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质量建设我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议
领衔人 | 张如新 |
建议内容 |
随着我区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度的不断加快,居民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和迫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2035年全面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宁波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活动权益,塑造健康活力、文明进步的城市形象”的工作要求。镇海区政府也正全力冲刺建设“港口强区、品质之城”。 历经多年建设,我区公共体育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难关。例如,在场地设施方面:我区是全市仅有的3个未建有标准区级体育中心,全市仅有的2个未建有“一场两馆”的县区市之一。且现有体育设施布局散乱,功能落后,西大河体育公园橡胶跑道已经起伏不平,修补效果十分糟糕;在财政保障方面:公共体育事业面临资金的严重不足,相较于公共文化服务年度专项经费220万元,公共体育服务经费则为0;在人员配备方面:体育工作相关人员严重不足,从基础性的体育设施管理员队伍到高层次竞技性人才都严重不足,专业性的科学体育健身指导员更是基本为0。在团队建设方面:体育团队建设基本集中在民间爱好者层面,在全区运动会上,未出现一支由体育团队组成的参赛队伍;在运营机制方面:存在政府、物业公司、社区、学校等多头管理现象,产生了公益性让位商业化的问题。绿轴体育公园的各类体育场地优先保障商业培训机构使用,市民难以通过正常的预约方式使用,导致市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满意度极低。在体育品牌打造方面:我区仅有的一个体育品牌九龙湖半程马拉松赛,鉴于今年新冠疫情特殊原因也未能照常举办。而极具竞争优势的蹦床、自行车等项目均未能创建相应的体育品牌。可以说,我区公共体育设施与服务的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与中央、省市关于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仍具有极大的差距。 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提升公共体育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一是要高瞻远瞩、精心谋划。开展公共体育工作必须要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要以“两个一百年”宏伟蓝图为目标,要以坚决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十四五计划编制工作为出发点。为此,我区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思路至少要以适应和满足未来15年的体育需求为目标,高度对接“港口强区、品质之城”建设需求,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融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体育事业与城市化建设中涉及的生态环境、交通、经济、品牌、教育、医疗卫生等因素有机结合,实现公共体育事业与我区城市形态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高质量融合。 二是要立足镇海,合理布局。区级层面,建设以体育场、体育馆为核心支撑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抓住“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关键节点,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未来五年的工作计划中,才能有效摘掉标准体育场馆缺失的落后帽子。镇(街道)层面,庄市绿轴体育公园和骆驼西大河体育公园应该不断加快2期建设进步,同步也应对现有场地和设施进行更加专业性的修缮和提升。招宝山、九龙湖两地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质的旅游资源,发展体育旅游事业。蛟川、澥浦两地应充分挖掘企业组织力,推动体育团体的成长。村(社区)层面,应把公共体育设施的维护与使用从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内独立出来,给予其独立的考核地位,配发相应的考核奖金。最终实现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的合理布局。 三是要调动资源,激活效益。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建设方式,鼓励企事业单位开放内部体育设施,调动全社会资源共同发展体育事业,不断推进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以学校为例,虽然我国早在2006年就已经出台《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方案》,我市也在2009年出台了《宁波市关于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指导意见》。然而面对财政补贴不足和校园安全隐患等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学校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开放力度一直都有限。但不应因噎废食,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开放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例如利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或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将使用校园公共设施纳入个人诚信体系建设之中,规范敏感场地使用人的行为。 二、实施科学运作,聚焦提升公共体育工作的现代性与先进性 一是要完善机制,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区体育管理机构是教育系统下的内设部门,历经机构改革后,体育工作又调整到了文化和旅游系统,体育工作长期以来扮演着次要的角色。当前,为市民提供相应的体育服务已经成为政府公共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要在制度建设中不断寻求突破,通过设立专项公共体育建设与考核资金,明确和扩大体育工作人员专职岗位,大力开发和完善体育商业运作模式,充分激发市民体育参与热情,建立起涵盖体育设施建设和服务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的标准体系。让体育部门在工作中有据可依,不断提升体育部门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实现公共体育建设与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量化标准,动态发展。公共体育工作的现代性的根本体现就在于对其进行科学性、可行性与准确性的管理。运用现代统计学数据模型分析法,以发挥体育设施利用效益、增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作为出发点,通过统筹考虑资金投入、人力投入、产业联动、消费规模、就业增长、经济刺激、生活质量等资源要素的投入,建立起对体育设施建设与运维经费投入总量及年均投入量、体育场地与基础设施年均增长量、体育相关从业人员总量及人均配备量(如专兼职科学体育指导员数量、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等)、年均体育团队建设质量提升量(如人数、赛事参与、专业人员构成等)、年均人均体育消费增长量、年均体育活动质量提升量(如参与人数增长量、开展次数增长量、活动时长增长量等)、体育产业在第三产业占比年均增长量等的数据指标分析模型,构建起公共体育评价的动态指标体系,从而准确把握体育发展的脉络与趋势。 三是要挖掘人才,融合发展。当前,体育工作的主线应该从以追求竞技体育成绩,特别是以冲击奥运、亚运、全运奖牌为目标的“举国体制”式发展转变到以全民健康为目的的身体锻炼、运动参与、特长发展的公共体育服务方向上来。在开展体育工作时,政府在尽全力提升少数专业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同时,主动谋求将有限的资源合理投放到引导市民科学体育锻炼上来。通过引进和培育专业的公共体育人才,不断推进科学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民间体育团队高质量发展。通过开展线下的培训、讲座、小型运动会,线上的微信群在线答疑等方式,提高市民科学运动知识,避免因错误运动造成身体的不必要损伤,影响市民健康。以此,最终实现竞技体育和公共体育的融合发展。 三、打造特色亮点,着力提升公共体育工作的影响力与创造力 一是要绘好三线,铸就魅力。以现代篮球、足球等赛事运营为核心的体育场馆建设,早已不再是单纯为了满足体育需求。在伴随着镇海城市化前进的步伐,建设高规格、高颜值、高附加值的体育场馆不仅能够发挥出巨大的商业地产价值,更将成为了我区重要的地标性建筑,将极大地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拓展镇海城市影响力。因此,在建设区级一场三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蹦床馆)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承载的镇海文化特色、人文情怀与历史底蕴,使其成为镇海城市发展一张靓丽的名片,成为我区展示“品质之城”建设成果,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蓝图的城市轮廓线、星空天际线和旅游风景线。 二是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必须突破以运动产品销售与体育健身辅助为主的二元思维。积极打造以体育设施为载体的城市体育商业服务综合体。在此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案例,以日本 round 1公司为例,一方面可以突出家庭式的体育娱乐模式,通过开发老少咸宜的亲子互动类项目,养成节假日家庭体育休闲的习惯,刺激家庭消费。另一方面可以另辟蹊径,尝试开发高附加值的小众项目(如橄榄球、击剑、平衡车)和新颖性项目(如室内滑雪、迷你高尔夫、射箭等),集聚人气,打造特色,增强镇海的整体城市氛围与活力,使之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引擎。 三是要提升品牌,扩大影响。世界各国的经验都充分地证明了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体育赛事品牌对城市建设和市民体育娱乐消费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自2015年起,连续5年举办的九龙湖半程马拉松赛事,都获得了十分瞩目的效果,吸引了全国,乃至国际长跑爱好者的目光。不仅刺激了我区市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也极大地提高了我区的知名度。虽然今年遭遇疫情困难,未能按时举办,但不应就此终结。在今后,条件允许时,应继续开展,并相应提升,冲击马拉松赛事的更高级别。并以此为龙头,带动九龙湖水上运动项目、环九龙湖自行车运动等体育旅游品牌赛事项目的开发。 |
主办单位 | 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
会办单位 | 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财政局,区住房和建设交通局,区发改局,区教育局 |
答复意见 |
张如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高质量建设我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我们研究,现答复如下: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的落实,镇海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形成更高质量更加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高质量建成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体育强区、健康镇海。十四五期间,将围绕坚持民本理念,确保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的发展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兴业惠民”的原则,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建成区体育中心等一批体育基础设施,健全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建设人民幸福美好家园。同时,加快推进《镇海区“十四五”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一、强化空间规划统筹利用。十四五期间,将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立足新阶段、新要求,高起点、高品质编制好城乡发展行动规划。构建多层级公园景观体系,打造“郊野公园一城市公园一社区公园一口袋公园”绿地系统。推广“公园绿地+体育”“廊道+体育”“商场+体育”等新模式,挖掘开发利用旧厂房、屋顶、高架桥下、地下室及河滩地等空间,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加强未来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体育部门参与新建居住区、社区规划、验收机制,落实国家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建群众健身设施标准,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100%向社会开放政策,推动机关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应开尽开,引导企业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共享。 二、合力推进健康镇海建设。十四五期间,将实施人民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健康镇海24项专项行动,具体包括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合理膳食行动、全民健身行动等。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构建全方位、全周期、高质量健康服务体系。推进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实施健康镇(街道)、村(社区)和健康家庭建设。创新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持续开展适合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工等各群体的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大力开展蹦床、路跑、球类、武术等大众体育项目;鼓励发展轮滑、地掷球、平衡车等健身项目,促进居家健身项目常态化。引导扶持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等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规范化发展。推进“互联网+体育”组织发展模式,打造全民健身活动传播平台。加强体医融合。 三、高质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将新改扩建镇海体育中心,推进“国家蹦床运动示范区”建设,打造中国蹦床之乡。推进绿轴体育公园二期建设,推进“公园+体育”“社区+体育”发展。到2025年,建设1个区体育中心、2个全民健身中心,平均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3380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目前,区体育中心、区全民健身中心两个建设项目已纳入镇海区“十四五”支撑性重大项目社会事业类。 四、引导体育休闲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康体休闲运动。利用镇海丰富的山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省级运动休闲示范基地九龙湖旅游度假区为依托,继续完善自行车与越野跑赛道、骑行道、游步道等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山地户外运动基地、户外养生休闲基地,推广自行车、越野跑、徒步、登山等运动项目;利用九龙湖、中大河等水域资源,开展皮划艇、垂钓等水上运动休闲娱乐项目;充分发掘、利用村落历史民俗文化,开发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体育赛事活动或文化表演项目。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体育文化节、少儿足球培训、蹦床运动进校园、大众蹦床锦标赛等特色体育休闲文化产业项目,将体育活动与旅游观光、文化休闲、餐饮美食等多种产业融为一体,增强健身休闲的社交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激发健身休闲市场活力。 积极打造体育赛事品牌。实施重大文化体育赛事培育战略,充分利用九龙湖丰富的生态山水资源和文化资源,在总结九龙湖国际马拉松等已有赛事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培育自行车、皮划艇等若干新的品牌赛事,打造镇海体育赛事品牌,壮大竞赛表演产业。联手新媒体,树立赛事品牌塑造与经营意识,提升赛事品牌市场营销水平,做好赛事宣传,全面提升活动影响力和赛事价值,延伸产业链,增强区域赛事规模效应,带动体育产业发展。 拓展体育休闲新业态。依托已有资源,促进体育休闲与乡村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体育休闲新业态。发展体育培训业,实行校园体育联赛建设工程,提高足球、篮球、象棋、跆拳道等运动项目在校园中的普及程度,鼓励学校到运动休闲基地进行研学旅行。推进乡村休闲运动旅游,充分挖掘古村落、古道等乡村历史文化,融入徒步、越野跑、骑游等运动项目,打造集体育养生、运动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乡村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结合各种新兴的户外运动、水上运动等项目,开发体育休闲游、赛事观摩游、活动参与游等多种体育旅游种类,满足体育旅游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到2025年,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旅体发展格局,结构合理、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镇海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对我区综合实力提升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群众体育更加普及,居民身体素质和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体育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城乡文化、体育更加协调发展。到2025年,努力将镇海建设成为享誉全省的“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先行区”。 宁波市镇海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1年5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