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一线党员先锋队群像
图为临江社区第四轮核酸检测社区工作者和党员志愿者清晨集结。
“在一天的忙碌过后,凌晨四点享受片刻的宁静。”蛟川街道工作人员王萍发布了这样一条朋友圈,触动了大家的心弦。在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像王萍这样拼在一线的防疫社区工作者还有许许多多,他们日日夜夜冲锋在前,用满格状态抗疫当先,全心全力筑起基层防疫安全线。
坚守一线的“拐杖书记”
“书记,有居民需要拆线。”“书记,有个老人前两天摔骨折了。”这一声声“书记”,对准的正是银凤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周光瑞,她正在记录着社工反映上来的问题。在她的身旁,一副拐杖格外显眼。
今年7月,周光瑞不慎摔伤腿部骨折。做完手术需要静养的她,如今却拄起拐杖,不分昼夜在社区内忙碌着各项防疫工作。每天厘清小区安保、居民物资、特殊群体需求、人员安排都是她的重点工作。
“一天跑下来,到晚上脚肿得厉害。”谈起最近几天的忙碌,周光瑞说了实话,“本来再康复两个月可能就痊愈了,如果不好好休养的话,可能会落下后遗症。但现在疫情正处于关键时期,我决不能在家里当个局外人!”
银凤社区的工作人员较少且以女性居多。面对庞大的工作量,她们已经五天没有睡过安稳觉、没有洗过澡了,其中还有仍在哺乳期的妈妈。“有时候居民不理解,看到她们哭泣,很有感触的。”周光瑞说,只要大家齐心合力,互相照顾,总能渡过难关。
周光瑞就是这样,心里装着的都是别人,根本顾不上自己的身体。布置核酸检测点位、运送物资这些体力活她都亲力亲为。“管不了这么多了,个人伤病只能先放一边。”
怀孕准妈妈的“特殊胎教”
联系上镇电社区党委委员、居委会副主任郑碧莹的时候,她挺着个大肚子已经奔波忙碌了一早上。疫情防控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她每天和工作人员一起凌晨睡清晨起,连日来的忙碌,让她熬出了一双“熊猫眼”。
常人都难以坚持下来的工作强度,郑碧莹一个身怀六甲的孕妇毫无怨言。匆忙吃了一口中饭之后,她就拿起喇叭开始巡逻。眼下最紧急的就是保障居民健康,防止疫情扩散,她必须要和时间赛跑。
“各位居民请在疫情期间戴好口罩,非必要不出门。”喇叭一遍遍地重复,她也一遍遍地劝导着居民尽量不要在外逗留。在这期间,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进来,她一个又一个地解答,一个接一个地指导,一个又一个地劝说,总是保持冷静和耐心。“一天有上百个电话打进来。面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咬咬牙也要坚持。”郑碧莹感叹,能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胎教。
郑碧莹说,家里还有一个六岁的儿子,最受不了的就是接到他打来的电话。“别担心,我其实一切都挺好的。”她面对着镜头哽咽。
防疫前线的90后联络员
“叮叮叮”……东信路社区的电话响起,在那一头是居民焦急的声音:“怎么办,去集中隔离会不会很危险哟?”
接到电话后,90后社工张莉立刻察觉到居民不安的情绪。“不要着急,集中隔离不代表一定感染了,就是换了一个地方,医生也都很好的。”张莉的声音有些沙哑,略显疲惫,但还是耐心地安抚着。
在东信路社区,张莉手边的电话几乎就没有放下过。她是疫情联络员,承担着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和各项疫情数据的统计汇总工作。
防控任务艰巨,疫情数据时时都在变化。大数据中心把名单发到社区后,张莉就要打电话一个个排摸,进行人员核查。除此之外,她还要做好密接、次密接者的转运,将其带到指定地点上车。“去隔离的居民都会比较紧张,反倒是自己不会想这么多。”她笑了笑说。
繁琐的事务、毫无规律的作息、超强的工作强度……这个90后女生一谈及父母,就仿佛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前几天爸爸给我打了个电话,当时太忙了就给挂了。后来还是妈妈告诉我,他们都很担心我。”张莉回想起来有些后悔,却非常坚定地说,社区有事,咱必须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