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顺行:庄市老街商业翘楚

发布日期:2021-10-19 08:45 来源:今日镇海
字号:
分享:

庄市有一条老街,兴盛于明清时期。据《镇海县志》记载,明清以来,镇海商业已有规模。民国初以县城最盛,庄市等集镇亦兴旺。庄市老街上各行各业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大店赚大钱、小铺赚小钿。那么,这一时期老街上的商业究竟好到什么程度呢?一句民间顺口溜或许可以窥见一斑:一品香大饼店、二(义)森老作堂、三宝庵、四太公酱园店、五(伍)天顺酱园店、六(陆)万兴香烛店、七(漆)匠祥贵、八四房、九(周)源大棉布店、十(史)福生杂货店。

裕顺行弄老门牌。

实际上,这段顺口溜还少了三家重量级商行,它们是:永昌米店、全兴行、裕顺行。或许是它们体量太大,需要另编一首。至今,80岁以上土生土长的老街人还说,要论老街老字号,永昌米店、全兴行、裕顺行当在前三甲。

今天我们要说的,便是裕顺行的故事。它位于老街广济桥下、南街左侧位置。裕顺行第三代经营者的女婿、鄞县人陈行远已是近百岁高龄的老人,但仍耳聪目明、口齿清晰。回忆过往,陈行远打开了话匣子。

裕顺行第三代经营者的女婿陈行远。

裕顺行创业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距今有近160年的历史。它占地3亩,2000多平方米。这个规模,放在寸土寸金的庄市老街上,实属宽敞。裕顺行开发较早,主要经营山货、砖瓦、石灰、木材、棺材,在清末民国初时期生意最为兴旺。这家商行不但带动周边建设,边上小巷更因它命名为裕顺行弄。

裕顺行不单单买卖商品,更有早期建筑公司的缩影,它帮人建房造屋,这是其另一项大业务。

庄市是宁波帮的发源地之一,清末民国初从这里走出了不少蜚声海内外的宁波帮人士。他们赚了大钱后,大部分投入再生产再置业,将商业拓展到了天津、武汉、香港甚至海外,造就了一代海派商业文化。还有一部分资金遵循传统流回家乡造大屋建豪宅,衣锦还乡,光耀门楣。借助这一契机,裕顺行获得良好发展商机,接下大量订单,赚得盆满钵满。

通讯员庄起训带记者探访裕顺行弄。

据在裕顺行弄住了50多年的华兰香、张兴隆夫妻回忆,裕顺行有两排店面,近50米长。以前不管何时走过,打开的店面内总是堆满了竹器、竹椅、竹床等各类竹制品。卧具、坐具、庋具(储物家具)应有尽有,还有竹制农具。此外,还有买卖木柴的,堆着一捆捆木柴,像一个大堆场。比木柴堆场更大的是建筑材料,砖瓦、石灰,小山一样堆放着。靠最里面摆放的是棺材,有着黑漆漆的几十具。

裕顺行侧面是庄市南街,街河边便是裕顺行河埠头。这是老街最阔大的河道码头,用棱角分明的青条石筑成,敦实沉稳,形制规整。鼎盛时期,裕顺行码头从早到晚船来船往、货进货出,风光无两。如今,我们下到河畔,青石板面的码头早已变换成水泥码头了,河道、码头外形都比早先缩小一半多。无法想象,当年货船来往、人声鼎沸是怎样一番气象了。

在裕顺行弄居住了50多年的华兰香、张兴隆夫妻。

20世纪40年代开始,裕顺行在本地生意逐步缩减,资金外流。店主在上海开起了绸缎皮货店。由于人口众多,财产逐渐分散,子孙各行其道,业务逐步减少。到1950年左右,裕顺行虽商铺房屋依旧,但其曾经的辉煌已经成人们口中的传说。陈行远和妻子庄素英结婚时是1951年,那个时候,裕顺行基本没有生意了。后来,裕顺行因经营不善等问题,店面房等被慢慢出售殆尽。

裕顺行弄老屋建筑细节。

算起来,裕顺行共经营了四代。他们的老板分别是:庄海敖、庄锦云、庄表伦、庄熙达。庄海敖家堪称庄市地区庄姓第一家。他家发迹后建造的大宅有二处,第一处老靔房,建于清晚期,建筑占地面积1230平方米。第二处新靔房,建于民国初期,建筑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该房是一幢中西合璧三合院式建筑,住宅用料考究,装饰精美。1949年至1984年这35年间,新靔房一直是庄市镇人民政府的办公所在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