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宁波历史 晚清《初学地理问答》被发现
图为《初学地理问答》封面。
日前,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研究员、国际吴方言学术大会学术代表徐春伟在牛津图书馆找到一本晚清地理科普书——《初学地理问答》,这本书是宁波作为近代科普中心以及汉语拼音主要发源地的历史见证。
《初学地理问答》封面告知,该书1873年于上海美华书馆出版。封面又写着“雷音百翻译”(LE ING-PAH FAEN-YIH)。雷音百即美国汉学家、北美长老会传教士,他于1866年4月10日来到宁波,此后定居于此,LE ING-PAH是他汉名“雷音百”的宁波话读音。同时,他也是第一本英甬教学工具书《宁波方言字语汇解》的合作者。
《初学地理问答》封面还显示,该书的文字是“宁波土话”,即宁波话罗马字书写。1860年,宁波华花圣经书房从宁波江北岸迁至上海,并在两年后改名美华书馆。为何雷音百还坚持用宁波话罗马字书写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其一,宁波方言拼音文字统一,上海方言拼音文字方案不统一。自1851年,美国汉学家丁韪良发明宁波话罗马字后,得到了戈播易、陆赐、岳腓烈等众多在甬外国人的支持。在以后的岁月中,宁波的方言出版物均使用此套拼音,如成书于1857年前后的《鄞邑土音》《宁波土话初学》。
睦礼逊在《宁波方言字语汇解》的前言中感叹,“这个拼写宁波方言的拼音系统,现在已经在所有传教士的宁波方言印刷品中使用。”此后,至六十年代末的20年中,大量以宁波话罗马字为载体的方言书籍问世。从方言文献数量而言,在当时的中国是最多的。而在上海,西方人撰写的上海方言文献一直以汉字拼写为主。纵然有不少西方人设计了上海方言拼音,但各形各式,方案不统一。
其二,懂宁波方言拼音的西方读者人数远多于上海方言拼音的读者。宁波话罗马字确定方案后,很快扩散到吴语区其他府县。杭州、绍兴、台州、金华等地都是在宁波影响下,以宁波话罗马字为模板制订方言拼音文字的。可以说,宁波话罗马字不但是整个吴语区的引领者,还承担了吴语区外国人共同书面语的角色。与此同时,这也证明宁波是我国语言文字改革的主要先行地、汉语拼音的主要发源地。
《初学地理问答》封面图案由天文望远镜、地球仪、羽毛笔、墨水瓶及书籍组成,象征着天文、地理知识。其正文共105回(章),126页,内容多于丁韪良科普书《地球图》,少于《地理书》。
本书正文内容为一问一答式,先是从“地”和“地理”的概念开始介绍。第一回写道,“问:咋叫嘞地理?答:地理是讲明白地面顶个样式。”该书又不限于地理,也介绍天文、生物知识以及各国风土人情,如介绍了日夜形成的原理。“(地球)每日来的转动,有啥个分别?答:有昼夜分别。地球半边向着日头,有亮光,是昼过;半边背日头,呒没亮光,是夜到。”
除了文字,个别问答还配备了图片以展现知识原理。其中,日夜形成原理与四季形成原理都用上了配图,苏格兰人、荷兰人、俄罗斯人也均有人像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