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民法院推“司法公正码”提升群众满意度
“有了‘司法公正码’,扫扫码就可以提意见,真是太方便了!”在区人民法院办事的市民许先生说,无论是想反馈意见,还是监督评价,都可以直接扫描受理通知书、应诉通知书、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上的二维码,实现“码”上投诉、“码”上反馈、“码”上评价、“码”上监督。
这是区人民法院在整合智慧法院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构建数字化工作体系的重要成果。“司法公正码”自去年12月上线以来,2020年二审改判发回瑕疵率为零,2020年信访件数量同比下降25%,今年1—4月信访件数量环比下降53%,司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信息赋能
为群众解开“心结”
在院长张军斌眼中,群众是通过每个司法案件形成对司法机关的认知,即使案子办完了,群众的“心结”没有打开,案件就没有了结。他表示,“司法公正码”不仅给群众一个畅通表达诉求的渠道,也给法院一个解开群众“心结”的机会。
“法官,被申请人没钱还我,还对我恶语相向,让我很受伤害,哪怕去上访,我也要讨回公道。”今年3月,法院收到李先生通过“司法公正码”传来的反馈。原来,由于被申请人名下无可供执行财产,李先生拿到判决书却拿不到钱。
“既然我们已经把他列入了失信名单,失信者就一定会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在收到消息后,由专办员联系了李先生做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指导他一旦掌握被执行人相关线索,及时与承办法官取得联系,做好与法院的配合工作。经过一番耐心劝导,李先生情绪逐渐平复。
“‘司法公正码’不仅解开了群众的‘心结’,对我们法官而言,也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一名承办案件的法官表示,经过专办员的回复,有的群众放下心结,更配合法院的工作,让他感觉到“司法公正码”确实有效果。
今年1-4月,区人民法院共测评审判案件963件,执行案件1161件,反映意见48条,均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回复。
规范司法
促“当下治”与“长久立”
为聚焦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执法司法公信力的多发性、顽固性、典型性问题,区人民法院在“司法公正码”中嵌入人案风险模型,群众扫描二维码进入“我要反馈问题”模块后,可在5大类问题中做出选择,后台工作人员会根据意见内容归入审判的27个分项或执行的26个分项,归纳分析出办案中出现的痛点、堵点问题。
同时,为确保数据分析全面准确,区人民法院还保留线下测评途径,在院本部和6家法庭设立测评箱,当事人可以通过邮寄、电子邮箱、移动微法院等方式传回随案发放的测评表,法院指定专人负责接收,并统一上传至“司法公正码”管理模块。
经过梳理模型发现,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集中在“提升司法效率”“公正审判”上,为此,法院发挥院庭长监督职责,集中解决当下突出问题的同时,把“当下治”与“长久立”结合起来,以群众反映的问题为导向,及时将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总结提炼上升为制度,解决长期以来的顽瘴痼疾。
数字赋能
打造全域监督“大闭环”
“请问我们的专办员有没有及时给您回复?回复的内容是否清楚?是否还有其他意见建议?”为保证“司法公正码”将为民服务解难题落到实处,司法监督专员会定期以电话方式,对提出意见的群众进行跟踪回访。
“你们的工作人员态度都蛮好的”“回复蛮及时的”是大部分被回访群众的答复。对于仍然有意见的群众,司法监督专员也会逐一做好记录,进行下一步整改。通过这样的闭环式监督,提高群众问题的解决效率。
在“司法公正码”的推动下,区人民法院在内部监督上,制定《关于开展司法公正在线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形成部门专办管理、审管与纪检监察部门职能管理、院领导问效管理的三层四级责任体系;在外部监督上,探索人大、政协、检察、律法互评等外部监督领域专有监督码以及其他更多应用场景接轨入码,与法院内部监督体系相辅相成,数字化赋能,实现“一码”多点沟通、“一码”立体监督,形成全域制约监督的“大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