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中两位校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奖项
图为王文海(中)。
图为林浩东。
日前,镇海中学两位校友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奖项。
从镇中实验室走出来的领军人才
镇海中学85届王文海校友带领团队十余年研发应用,深度钻研“广域协同的高端大规模可编程自动化系统及应用”项目,通过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研制出成套装置与系统,建立了完全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该项目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12项,产品和技术出口法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经济效益显著。
王文海是地地道道的镇海人,1985年毕业于镇海中学。这是王文海第四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此前,2013年度他参与的“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的设计开发平台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度领衔的“高安全成套专用控制装置及系统”项目和2006年度参与“全集成新一代工业自动化系统”项目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王文海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浙江省特级专家。他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历经30年持续攻关迭代,带领团队取得全集成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设计开发平台、高安全成套专用控制系统等系统性创新成果,建立独具特色的工业控制系统技术体系和装备体系,在冶金、能源、石化等领域实现大规模工业应用。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王文海说离不开少年时期在家乡求学打下的良好基础。“因为是生活在镇海炼化家属区,所以我经常能从父辈那里接触到自动化仪表与设备。”王文海说,上世纪80年代的镇海中学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实验室,他就是那里的常客,“我很珍惜那段时光”。王文海说,在镇中的学习阶段,他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刻苦钻研的精神,这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王文海希望更多镇中学子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确定人生目标,并为之坚持奋斗。
当年受老师鼓励的孩子成了教授
另外,镇海中学1997届校友、林浩东教授参与的“脊柱脊髓创伤及其继发性损害的致损机制与核心救治技术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林浩东长期从事创伤骨科与修复重建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在四肢骨盆骨折救治、骨不连及骨手缺损的显微外科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994年,林浩东考上了镇海中学。“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能跨入镇海中学的大门,戴上镇海中学的校徽是一件无比自豪的事情。记得那时候每次周末换洗校服时,我都会把校徽小心翼翼地收好,上学的时候重新戴到胸前最明显的地方,生怕别人看不到,不知道我是镇海中学的学生。”林浩东说。
入学那一刻是幸福和喜悦的,但在镇中的学习生涯是艰苦的,林浩东表示自己初中底子较差,第一次摸底考成绩不理想,化学甚至没及格,情绪比较低落。当时朱正会老师、李德军老师、姚仁汉老师等都给了他巨大鼓励和帮助。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林浩东迎头赶上。镇中的三年让他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来顺利考研、考博打下良好基础。
从小就想当外科医生的林浩东在1997年考上上海医科大学。毕业时因为内科成绩好,被分配去上海中山医院当内科医生,“当时我很纠结,内科医生也是很好的工作,放弃就意味要考研,能否考上是未知数。” 林浩东还是放弃工作机会,重新考骨科研究生。“幸运的是考取了研究生,博士毕业以后如愿当了骨科医生。我想和学弟学妹说,你们只要有理想、有目标,就一定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困难和挫折都是暂时的,理想终究会实现。只要能保持镇中人坚强努力的品质,一定能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成为能让母校引以为荣的人。” 林浩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