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廉印记 | “我们青年人生活苦一点没什么,将来都会好的” | |||
| |||
镇海,初夏的寿昌公园绿意盎然,游人来来往往。公园内一座半身的铜像,总会引得行人驻足凝望。铜像主人公鼻梁上架着一副圆圆的眼镜,深邃的目光望向远方,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这位铜像的主人公,就是革命烈士陈寿昌。 陈寿昌, 原名希堪,1906年出生于浙江镇海城区著名的“文魁第”书香之家,自幼勤奋好学,少年时即胸怀爱国志向。五四运动如狂风骤雨,陈寿昌目睹了胞兄等进步青年的激情参与,也暗自种下了革命的第一粒“种子”。 16岁那年,陈寿昌离开家乡,到祖父所在的武汉,考入电报局工作。他积极投身工人运动,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党早期秘密工作者和工人运动领导者、组织者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大批共产党人被屠杀,党被迫转入地下工作,陈寿昌一时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身边有人好心相劝:“年轻人,何必去冒这个风险。电报局待遇优厚,还是安分守己,保牢铁饭碗。”但陈寿昌果断辞职,去上海打听党组织的下落。在路上他遇见了李立三,从此,走上新的革命生涯。 1928年,陈寿昌被抽调到党的专门情报保卫机构——中央特科,先在二科(情报科)工作,后任四科(交通科)科长,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锄奸反特、安全保卫以及通讯、交通等任务。共产党内经费时常周转不灵,陈寿昌为做好工作,变卖了妻子带过来的嫁妆首饰,还将典当所得的96元尽数交给了党,自己分文未留。他从不抽烟喝酒,身上总是穿着一件旧灰布长衫。婚后三年,也未曾给妻子添置过新衣。即便是这样,妻子对他仍然非常理解,全力支持,两人感情也愈加笃厚。陈寿昌常说:“我们青年人生活苦一点没什么,将来会好的,到过好日子的时间不远了!” 在情报科工作期间,陈寿昌承担了许多党中央与各地的交通任务。一次,他接受党组织一项重任,去武汉将一批从土豪劣绅那没收来的金银财宝转移到上海,作为党中央的活动经费。陈寿昌扮成一个大老板,身着长袍马褂,偕同夫人前往,接收了这批足可装半个枕套的金银财宝。随即,机警地上多处银楼兑换成钱钞,陆续汇给在上海的党中央。 期间,妻子偶见金银珠宝中有只不起眼的小响铃,就随口说道:“这响铃就给女儿戴吧!”平时爱说笑的陈寿昌却一下严肃起来:“这是同志们流血牺牲换来给党中央的经费,我们怎可拿来私用呢?”而这也成为这对伉俪间少有的一次红脸。 陈寿昌参加革命的初衷,就是为穷苦大众求解放、谋幸福。1931年,他至中央苏区,后任中华全国赤色总工会苏区执行局主任。在给上海家人的信中,他常写道,“生意兴隆、蒸蒸日上,前程可观”,始终对革命必胜充满信心。 1933年底,蒋介石纠集重兵,发动第五次“围剿”。危难之际,陈寿昌率部在湘鄂赣边区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敌人兵力,配合中央红军长征。他时常把食物让给战士们吃,自己饿得口吐黄水、腿脚浮肿、脚趾溃烂。当时缺医少药,他脚上伤口的脓全是用竹片刮掉,痛得冷汗直淌。就是在这样艰苦险恶的环境下,他依然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34年11月,陈寿昌率部在湖北崇阳、通城之间的老虎洞与国民党军遭遇,不幸身负重伤,在崇阳县河坪村壮烈牺牲,时年28岁。他用短暂的一生实践了“身许马列安等闲,报效工农岂知艰。壮志未酬身若死,亦留忠胆照人间”的庄严誓言。 为纪念陈寿昌烈士,镇海区委、区政府建造了寿昌公园,并在公园内修建了陈寿昌烈士纪念馆、纪念碑和半身铜像。如今,纪念馆已被列为宁波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镇海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