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街社区有个“我们一家人”邻里群 12人抱团养老胜似亲人

发布日期:2021-06-08 08:56 来源:今日镇海
字号:
分享:

图为邻居们聚会。(陈饰 摄)

镇海后大街社区天宝小区,流传着一个佳话:12名平均年龄65周岁以上的老邻居、老朋友抱团养老,热心自治。3年来,他们把生活过成了汨汨流淌的快乐溪流。

他们之间的情谊,长的从三四十年前开始,短的从3年前开始。岁月流逝,不变的,是那一首动人的友谊之歌。

多年老邻居 拆迁不拆情

6月2日上午,天降雨水也不能阻止天宝小区“我们一家人”邻里群聚会。

当天,该群12人聚在一起庆祝两件事:建党百年、建群3年。在“带队大哥”林世强的带领下,大管家方亚男领着其他人,买蛋糕、洗水果、铺桌布,把场面弄得红红火火的。

“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日快乐,祝我们生日快乐!”淅淅沥沥的雨声盖不住老伙伴们的喜悦祝词。吃蛋糕、话家常、赏雨景、观花鱼,活动内容安排得明明白白。

作为一群平均年龄65周岁以上的老邻居,他们互帮互助、友爱非常,把日子过出了不少“花头经”。

81岁的林世强是一名老党员,又最年长,年龄、资历、号召力杠杠的。他讲述了抱团养老的由来。

30多年前,林世强住在后大街社区朱珏房。七十二家房客式的亲密邻里格局,露天吃饭、并坐闲聊的快乐,让林世强、朱建明等老邻居亲如一家。上世纪90年代,朱珏房一带拆迁,建起了天宝小区。老邻居们分到前后楼群,闲暇时按照老习惯聚到楼下。

时光荏苒,老邻居们渐渐上了年纪,一个接一个退休了,坐在一起的时间更长。智能手机时代,林世强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名为“天宝邻里群”。2018年6月19日,林世强提议:“我们组团养老吧。”该群正式更名“我们一家人”,人数基本固定在12人左右。

抱团养老 愉快生活

别看这是一个“散装团”,该有的职务一个不少:大总管、小区自治站副站长、组织员、宣传员、花艺师、鱼队长、便民服务志愿者等,当然还包含着广场舞达人、卡拉OK霸主、民间健身操能人以及泥水、木匠、电工、钳工、厨师、水管工等。

64岁的徐明芳被大家称为“花艺师”。1999年,在天宝小区9号楼、后大街437号楼之间有个空地,居民堆放了一些杂物。几个老邻居一商量,把空地拾掇成了小花园。拌水泥浆、搭花架,你一盆我一盆把家里的绿植搬过来。最后,大伙儿为体现养老团邻里情谊,凑钱买了两盆昂贵的五针松、罗汉松,日常由徐明芳细心养护。

门口的废弃鱼缸,洗刷干净,放上了红彤彤的小金鱼。

“挂个钟,设个花园,摆个鱼缸,这个地方布置一新,成了我们的活动基地。”天宝小区党支部成员、67岁的郭朗松笑眯眯地说。

待到西风起、天气转冷,大伙儿就移到林世强侄女家门口大平台上晒太阳,这叫“有福一起享”。

邻里群正式成立后,大伙的生活更是充满乐趣。不管谁在闲聊中牵头“点个火”:想聚餐了。林世强便会急如星火发通知。“这么说吧,10点通知聚餐,11点就能支桌吃饭。”林世强说,每一户人家你一盆我一碗,很快拼成一桌菜。

一年四季岁月悠悠,他们会按照时令做茶叶蛋、酒酿圆子、青团、腌笋丝白菜、腌娃娃菜。老手艺、旧时光,在笑语融融、合力劳作中一一回来。

“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林世强问大伙儿,大家异口同声回答他:“开心!”

友爱互助 热心公益

“我们一家人”邻里群最值得称道的,是在自治的同时热心助人,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务。

林世强去年因病住院,出院后需要在家建造一个无菌病房。这可不是个容易的事,工人难找、价格偏高。老先生有点犯难:咋办?邻里群知道了这件事,由徐明芳、王兴祥两人花了一周,带着工人亲自动手,替他造好了。林世强回家一看,做工到位、功能齐备、马上能用,非常方便。

69岁的朱建明也非常感慨邻里群的扎实友谊。2020年底,朱建明在家摔折了脚,住院治疗。老邻居们组团到医院看望,一起鼓励她。等她出院了,又到家里嘘寒问暖。朱建明感激:“远亲不如近邻,我可算体会到了。”

其他诸如厨房门脱落、门锁年久失修、闭路电视无法播放、下水道堵塞等问题,都由邻里群的能工巧匠自己动手解决。“我们图的不是省钱,而是方便哪。”王兴祥说,自己还算手巧,一般修修弄弄可以对付。最近几年,他还和徐明芳、郭朗松一起,为4户居民的小面积车棚翻搭双层小隔架,便于放置家庭闲置用品。

2019年起,镇海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天宝小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平时需要志愿者在桶边站岗,帮助居民分类。邻里群的众人热心参与,他们轮流做桶边督导、上门指导分类,利用自身好人缘,在小区楼道内全面铺开垃圾分类工作。林世强当时身患疾病,但还是跟社区再三要求做个垃圾分类宣讲员,他说:“我跟群众说说话、讲讲观念是可以做到的。”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