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缓解企业“用工难”的建议
领衔人 | 沈国强 |
建议内容 |
当前,用工短缺、招工难已成为镇海许多企业关注的一件揪心事,部分制造业、建筑业、物流运输业等劳动用工量大的企业普遍出现招工不足现象。据调查,2020年12月初,全区缺口50人以上企业就有10家,共计缺工772人,未列入统计的缺工在50人以下的企业更多,缺工总量更为庞大。2020年全区各类招聘会提供各类岗位2万余次,达成求职意向不到2000人,人力资源市场求职者不足往年的十分之一。同时,产业工人队伍中,没有技术等级的工人占比达61.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数的25%。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外来员工占比高,部分企业占比已高达80%,且整体文化素质偏低,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5.7%,未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占70.3%,传统的焊工、钳工、电工、机床工、纺织工等技术工种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断档现象。 造成当前企业用工紧张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降低三不够”:一是“人口红利”降低。特别是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大量劳动力开始返乡回流,如2019年贵州省年社平工资为72113元,高于浙江省的71523元,略低于宁波市的76282元。二是年轻人从事一线工人岗位意愿降低。区职教中心近三年每年毕业生为780多人,80%的职高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只有20%补充到了劳动用工队伍之中。而在择业中,多数年轻人认为一线工人岗位不体面、劳动强度大,首选的大多是销售、采购、财务、人事等办公管理岗位。三是公共服务配套不够。据调查,当前职工最希望得到改善和帮助的事项中,住房、子女就学、交通三类问题排在前3位,分别占被调查职工的58%、49%和36%。四是劳动力市场体系培育不够充分。全区只有一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全区每年有500多名初中毕业生流向外地职高等学校就读。全区现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0余家,年服务企业700余家,可调配的人力资源有限。地区间劳务协作机制不够健全,与劳动力相对富裕的中西部地区建立有效劳务协作关系的空间还可提升。五是企业用工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到位。企业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现象,把一线操作岗位视作简单劳动,对一线岗位工人培训、年轻员工技能培养不够重视。逾8成的企业职工认为经济收入待遇有待提高。 缓解企业用工紧缺,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努力、多策并举。 第一、大力营造全社会尊崇劳动者的氛围。一是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增强产业工人职业自豪感。选树产业工人优秀典范,积极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报国之路。二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产业工人的荣誉感。适当增加产业工人在“两代表一委员”和相应群团组织领导班子中的比例,适当增加产业工人在劳动模范和各类先进代表评选中的名额比例,让产业工人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反映产业工人的诉求和呼声。三是要完善激励机制,提升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引导广大企业在实现企业发展的同时,稳妥有序地提高产业工人的收入待遇,加强对产业工人的培训培养,通过建立首席技师、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方式,拓宽产业工人成长发展的渠道;政府相关部门要探索打通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之间的界限,打破唯学历论,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让广大产业工人享受平等发展的机会。 第二、大力开展跨区域劳务协作。我们既要有“抢人才”意识,也要有“抢人”的意识,让更多的外地年轻务工人员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一是相关部门要主动与江西、安徽等周边省份和地区开展劳务对接,开拓劳务协作基地,积极引导外地务工人员来镇海就业发展。二是加大与各类职业院校的合作力度,联合区内用工需求量大的企业及人力资源机构,通过开办“镇海班”等方式,吸纳外地职教院校学生来镇海实习、工作。三是要积极开展招聘活动,既要打造24小时不休息的网上招聘活动平台,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下现场招聘活动,尤其要重视赴外地开展专场招聘会,让更多外地人把镇海作为务工的首选之地。 第三、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一是切实发挥职教中心作用,努力把区职教中心建设成为向本地企业输送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重要阵地,加大对学生择业观的引导,加大对升入高职院校学生的跟踪服务力度,努力引导我区职高毕业生回流。二是积极创造条件,创办一所新的技工学校,把全区初中毕业生吸附在镇海就读,吸引区外初中毕业生在镇海职教学校就读,尽最大可能为镇海企业提供产业工人来源。 第四、大力优化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一是要结合工业园区建设改造,规划建设一批职工集体宿舍;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包括北区7村在内的农村拆迁区域中,谋划改造建设一批职工居住点;结合工业企业改扩建,适度放宽非生产用房控制比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建一批职工集体宿舍。二是要不断优化全区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加大中小学校以及幼儿园的建设力度,扩大产业工人“政策性借读”的受惠面,解决企业和职工的后顾之忧。三是要合理安排公交线路,通过短途接驳、上下班高峰班车等形式,改善产业工人集聚区域的交通条件。 第五、大力发挥企业在用工方面的主体作用。相关部门要积极鼓励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做好“加减法”。一方面,要克服“等靠要”思想,做到主动出击,做到早谋划、早储备、重培养、重关爱,积极向市场招人、以关爱留人。另一方面,要推进转型升级,注重智能化改造,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不断实现机器换人。 |
主办单位 | 区人力社保局 |
会办单位 | 区住房和建设交通局,区经信局,区教育局,区总工会,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
答复意见 |
区人力社保局: 工商联界别提出的“关于缓解企业‘用工难’的建议”收悉,经我们研究,现提出协办意见如下: 为加快推进住房租赁市场试点工作,构建租购并举住房制度,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2020年7月,宁波等8个城市入围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城市名单,获得每年8亿,三年24亿的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根据《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租赁住房市场的实施意见》(甬政办发〔2021〕8号)文件精神,开发园区、产业园区和小微企业园区根据用工需求,允许园区统筹规划、集中新建改建租赁社区,允许建设职工宿舍等租赁住房。有条件的园区可适当提高工业附属设施配建比例,配套用地上限由7%提高到10%,配套建筑面积由10%提高到15%。根据《宁波市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甬建发〔2021〕13号)文件精神,对符合条件的新建类租赁住房可申请800至1000元/平方米奖补、改建类租赁住房可申请600元/平方米奖补。为企业建设职工宿舍降低了一定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