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打疫苗应注意哪些问题? 区疾控中心专家来解答
图为未成年人接种现场。
目前,我区已经陆续开展对12—17岁人群的新冠疫苗接种工作,针对学生及家长高度关心的相关问题,区疾控中心专家予以解答。
据了解,本次12—17岁人群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可用于该年龄段人群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儿童青少年和18岁以上人群一样,都是免疫屏障构筑的重点人群。与成年人相比,尽管儿童和青少年感染新冠病毒的临床表现多为轻度或无症状,但仍有部分可能发展为重症。同时,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后,会传染给周围的人,造成新冠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因此,建议按照“属地管理、就近方便、知情同意、保障安全”的原则有序推进,做到应接尽接。
未成年人接种疫苗会不会有不良反应?这是家长关心的问题。区疾控中心专家说,不良反应主要还是局部的疼痛、红肿,以局部反应为主,全身反应很少,个别人可能会有发热等表现,是完全可控的。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注意休息,多喝水,2-3天即缓解。需要告诉大家的是,无论接种何种疫苗都会有不良反应率存在。也没有证据表明未成年人接种疫苗不良反应率高于成年人。所以,家长不必过于焦虑,疫苗接种后,一定要等到30分钟的留观时间满了再离开。疫苗刚接种完,避免剧烈运动,绝大部分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都是在72小时以内发生的。
现在,过敏体质小孩比较多,能不能接种疫苗?区疾控中心专家解释,过敏性体质也要看是对什么过敏。一般强调的是对疫苗成分,特别是对新冠疫苗的成分有过敏的,那么这部分人要特别当心,既往如果在接种别的疫苗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那么这就要谨慎。
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最重要的。区疾控中心专家认为,与成年人一样,12—17岁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对构建“免疫屏障”具有同等意义,应积极接种。对于未成年人,接种剂次和剂量也与成人一致。
区疾控中心专家特别提醒,未成年人心理发育还不完善,容易发生心因性反应,各地应提前做好科普宣教。心因性反应一般发生在集中接种时,一旦某个人接种出现问题,由于内心的顾虑导致其他人也出现相似问题。心因性反应不属于不良反应,但由于处在青春发育期,心因性反应较易发生。
此外,12—17岁人群是未成年人,接种时,需有监护人或学校工作人员陪同,且提前准备好学生本人身份证(或户口簿),配合接种人员做好信息登记、知情同意书签署、疫苗验证等工作。现在仍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家在前往接种单位的途中,做好个人防护。进入接种单位,按照工作人员要求,主动申报个人健康情况、体温测量,有序排队。接种前,监护人应按照要求,现场在健康询问表和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接种完成后,留观30分钟,确保安全。
家长和监护人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减少心因性反应的发生。心因性反应是非器质性的反应,可以预防。家长和监护人陪同儿童接种疫苗时,自己要放松,同时想办法不让孩子紧张,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心因性反应。
截至目前,我区接种总剂次数超过70万剂次。下一步,镇海区将在做好疫苗接种,确保接种安全的基础上,继续有序推进12—17岁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同时区疾控中心呼吁,18岁以下人群也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接种疫苗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符合接种条件的还需尽快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