用密写法写成书面情报,从澥浦送到龙山。李翠玉的公公也帮着送了好几次情报,有时,林勃、余也萍经常来李翠玉家商量工作,布置任务。
张仁英家成了地下党的联络站后,来往同志所吃的粮食全部是由张仁英无偿供给。然而来来往往、进进出出的同志确实给张仁英增添了很多的麻烦,为此还经常遭到邻居们的讽刺侮辱,并引起驻守在镇北地区顽军姚华康部队的怀疑。
张仁英人高马大,身高大概有1.7米,这在当地妇女中,可谓鹤立鸡群,所以澥浦本地人都叫她“长婆”。有一次,张仁英在镇北龙山活动时,被姚匪发现跟踪,她灵机一动,换上长衫,戴上墨镜,赶到李翠玉家。李翠玉临危不惧,十分镇定地叫张仁英走进她的卧室,换上她的大襟布褴和裤子,陪着张仁英若无其事地从家里后门走出来,两人手中各自拿着一个卖菜的篮子,沿着澥浦大街走过去,再从陈家弄转移到澥浦余严村米鱼桥对面的余家大屋。就这样,张仁英在大屋的干井下面藏了足足两个小时。待姚匪松懈后,李翠玉将她送到觉渡的山头方村联络站,两天后又顺利地转移到上海。之后,张仁英就和徐卫平跟随余也萍赴四明山根据地参加了新四军。
李翠玉与徐卫平合照。
烽火年代战友惜别
日寇占领镇海、宁波后,基于当时形势,施教团被迫解散,中共镇海县工委把李平、沈邦祺、沈一飞、林勃、余也萍等中共党员调派到龙山工作。根据当时中共宁属特委指示,与当地党支部负责人戚铭渠同志联系,着手组织地下武装。那时,他们的生活和斗争是极其艰苦的,吃的是薄粥加粗盐,又是白手起家搞武装。在一次收缴虞洽卿保卫团武器时,由于缺乏斗争经验,暴露了目标,在慈溪掌起桥遭到国民党慈溪县国民兵团的突然袭击,李平、沈邦祺、沈一飞同志先后被捕,不幸牺牲。林勃、余也萍等因隐蔽在另一地方,幸免于难,他们随即奉党组织通知,撤离三北。
1941年6月,党组织为了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以大碶王贺乡一本小学为秘密联络点,并以担任该乡乡长的秘密党员王博平的名义,组建了一支武装巡夜队,后称“独立中队”,由王博平任队长,林勃任独立中队政治指导员。当年10月下旬,为了掩护部队撤退,林勃壮烈牺牲。
1941年11月的一天,余也萍突然来到澥浦,分别与李翠玉和陈素霞等同志告别,她说,要带张仁英、徐卫平去四明山根据地参加革命。当时,李翠玉已经知道林勃牺牲在小港青峙,也知道余也萍与林勃在澥浦工作期间所培养的革命感情,于是嘱咐余也萍要节哀,保重身体。
关于这次离别,陈素霞的儿子,后来担任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的王泰栋同志曾在他的文章里写过这样的话,“也萍阿姨走了大概半个月。我放学回来,妈对我说:‘阿骏,你也萍大姨回来了。’我看到那只熟悉的小藤篮,也萍阿姨从楼上下来,她似乎清瘦了许多,脸上不见了昔日的笑容,眼角有几丝淡淡的哀愁。不一会,云岫、仁英、雪影阿姨都来了,不知怎么她们都很哀伤。也萍阿姨沉痛地对大家说:‘林勃牺牲了。’几位阿姨的泪珠滴在了衣襟。也萍阿姨从小藤篮中拿出一件藏青色的毛线背心,我一眼就认出这是我母亲代她织的,是给林先生穿的。我翻动着那件毛线背心,发觉背心上有17朵用红色毛线补织的小红花,主要在胸部上散开着……也萍阿姨呜咽着说:‘就是在重阳那天,他们在打光子弹后被捕,绑在青峙大庙前的一棵大树上,日寇和伪军威胁利诱,但林勃坚贞不屈,被日本鬼子连刺了17刀……他还只有23岁哪!’也萍阿姨为失去亲人和同志而悲痛,我也为失去好师长而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一位面色白皙、秀气、和蔼可亲的青年教师立刻浮现在我脑中。他到我们学校上过课,他教我们诗词,我一直记得他的朗诵声:春草今又绿,壮士胡不归?多么可亲的一位师长啊,可现在却永远离开我们了。”
后记>>>
采访时,曾国荣告诉笔者:“1983年10月,余也萍阿姨来我家,拎着一袋水果,与我母亲交谈了很长时间,知道我母亲当时只是一名家庭妇女,既没有组织关系,也没有经济来源,很是着急,她第一时间向地方政府给我母亲证明入党时间,正是由于余也萍阿姨的证明,1984年,当时的觉渡公社在那一年春节补贴给我母亲50元钱。1986年至2007年,镇海民政局以三老(老共产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人员的待遇每个月给予400元一月的补贴,一直到母亲去世。”
是的,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李翠玉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绩,但就是因为有无数像她这样的普通共产党员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事业,才让我们最终取得胜利。她们从不居功自傲,一直坚守初心,她们高风亮节令人感动。
备注:本文部分资料出自《龙山的革命岁月》,澥浦中心小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册《百年春秋》中的《澥浦的妇女活动》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