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镇过年,他们收到来自家乡的“爱”

发布日期:2021-02-19 09:20 来源:今日镇海
字号:
分享:

今年的春节注定不一般,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很多人选择了留镇过年,不再返乡和家人团聚。但是无论在哪里,亲情都不会缺席,“年味”也似乎并没有被打折,因为父母的爱依然会变成沉甸甸的年货,从四面八方以快递的方式飞驰而来。

快递的是年货,传递的是亲情。当就地过年变成了就“递”过年,一个个装满了家乡特产的快递,让他们尝到“家的味道”,也让“舌尖上的团聚”变得真切,充满惊喜和温情。来自家乡的美食,最能慰藉味蕾;来自亲人的牵挂,伴随我们前行。

拆妈妈寄来的年货有开盲盒的惊喜

春节回家过年,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风俗,特别是对注重传统习俗的山东人来说更是如此。似乎只有在鞭炮声中,拖着行李回到家,卸下一整年的包袱,重新变成谁家的儿子或女儿,这个年才算是圆满。但2021年春天,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过年不回家,成了王喆和不少人的共同选择。

算起来,王喆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到宁波学习生活已经十年了。这十年来,无论工作多么忙,王喆都一定会回山东过春节,即使是2020年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他还是回了家。今年春节,是王喆第一次没有回老家山东过年。

王喆妈妈从山东寄来的花馒头

“一方面,响应政府就地过年的号召;另一方面,我在镇海有了自己的家,年前就跟爸妈商量好不回山东了。”王喆说,虽然能感觉出他们的失望和不舍,但是他们还是选择理解并用行动支持,特别是母亲,很早就开始准备他不回山东的“年货”。

往年春节,总是以妈妈往后备箱塞满年货结束,但2021年的春节在“就地过年”的背景下,催生了出新的景观——“反向寄年货”。这些年货从原产地出发,寄托着父母的牵挂,带着家的味道,来到游子奋斗的地方。

临近年关时,还在上班的王喆就接到了快递员的电话,被告知有两大箱来自山东老家的快递等着他签收。一头雾水的王喆打开箱子才发现,是妈妈寄来的年货到了。

王喆春节期间餐桌美食

王喆喜欢吃猪头肉,在宁波又买不到喜欢的味道,所以母亲跑到当地的熟食店,买了一大块肉寄来;每到过年的时候,王喆家还会做香肠,山东的香肠和宁波不太一样,香料比较多,黑乎乎的看起来不太好吃的样子,但是上锅蒸了以后非常香,今年母亲提早就把香肠做好,很细致的分了好几袋寄过来,成为今年他们在镇海过年时,年夜饭上的一道“畅销”菜;山东的大馒头也远近闻名,各色花馒头形状各异,只有过年才会做一大锅,今年老妈把馒头分装好,直接寄来两箱,自己家里留一箱,给岳父母家带一箱,又好吃又好看;当然,还少不了山东的大花生,过节看电视的时候,吃到停不下来……

“打开我妈寄来的年货有一种拆盲盒的惊喜和快乐。”王喆表示,虽然这十年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宁波生活,但是最了解自己口味喜好的仍是自己的老妈。每次打开年货箱的一瞬间,都有让自己心头一热的东西——那些只有妈妈会记得你爱吃的美味。

寄出的是年货,收到的是幸福

早在大年二十七,韩咏嘉就收到了母亲从四川老家寄来的腊肉腊肠。“早跟我妈说过,今年不用寄腊肉腊肠了,这边超市什么都能买到,但是没想到,老妈还是寄过来了。”韩咏嘉一边埋怨,一边凑到腊肉前满足的闻了一下。

今年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全国就地过年的人近一亿。27岁的韩咏嘉来自四川眉山,作为就地过年的一亿分之一,他依依不舍但仍毅然决然留在工作地过年,为疫情防控做出积极贡献。

韩咏嘉将母亲寄来的腊肉蒸着吃

“一个人在外能不能过年?当然也可以,只是一家人团圆才更显‘年’的意义。”其实早在腊月二十左右,韩咏嘉就和家人说好了留在镇海过年,他们也表示理解,只是随着春节临近,韩咏嘉依旧感受到了一种空虚和失落感。

去年,韩咏嘉赶在疫情爆发之前回到老家,年后因为疫情形势严峻,被迫留在老家,来镇海后又隔离两周才恢复正常工作。为了防止去年的“惨剧”,韩咏嘉准备年后天气暖和的时候再回老家。

除夕夜,韩咏嘉把母亲从老家寄来的腊肉拿出来蒸着吃,腊肉依旧肥而不腻。“往年年夜饭重要的是团聚,整个春节饭菜都很丰盛,也习惯了那么多美食的环绕,很多时候,大家的欢声笑语似乎也掩盖住了餐桌上美食的味道,不觉得腊肉有多香。今年除夕,我才真正品尝了除夕夜腊肉的味道,老妈做的腊肉是真的香。”韩咏嘉说。

大年初一,韩咏嘉跟家人视频聊天,向长辈挨个拜年。虽然家人对他留在镇海过年表示理解,但有时候不免也会流露出一点埋怨。韩咏嘉差点就准备当天回老家了,最后还是被母亲劝住才作罢。

韩咏嘉母亲寄来的腊肠

“‘年味’是什么,新衣新鞋、团聚一堂,还是‘家的味道’?”韩咏嘉觉得,味觉是有记忆的,并且特别顽固,它不仅代表最直接的味蕾体验,更代表亲缘之间曾有的陪伴记忆,所以“家的味道”往往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

母亲寄来的年货不仅抚慰了韩咏嘉的胃和心,减少了过年不能团聚的遗憾,它还暗含了一种牵挂和大爱:父母对疫情防控政策、对就地过年倡议的默默支持与配合。对于就地过年不能和家人团圆,韩咏嘉虽然遗憾,但却不后悔。

留在镇海过个陕北年

“今天下午,都来我家吃羊肉饸烙面,正宗的陕北羊肉,食材全部都是老家的,面也是现场制作的。”大年初一一大早,艾先琦就在微信老乡群里吆喝了,并把和好醒着的面,以及老家寄来的新鲜羊肉等食材拍图发到群里。

牛年春节,对于在镇海生活了12年的艾先琦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艾先琦老家在陕西米脂县,目前在招宝山街道开了一家琴行,是一名音乐培训老师。从刚毕业的踌躇满志,到现在的家庭美满、艾先琦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镇海扎根。

往年,艾先琦带上妻子和孩子都是回陕北老家陪父母一起过年。2017年底,他们的双胞胎儿子出生,艾先琦父母就从老家千里迢迢来到镇海帮忙看孩子。为方便照顾孩子,艾先琦响应国家就地过年号召,不仅决定自己留镇过年,还把父母也留了下来。一家人在镇海,照样过个其乐融融的春节。

“老家的亲人怕我们口味不习惯,年前给我们寄了现杀的羊肉、辣椒粉、小米、碗托、丸子等年货过来,知道我们爱吃面,还专门托人买了一个饸烙床(陕北一种制作面条的简易机器装置)寄过来。”艾先琦的父亲说,现在生活好了,在外地也能品尝到老家的饭食,而且越是离家远,就越想念家乡的味道。

2月11日大年三十,艾先琦父母早早就起了床。煮上年三十包好的饺子,再摆上一桌子点心、零食后,艾先琦夫妻和孩子一起向老人拜年。老两口也给孙子孙女的枕头边放好压岁钱后,一家人就围坐桌前,一边聊天一边吃饺子。

小时候过年的氛围都是大人给营造的,如今父母年岁渐高却背井离乡,为了让父母在镇海感受到陕北过年的热闹氛围,同时,也能让在外过年的老乡们吃上一口老家羊肉面的味道,艾先琦决定,大年初一叫上一起留在宁波过年的老乡,来家里吃碗正宗的陕北羊肉饸烙面,为父母营造一个开心热闹、喜气洋洋的新年。

大年初一当天,在艾先琦的张罗下,二十几个来自陕北的老乡共聚一堂。羊肉是老家寄来的、面条是老家机器现场制作的,加上老家的做法,保留了陕北羊肉面的独特风味。大大小小二十几个陕北人一起吃面、举杯、聊天,吃的是家乡美食,说的是家乡口音,感受到的是陕北乡情。

回家过年,只有家乡美食的熟悉味道、阖家团圆的美好,才能抚平刻在心中的乡愁。但如果家人也在自己身边呢?在镇海生活多年的艾先琦表示,“家人在哪,哪里就是家乡。”

最忆那口辣的香甜

镇海到龙游的车程不算远,往年的春节,开车四个小时足以。29岁的紫林是宁波一家公司的视觉设计部经理,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她选择留镇过年。

得知这一消息后,家乡的亲戚朋友表示遗憾,跟闺蜜们约好的“逛吃”只得作罢,只是没想到,春节前夕紫林莫名的收到了多份龙游的快递。拆开一看,全是葱花馒头、卤猪肠等家乡美食。老话儿讲:“吃饱饭不想家!”看着一地的包裹,闻着熟悉的辣味,某一刻,紫林似乎真的没那么想家了。

说起家乡龙游,让紫林最难忘的便是家乡的“三头一掌”,即鸭头、兔头、鱼头和鹅掌。紫林最爱吃的就是兔头,每到春节,兔头是除夕夜必备美食。虽然宁波也有不少卖这些小吃的店铺,但至今为止,没有一家能赶上家里的味道。

“煮熟的兔头骨脱肉滑,一掰就能分成两半。先从肉多的地方啃起,肉已经很烂,嘴唇一吸,舌头一舔,就到了嘴里。下腭地方没什么好吃的,但骨头里滋味尚存,仔仔细细吮吸一遍,才算是啃干净。脑花火候刚好,用力吸,或者用小勺子舀出来,嫩豆腐脑一样。肉、脑花全没了,却还有些意犹未尽,有滋有味地把手指上的油水吮一吮,再接着来啃下一个……”说起家乡的美食,紫林拿出手机,看着除夕那晚家人给她拍的家乡年夜饭流口水。

“人间至味是家常,春节能和家人一起吃上家乡传统春节美食,应该是最幸福的事了。”春节之前,有些亲友也担心紫林过年宅家“饿肚子”,愣是给她寄来了一堆家乡美食。“说不想家是假的,哪怕是长辈的唠叨、左邻右舍的问东问西,如今想来都格外的亲切。”

所幸,今年紫林不是一个人在宁波过年,男朋友的陪伴让这个本来孤单的春节多了一份温馨美好。“我们初步计划2021年5月份结婚,到时候我就不是一个人回家了,家人肯定开心。”紫林表示。

今年,家乡的快递让紫林的男朋友提前见识了龙游的“辣”,不论是外地女婿或儿媳,对龙游美食总有些“嫌弃”,倒不是难吃,实在是“太辣了”。龙游的辣,不似川渝地区的麻辣,也不像湖南那边的香辣,更不是东北那边的辛辣,这种辣很“纯”。紫林看着男朋友因为辣而被憋红的脸,既觉得好笑,又感觉温暖。

紫林相信,分别只是暂时的,这个春节,不问他乡与故乡,只要有爱,人在哪,年就在哪。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