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供暖设施建设的建议
领衔人 | 杨劲琳 |
建议内容 |
一、提案背景 我国以北纬33度附近的“秦岭-淮河”一线作为传统供暖分界线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当时新中国的能源物资匮乏,不能满足大面积居民生活供暖需求,而当时三北等地区是新中国主要工业生产地区,有很多工厂的余热可以作为热源为居民提供供暖。于是,中国在苏联援助下为北方城市居民安装集中供热系统时即采用了苏联的气候计算方法,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主要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 如此简单的划分方式,在冬季气温较高或空气干燥,时间也较短的南方以及中部地区省份尚可承受。但对于另一部分省份,尤其是长江下游地区,冬季气温低、空气潮湿,时间又达到三个月,却因为处于供暖分界线以南而没有供暖设施,冬天就分外难熬。造成这一区域“南方人来了说冷,北方人来了也说冷”的尴尬处境。尤其是随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变化,我国南北分界线逐步南移,冬天长江流域的最低气温已经达到-8℃~-10℃,并且由于南方雨水偏多,湿度大,实际上远比北方干冷的气候更加让人难以忍受,60多年前划定的供暖标准已不再适用于当下的情况。 近年来,关于“南方供暖”的提议和要求层出不穷。早在2012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就提交了《将公共供暖向南方地区延伸的建议》,建议南方地区冬天实行集中供暖;2013年的两会上,无锡的人大代表认为当地冬天的湿冷气候已使许多北方人望而却步,影响了人才流动和引进,“集中供暖问题已成为无锡率先实现现代化征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2018年两会上,湖北省人大代表周洪仁也提案“国家应从实际出发,重新划定南北供暖分界线”。 镇海区地处北纬30°、东经121°,位于宁波市区最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在12月、1月、2月三个月内,宁波市平均气温7.5℃,最冷的时间出现在1月份3℃,持续5-8天,对供暖有一定的需求。主要需求群体有老、弱、病、幼、孕等抗寒能力低的特殊人群、来自有供暖设施的北方和气温高的南方的外来人口、需长时间静坐办公的工作人员、期望提高生活品质的高、新消费群体。 二、问题所在 南方供暖需求已经非常明显,但并没有开展大规模的落实行动,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首先是能源消耗问题。北方集中供热的背后是巨大的煤炭消耗,不能把集中供热盲目地照搬到“秦岭-淮河”以南,无论从全球碳减排的要求出发,还是从中国可获取能源的总量出发,供暖的能源消耗量都是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其次是费用问题。北方集中供热修建基础设施需要巨量的资金,或由政府出资,或由热用户负担。南方在建设之初没有考虑到供暖问题,要供暖就要重新加装管道甚至改造建筑,这是一项巨大的开支。南方地形复杂、地下水位高,建设大规模市政热网的成本更高。北方的集中供暖,由政府进行补贴,单位也会发放部分取暖补贴已成惯例,南方进行集中供暖要新增政府的财政负担,居民个人须缴纳高额的取暖费。 再次是利用率问题。东北的供暖时间长达半年,华北在100天左右,供暖系统的利用率较高。南方的供暖时间最多90天,利用率明显低于北方,造成集中供暖系统资源闲置。南方建筑墙体薄,很少有保温措施,散热效果好,但不利于保温,这也会影响到集中供暖的效果。 最后,燃煤集中供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用牺牲蓝天的代价换温暖。 三、解决办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提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南方供暖能带来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稳定的工作环境,不仅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而且能够增强地区人才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这些都是政府所希望的。 近年来,我国的能源供应形势有了较大的变化,供暖的技术手段、商务模式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富裕起来的人民对生活质量提高的呼声日益强烈,在非传统采暖区域建设供暖设施已经具备了充足的条件,以往的问题都可以找到解决办法。 能源消耗方面。西气东输、俄气南供、海气登陆、进口液化天然气等工程的完善,保障了南方地区清洁能源的供给;同时,技术进步使供暖的能源类型多样化,能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减少了对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过度依赖,可选择核能、太阳能、浅层地温能、电热泵采暖等新型清洁能源。例如:集中式空气源电热泵供暖解决方案,具有清洁、安全、便捷等优势,同时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费用方面。通过政府补贴、用户出资、社会力量参与等多种途径解决供暖设施建设资金来源;通过规划分散式热源的办法避免大规模的市政管网建设;通过先期试点、逐步推进、分级开发的模式逐渐培养居民的用热习惯和“热是商品”的意识。 利用率方面。可以采取冷热联供的技术方案,冬季供暖,夏季供冷,提高系统的利用率;对小区进行改造升级,比如合肥、南京、杭州、扬州、南通城市等已在部分居民小区进行分散式热源集中供暖。目前,许多新建的南方小区都自发建好了供暖管道。 最后,环境污染的问题在清洁能源供暖的大趋势下已不复存在,烟气排放、污水处理、噪音治理等方面都有成熟的技术措施。 四、具体建议 供暖设施建设已势在必行,为了科学有序地推进该项工作,避免建设资金浪费,确保供暖效果和经济性,规范经营管理行为,现提出如下建议: 1. 参考北方城市的供暖管理体系,在镇海区住建部门设立“供暖办”,规范行业行为。尽快出台供暖设施建设的鼓励政策、扶持政策和供热管理条例(包括热费标准、计价方式、室温要求、停热条件、供暖用暖双方的权利义务等)。 2. 规划部门完成供暖规划设计,选择适当的供暖方式,合理规划热源布局,切实安排近远期建设规模。南方不适宜集中供热,应采取分散式热源方式避免大规模的市政管网建设的投资和对城市的影响,减小热量远距离输送时的散失和动力损耗,并且便于调节和控制,投资少,实施周期短,见效快。镇海石化厂附近项目的热源建议考虑厂区工业余热利用,既环保又经济。 3. 供暖设施建设不宜一下子大规模地全面铺开,应首先选择入住率高、用热率高的楼盘,或新建的房产开发项目进行试点,分级逐步推进。 4. 房地产开发项目在规划阶段要预留供暖热源站建设用地。 5. 适时开展建筑节能改造,增强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冬季保温,夏季保冷,降低建筑室内环境控制能源消耗。 供暖设施的建设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改善工作环境,同时有利于增强镇海区的人才吸引力,使冬季的阴冷不再是阻碍人才引进的障碍,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招商引智和稳商助商,为镇海区的大发展助力添彩。
|
主办单位 | 区住房和建设交通局 |
会办单位 | 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发改局,综合行政执法局 |
答复意见 |
区工商联界别: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供暖设施建设的建议”收悉,经我们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国采暖地区一般是累年月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5℃的天气超过90天的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南北供暖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北方地区集中供暖室温标准为16℃-18℃。近年来,随着南方极寒天气频频出现,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供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南方地区实施冬季集中供暖也开始被多次提及。上海、南京、杭州、合肥、武汉、福州、贵阳等40余个南方城市已经陆续启动了形式多样的冬季取暖工程。从热电联产的集中取暖到天然气分布式取暖,再到基于新型清洁能源的多能耦合式取暖,南方供暖从社会争论已经逐渐转变为“顶层政策设计”与“地方实践探索”的互动。 为推进供暖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科学统筹,我区计划推进以下工作: 1、调研建设可行性。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具体需求,以科学发展、节约资源的理念,联合发改、规划、住建、财政等部门对我区供暖设施建设基础开展调查研究。合理分析我区气象条件、能源状况、节能环保政策、居民生活习惯以及承担能力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分析确定供暖方式。既要区分不同人群的需求,不搞一刀切,做到合理安排和效益最大化;也要区分解决供暖需求的轻重缓急,优先覆盖那些急需集中供暖的人群和片区。 2、探索项目试点。由于能耗水平高、设备闲置率高、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原因,我区不适合推广集中式供暖,应采用分散、局部集中的供暖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小规模的小区集中供暖和分散式供暖方式,来解决个性化采暖需求。我区将探索多层次的供暖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块整合力量推动集中供暖,在进行旧城改造及新区建设时考虑相对集中供暖因素,预先建设供暖管网,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相对集中的供暖设施建设。投建多能互补能源站,完善相关公用基础设施,形成“以点带面”格局。同时,在条件具备下向居民提供取暖补贴,鼓励多渠道解决难题。房地产项目开发中,在地块出让前,会召开土地出让条件论证会议;在地块出让后、项目建设前,会再次召开出让条件论证会议,参会单位将根据法规及政策文件要求对地块用途提出明确指标,如明确提出绿色建筑星级要求以保证墙体保温性等。同时在会上鼓励房地产项目与有意向的热能公司合作,进行试点并逐步推进供暖设施建设。 推进供暖设施建设,是一个需要统筹规划的问题。从提高能效、减少能源消耗等技术角度来看,供暖作为一种大规模、系统化的公共服务,涉及规划、建筑、能源、财政、技术等方方面面,需要通过科学规划,找到更环保、更适合的供暖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