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郑氏十七房建立非遗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议
领衔人 | 褚锋平 |
建议内容 |
一、镇海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现状 镇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也有不少的资源,例如蛟川走书、澥浦船鼓、澥浦农民画、镇海口海防历史故事、九龙湖印糕、十七房冻米糖、庄市长面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目前镇海各个乡镇街道也在陆续开展一些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活动,比如说澥浦镇每年年底举办的冬至文化节,集中将非遗文化进行展示。另外也通过“走出去”交流的方式,将镇海的非遗文化对外进行展示,比如说澥浦镇曾在浙江省美术馆举办过澥浦农民画的展览,让基层的民间艺术登上了大雅之堂。 但在非遗活态传承新局面初步显现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区非遗保护传承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一)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我查询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的资料,镇海区申报的仅3项,占全市申报的121项的比例仅2.5%,重视程度远不及海曙、宁海等兄弟县区。宁波市政府在推动的“阿拉非遗汇”作为宁波非遗一张闪亮的名片,以“亲近”“传承”“共享”为活动宗旨,促进市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营造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生活氛围,让百姓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非遗活动中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的魅力。今年海曙区举办了2020全国曲艺非遗周之第七届“阿拉非遗汇”暨海曙区第二届美好生活节活动,并集合海曙区非遗馆开馆、“云游非遗”随手拍、“照壁城隍”IP设计大赛、“非遗故事”少年说等系列特色活动将非遗文化推广至全年龄段客群,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同时镇海区在此项工作中,就缺少资源的整合和整体的宣传策划。 (二)传承方式有限。后继乏人是我区非遗保护传承面临的现实问题,受制于传承人的知识结构、精力水平,我市多数非遗项目缺乏深度的记录和开发,有的项目申报后即束之高阁,有的技艺濒临失传,甚至已经名存实亡。 (三)保护力量薄弱。目前,我区尚未设立非遗保护中心,也没有固定编制,未组建专业人才队伍。同时,非遗保护工作缺少专业间、行业间、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导致非遗项目难以实现充分的推广开发和保护利用。 (四)社会共识缺乏。由于许多非遗项目远离当代人的生活日常,年轻一代对非遗保护传承的意识较为淡薄,导致群体性认识缺乏和记忆断层。好的非遗项目更需要当下的活化利用,特别是要向年轻一代传承。 二、在郑氏十七房房建立镇海区非遗文化传承基地的前提 1、传承和保护好非遗文化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和生活习惯的“活”的显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 2、在郑氏十七房建立非遗文化传承基地的资源优势 郑氏十七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建筑群落十分有特色。除了少数明代建筑以外,绝大部分为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建筑,包括路沿郑中央房、东房、西房;庙基头全盛郑房;郑家村三房堂前、大祖堂房、小九房、恒德房、恒祥房、后堂楼房、兴房、栈房、源茂房、立房、鼎丰房、当典房、郑氏宗祠等。经过历代的增扩,如今的十七房规模恢宏,气势磅礴,更为可贵的是,建筑的总体结构布局至今仍然保存良好,据相关报道显示,“十七房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且保存甚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村落之一,对清代建筑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更是继唐、宋、元、明建筑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民宅建筑的最后一个高潮”。除了建筑特色外,郑氏家族也是宁波帮早期的杰出商帮代表,在近代一大批宁波商帮人物从这里走出去,包括四恒银号的创始人郑世昌、老凤祥的创始人郑熙、全盛源记民信局郑景丰、英雄墨水厂厂长郑尊法等,所以在十七房建立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对弘扬宁波帮精神也是有积极的意义。 三、在郑氏十七房建立镇海区非遗文化传承基地运作模式的建议 1、 加强综合利用,推动文旅深度结合。 要进一步拓宽思路,注意做好非遗项目与旅游业发展、美好乡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建议一要结合旅游开发,在十七房景区内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销区,把民间舞蹈(澥浦船鼓),民间美术(剪纸、农民画),民间手工技艺(虎头鞋)、民间美食(宁波汤圆、冻米糖)等整体包装,集聚我区的非遗项目,做大做强宣传和营销声势,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增强文化底蕴,提高知名度。二要注重与美好乡村建设的对接。注重规划引领、资源整合,使乡村非遗保护利用与美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 2、加强政企合作,统筹区内非遗资源。目前十七房景区已委托开元集团管理和运营,将其打造成“文化主题酒店+AAAA级景区”运行的模式。但在整个景区内要活化传承非遗文化资源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统筹资源,集中进行展示与呈现。 3、借助宁波市委市政府打造“宁波帮文化节”的契机,将十七房非遗文化活化与“宁波帮”精神传承相结合。在活化的历史场景中,通过沉浸式演绎的方式,再现宁波商帮昔日的辉煌。比如说目前镇海区政府在对接的类似万娱文化的团队,其策划的沉浸式演绎项目《宁波喜事》就比较好的将非遗文化和活化场景展示相结合,让年轻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活动中来。 |
主办单位 | 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
会办单位 | 澥浦镇党委、政府 |
答复意见 |
褚锋平委员: 由您提出的“关于在郑氏十七房建立非遗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议”收悉,经我们研究,现答复如下: 镇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蛟川走书、镇海口海防历史故事、澥浦船鼓、澥浦农民画、十七房冻米糖、庄市长面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我区十分重视非遗资源的挖掘、传承和保护。近年来,按照“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要求和国家、省、市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非遗工作稳步发展,在全省排名逐步提升。 郑氏十七房是镇海区境内4A级旅游景区,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传统文化旅游胜地,被中国旅游协会授予“中华传统节庆文化传承基地”称号,2020年获得市级“非遗体验基地”称号,也是中央统战部命名的民俗文化交流基地。近年来,我局与郑氏十七房所在的澥浦镇政府将非遗传承发展与贯彻落实中央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有机统一,开创了以“非遗+保护传承+现代产业+农旅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开拓当地人文旅游资源、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独具特色的巨大作用。我局将进一步发挥郑氏十七房的非遗资源优势,结合全区非遗发展目标和当地景区特点,探索创新全区非遗发展新思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全区非遗保护传承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以各类非遗活动促进景区发展 坚持以传统节庆、“文化遗产日”等为契机,有序落实“一节一展演”制度,举办“海峡两岸一家亲”镇海—高雄民俗文化交流活动、“月圆中秋•印象澥浦”原创诗会、冬至文化节暨民俗文化大巡游、冬至庙会等各级重大活动,将船鼓、农民画等澥浦非遗文化贯穿其中,为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搭建展示舞台。依托澥浦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采取成立民间协会等群众性组织的保护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贡献。加大对业余文艺团队的培植力度,对优秀团队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指导,创造艺术创作的良好氛围。 二、以现代产业为抓手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澥浦人文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众多,散落在十七房周边的历史建筑和文保点有42处之多,按照“政府主导保护、市场主导利用”的原则,澥浦镇政府投资1.5亿打造郑氏十七房二期建设。其中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和青少年农耕文化体验中心项目,总投资约4300万,成为宁波市首个非遗农耕文化科普传承基地。郑家路明清风情街综合改造项目投资3000多万元,延续明清风貌,恢复古街肌理,打造成一条集现代与历史、居住与商业、交通与观光等多元一体的文化活力中轴,串联起周边的古宅院落、水系埠头、老街巷弄。开发文创产品,通过运作农民画经济合作社,加强对民间非遗工艺品的搜集挖掘、组织辅导、创新发展工作。 三、以特色非遗项目保护为重点突出传统文化 在整体有效保护的实践中,我们确立了澥浦船鼓、澥浦农民画为重点扶持的特色项目。澥浦船鼓是省级非遗项目,在省级传承人带领下,形成了老、中、青三级传承梯队,获得过省级比赛群星奖,参加过奥运会倒计时、镇海·高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交流活动,上过2017央视小年夜春晚,上过2019央视新闻联播;澥浦农民画作为澥浦镇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的“金名片”,在传承人带领传承下,已培养出一大批农民画创作者和爱好者,精品画作不断涌现,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比赛中屡获奖项,同时,澥浦镇已开辟农民画产业化发展道路,通过设计开发文具、家居装饰、土特产等系列周边产品,产业化道路越走越宽,澥浦农民画已成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项目。截至2019年9月,澥浦十七房景区二期项目中已经开设农民画美术馆,集创作、展览,衍生品创研、展销为一体,建成农民画综合传承发展馆,赋予澥浦农民画新的生命力,促进其进一步传承发展。 四、以非遗体验点的设立为契机做好非遗文化普及 目前,镇海区文化部门已经在郑氏十七房景区设立了非遗体验点、非遗小院、非遗会客厅,整个景区已经于2019年12月成为浙江省第五批非遗特色小镇,同年成为宁波市非遗特色小镇,景区内长期有市级非遗项目冻米糖制作技艺非遗传承基地、澥浦民间绘画非遗传承基地常年开放。非遗传承基地的评审必须对应有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基地三位一体,目前我区每年进行非遗项目及传承基地的挖掘和命名工作。该非遗体验点每年都开展冬至文化节、端午文化节活动,是浙江省第二批冬至传统文化节日传承基地。 景区内常年设立专门场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产品为核心展出非遗作品。展馆是永久性的,除了优秀的农民画作品展出之外还有虎头帽、竹编、髹漆金缮、制秤、金亚尼剪刻纸、中国结编制技艺、甬式家具榫卯技艺、虎头鞋、口金包制作技艺、泥塑等的非遗作品进行展示,定期轮换展出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同时,利用酒店的主营产品的优势,打造非遗主题客房,将可陈列的非遗作品放入客房让入住宾客感受非遗产品的魅力,同时安排相应的非遗体验活动。 感谢您对我区文体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宁波市镇海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1年5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