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烟花”里,那一个个闪光的身影
九龙湖镇农家乐好邻居:“当下有难,我家就是你家!”
“刮台风了,你们东西准备好了吗?我们过来一起帮你们收拾,快来我们家住几天。”本该是台风期间的休息日,九龙湖镇龙眼泉农家乐的老板叶明反而忙活了起来。他焦急地打着电话,询问隔壁龙源农家乐的情况。
原来,因为受到“烟花”降雨影响,村里地势最低的农家乐——龙源农家乐存在安全风险。“2019年台风的时候,我们家水淹到了大腿,你看,这墙上的黄线就是当时水淹没到的位置!”龙源农家乐老板娘指着“水位线”痕迹说。
得知邻居“有难”,叶明主动伸出援手。叶明说,之前自家的农家乐也因地势低,常在台风天遇到麻烦,后来重新装修将院子垫高这才好多了,两家农家乐是邻居关系,常常互帮互助,关系一直很好,“灾难无情人有情,当下有难,我家就是你家!都在同一个村子里生活,遇到困难,互相帮助也是应该的。”
在台风来临前,横溪自然村的村干部们也去村里的农家乐,帮他们把冰箱等电器都抬到高处,以保障村民人身及财产安全。叶明表示,有一年受强台风影响,溪坑水漫过了沿岸,村里将他们安置到附近的避灾点,途中他也受到过不少帮助。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如今,他也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
图为张荣(左)卸下麻袋。
骆驼街道防台麻袋告急 村干部开仓相助万只
台风“烟花”持续影响我区。7月25日7时许,一辆面包车驶进了骆驼街道。清水湖村村干部张荣顶着风雨下车,将10000只麻袋交给街道工作人员。
原来,骆驼街道为防止各社区积水内涝,紧急补充了大量沙土让村(社区)按需装填、使用。然而,从7月24日下午开始,降雨量激增,用来装沙的袋子很快就用完了。就在这令人发愁的时候,张荣的一通电话,及时解了这燃眉之急。“我厂里还有很多蛇皮袋,你们需要多少,我就提供多少。”张荣表示。
记者了解到,张荣经营着一家家具厂,平日里就备下了不少蛇皮袋。7月24日下午,眼看雨势有增无减,他猜想街道会需要沙袋、手套等工具,便及时联络了街道工作人员。果不其然,这些正是眼下街道所需物品。
虽然工作人员表示,只需要3000只沙袋即可,但为了以防万一,张荣一早5时驾车到宁波市区,将满满一车麻袋送至街道。
“这点袋子不值多少钱,街道需要,我作为村干部理应出力。”卸下麻袋,张荣又踏进风雨里,赶回村中继续开展防台工作,而他已连续值守两天。
图为老王帮帮团成员清理树枝等。
老王帮帮团在行动:“只要需要,我们一直都在”
台风“烟花”带来的风雨影响仍在持续,招宝山街道老王帮帮团的成员们一直在行动,用自己的力量防御台风。
7月25日下午,老王帮帮团的志愿者们再次集合在张鑑碶社区,志愿者们在区十字会的指导下调试抽水泵机,以备不时之需。此外,志愿者们还拿起扫帚,在中河路清理树枝、杂物。
“台风刮倒的树枝、掉落的树叶会影响居民进出,特别是年纪大的人,就怕他们磕磕碰碰。我们要赶快把这些树枝清理掉。”老王帮帮团负责人王有江表示,“团队里的志愿者们基本上随叫随到,我们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但只要镇海需要,我们一直都在。”
来自安徽的方园园是一名党员,也是退役军人。退役后,她听闻社区里有个帮帮团,便立刻加入,成为其中一员。此后,老王帮帮团的微信群里一声喊,方园园便立马报到。“退役后虽然生活环境变了,但还是很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方园园表示。
此次台风来临前,老王帮帮团就开始行动。他们走街串巷地排查社区安全隐患,准备沙袋、皮划艇,全力确保辖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多年来,老王帮帮团这个异乡人志愿服务团队活跃在我区的各个角落,用真心、真情守护他们的“第二故乡”。
图为姚俊杰在拆迁签约点为居民办理手续。
澥浦镇岚山村村干部姚俊杰:“五分钟工作圈”兼顾防台+拆迁
“俊杰,你约的龚阿姨已经到了,你赶紧过来给她办签约手续吧。”7月24日下午,接到拆迁组同事电话的时候,岚山村村干部姚俊杰还在岚山村河道旁巡逻,正查看有无未清除的广告牌、存在安全隐患的树枝……挂了电话,他立马抄最近的小路赶回拆迁组。
五分钟后,浑身湿漉漉的他来到拆迁签约点。几分钟后,另外两名拆迁小组的同事也陆续赶到,他们立刻开始“流水线式”签约手续办理。半小时后,龚阿姨的签约手续办理完毕,她心头的石头也落了地。
“昨天接到俊杰通知,说我的无房户认定已经下来了,我今天立马就赶来了,好赶上7月底前第一期安置房签约的时间,这样8月份就能分到房了。”想着几天后就能选房了,龚阿姨喜不自禁,也流露出对拆迁组同志的感谢之情,“真心感谢今天你们特地回来帮我办理。”
说起拆迁组的这几个搭档,或许是基层干部的秉性使然,或许是党员身份的激励,无论任务多难多重,他们都能靠着一股拼劲兼顾周全。他们之间似乎已经形成了无形的默契:一边有签约要求,一边又面临防台任务,哪里稍有“留白”时间,他们就立即投入另一场战斗。披上雨衣、踏上雨鞋,走村入户开启村执勤任务,擦拭污泥、甩干雨滴,就马上投入拆迁工作。身份的转变都在他们回程的5分钟里。所以他们笑称自己拥有这份独特的“五分钟工作圈”。为了节约时间,这两天他们都会提前备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汽车等不同交通工具,根据走访路线选择最高效的工具出行。
据同事们说,今年姚俊杰为了拆迁和防台工作,没顾上自家农场的大棚。听到台风要来,农场四五亩的番茄请人提前抢收了三分之二,他就投入到村工作中。问及他原因,姚俊杰表示:“无论是拆迁、还是防台,都是直接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耽误不得。”
也正是有了像姚俊杰这样的基层干部,才有了岚山、湾塘整村搬迁工作的数据刷新。截至7月24日,湾塘村整村搬迁累计签约数1355户,签约率75.45%,岚山村整村搬迁累计签约数1092户,签约率87.29%,预计到第一期安置房签约截止日,能达到约90%的平均签约率。
另据悉,根据上级防台工作要求,从2021年7月25日起湾塘岚山拆迁签约点暂时关闭,暂停整村搬迁签约工作。签约点重新启动时间将根据上级防台要求另行通知,原定于2021年7月31日第一期安置房抽签分配的拆迁签约截止时间将作相应顺延。
图为候车亭维护人员冒雨加班维修加固区内候车亭等。
公交站台维护员:“我不累,我可以”
由于“烟花”风力强劲,部分城乡地区的公交站台遭到不同程度损坏,7月25日,宁波公交集团镇海公司候车亭维护人员冒着暴风雨加班加点维修加固区内候车亭,确保乘客出行安全。
“这个顶棚板面必须更换,否则还是顶不住风力的。”公交候车亭维修班组成员王能军正穿着安全装备,爬到公交车顶棚上维修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此时的他,已连续加班三天了。
王能军今年52岁,是修理组的主心骨,也是有着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平时大家遇到维修的疑难杂症都习惯第一时间跑来请教他。台风天,公交候车亭要检修,状况多,老早就该下班的他,放不下手头的工作,主动请缨坚守在岗。
在现场,王能军顶着风雨为公交候车亭顶棚加固,只见他先把压条一条一条拆卸,然后小心地把破损顶棚板拿掉,再把新的顶棚板一块块细心装上,最后固定好每块板的螺栓。雨水浇灌在他的头上、脖子里,雨衣里浸泡着雨水,风雨的环境无疑增大了抢修的难度,但王能军忽视恶劣环境,想方设法克服一切困难,在风雨交加下,连续干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顶棚修复完毕,下车后的王能军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这几天来,他没有停下来休息过,每天一大早他就跟队员们奔波在城区的各个角落,重点关注城乡线路的沿途站点,一有发现破损情况,便奋不顾身抓紧时间修复,及时应对台风天气各种突发状况。同事们让他先回家休息,面对同事们的关心,他笑着说:“我不累,放心,我可以的!”
据王能军介绍,目前候车亭维修部共有13名成员,主要是负责全区760个候车亭和站牌的维护以及卫生清理工作,从得知台风要来开始,他们就进入备战阶段,每天分批对各条线路的公交候车亭开展安全检查,提前做好各种防护措施,在台风期间,他们更是成立应急小组,随时待命,风雨无阻全力保障市民安全候乘。
图为庄市社区志愿者协助小区保安队拆除屋顶的热水器。
庄市街道居民:同舟共济,携手前行
“这是我应尽的义务。”7月25日9时半,庄市街道同心湖社区合生国际城小区物业经理胡保龙在小区西门附近巡查,看到居民方女士因大风摔伤无法站立。胡保龙立马背起方女士送其回家,并联系其女儿送医。
在中兴社区,志愿者纷纷主动请缨,积极投身防台,在芳辰丽阳南北园逐幢检查外墙和楼道窗户关闭等。芳辰丽阳小区北园50幢一业主尚未入住,因未关窗户,住房已部分进水。志愿者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通过网格群、物业等渠道,联系户主,及时止损。
与此同时,庄市多个村(社区)的志愿者也勇当“隐患排查员”“困扰解决员”,在抗台过程中奉献出自身力量。受“烟花”带来的大风影响,7月25日,庄市社区不少太阳能热水器被吹倒。为消除安全隐患,该社区志愿者协助小区保安队共同及时拆除屋顶已倾倒的太阳能热水器。
这些只是庄市居民以善举积极投入防台的一隅。“看到微信朋友圈有市民缺雨衣等抗台物资,希望这些物资能助力抗台。”7月24日,宁波阿迈物资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华鸿向庄市街道捐赠300件雨衣、100多双雨鞋以及近百个手电筒。厚德载物,一直是陈华鸿的人生信条。近年来,陈华鸿向小区物业、学校和单位等方面,持续捐赠口罩、消毒液、雨衣等物资,助力疫情防控与防台等工作。
“只要人人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无论多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同舟共济、携手前行。”庄市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招宝山街道后大街社区网格长俞文萍:三劝“犟”脾气老人撤离
本着人民至上、生命第一的原则,招宝山街道后大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迅速开展台风“烟花”防御工作,抓紧抓实低层居民,尤其是高龄独居、行动不便等居民的转移避险。
大多居民十分配合,然而社区里也有极少数的居民无法理解。
刘家弄三组网格内就住着这样一位固执地不肯离开家的聋哑老人,偏偏她家正位于最易遇到进水险情的一楼。
当网格长俞文萍来到她家,用纸笔和她交流,劝她去儿子家时,老人连连摆手,表示没事的,会照顾好自己。
俞文萍回到社区后,第一时间电话联系了她的儿子,她儿子无奈地说:“我妈很固执的,你都劝不了,更不会听我的话,随她去吧,台风天我妈都习惯了。”
台风就是命令,防台就是责任,一点大意不得。
经过多方打听,俞文萍联系上了老人的小姑子。可是经过小姑子的劝说,老人还是不愿意投亲靠友或去社区避灾点。面对这棘手又特殊的情况,俞文萍陷入了深深的担忧,她将情况向后大街社区党委书记张静波进行了汇报。“一定要转移!”张静波说。
7月24日9时,市防指启动了Ⅰ级响应。俞文萍带着懂手语的志愿者再次来到居民家中。
“不去,不去,我哪儿都不去,台风我不怕!”阿姨比划着。
“阿姨,这次台风大、慢、怪,万一出现险情,怕伤害到您!”俞文萍着急地说,“您要是同意投亲靠友或者到我们社区避灾点,我让我先生开车来接您。”“如果您依然坚持不离开,那么我白天去社区上班防台,晚上到您家来陪您!”“要么您离开,要么我来陪您!”
看着俞文萍坚定的神情,阿姨终于松了口,表示愿意到小姑子家避灾。
风雨交加中,俞文萍的丈夫开车送老人过去。看着老人安全进入小姑子家的那一刻,俞文萍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后施社区干部丁辉防台剪枝摔落 包扎完仍坚守一线
“台风马上就要来了,家旁边的大树长得比楼房还高,要是被台风吹折,砸了人就麻烦了!”7月25日,听到居民诉求,蛟川街道后施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丁辉爬上刘家57号一棵有可能压到居民家屋瓦的树,准备修剪部分树枝。不料他不慎从高处摔落,随即被送往医院包扎救治。
刘家自然村树木不少,社区组织了防台安全检查,其中就注意到这棵大树,出于安全考虑,社区准备把大树的几处枝干剪掉。由于村里没有物业,工具和设备也少,见此,丁辉说,他爬上去剪。
当时风大雨大,树干湿滑,丁辉上树后不慎掉落。脸、手及脚大面积划伤,大家赶紧送他去医院救治。
“我们也没想到丁主任自己动手修枝,到医院见到他的第一句话是问水位有没有高。”社工乐园说,当日凌晨两三点时,电线被台风刮断,导致刘家自然村、前房自然村部分停电,丁辉从凌晨忙到下午一直在防台,没休息过,肯定疲劳了。
医生叮嘱,打了破伤风包扎后让丁辉注意修养,伤口尤其不要碰水,丁辉摆摆手又坚守在防汛防台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