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保健食品消费陷阱“防骗术”,理性消费勿上当
近年来,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对保健食品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遭遇保健食品“消费陷阱”的问题层出不穷……区市场监管局提醒广大市民,要正确掌握保健食品消费“防骗术”,理性消费切勿上当。
保健食品和保健品、食品、药品都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别。“保健食品”具有明确的法律定义,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产品属性为食品。“保健品”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习惯上范围要大得多,诸多媒体报道中涉及的保健品泛指内衣、床垫、器械、理疗仪、饮水机等,而非保健食品。在日常消费过程中,大家应依法辨别产品属性是产品还是保健食品,不能笼统地理解为“保健品”,用“保健品”的概念代替“保健食品”。另外,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作为食品的一个类别,保健食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但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可以标示保健功能(共27类),而普通食品的标签不得标示保健功能。保健食品审批程序比食品更为严格,需要经过卫生学、稳定性、功效成分等的检测,以及管理部门相关专家的评审,最后获得保健食品的批准证书。
而保健食品与药品的主要区别是保健食品不能以治疗为目的,但可以声称保健功能,不能有任何毒性;而药品有明确的治疗目的,并有确定的适应症、功能主治,可以有不良反应。所以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代替药品。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很多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陷阱。例如,通过群发宣传资料,附赠免费领取礼品、礼物和红包的方式,或者在商场超市门口等人流集中的地方,采用“免费抽奖”等促销手段,让消费者得到“优惠购买某某保健食品”的大奖;通过虚假包装、宣传“假专家”赢得消费者的信赖,组织健康讲座和体检甚至上门推销,由假专家开展一对一的“诊疗”,解读体检报告,渲染体检结果的严重性,再提出解决方案,如使用特供产品治疗,从而达到以高价销售产品的目的;利用病人之间的同理心,雇用“托儿”现身说法。比如,以“亲身经历”宣传食用产品的疗效,将普通食品渲染成能治疗疾病的神药,诱使消费者大量购买……
区市场监管局提醒各位消费者,在警惕保健食品销售陷阱和虚假宣传行为的同时,还应当注意“一看、二查、三辨”。一看销售场所资质。到证照齐全的正规场所购买产品,特别要注意有没有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通过网络、会议、电视、直销和电话等方式购买产品,也应先行确认资质信息。二查外包装和说明书。首先,要认准正规的保健食品专用标志,正规的保健食品会在产品的外包装盒上标出天蓝色的,形状类似“蓝帽子”的保健食品专用标志;其次,通过保健食品的外包装进行识别,保健食品外包装标识必须注明保健食品品名、生产单位、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主要原料、功效成分、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生产日期、保质期、注意事项等内容。做好“四不”:不要购买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产品;不要购买标签上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号的预包装食品;不要购买标签或说明书中提及可以预防疾病、有治疗功能的产品;不要购买标签上没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但声称是保健食品的产品。三辨广告和宣传内容。科学、理性看待食品、保健食品广告和宣传,凡声称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一律不要购买;保健食品广告中未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一律不要购买;合法的保健食品广告应该在刊发时标出广告审查批准文号;不要盲目参加任何以产品销售为目的的知识讲座、专家报告会等。发现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