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老院里,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追寻不一样的夕阳红
图为吴嘉芬在房间里读报。
图为金生怡养院的老人们正在用餐。
“姆妈,阿爸的尿片还够伐啦?我又买了些,新的快递已经寄出了。”“还有的还有的,新的快递还没有收到,估计要过几天……”重阳节将至,住在区金生怡养院的84岁老人吴嘉芬接到了女儿的电话。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过去,很多老人一听到“养老院”这个词,就会特别抗拒,觉得这是个度日如年的地方,既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又不能时时享受天伦之乐。如今,随着大家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互助养老等各种养老模式的出现,这种老旧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越来越多的老人自愿甚至主动选择住进养老院。
记者见到吴嘉芬的时候,她刚陪朋友参观完自己的住所和周边设施。“我朋友也想住进来,她已经登记,我先陪她来看看环境。”吴嘉芬乐呵呵地介绍道,那热情的模样就像接待来家里的客人。
走进她的房间,里面的环境完全出乎记者意料,干净明亮又温馨。细节之处的布置呈现出她对生活的用心:阳台上绿意盎然,墙上挂着国画和日历,衣柜把手上垂着喜庆的中国结,写字台旁的小茶几和展示板上分别放置着手工花卉和童趣摆件,桌面台历上还站着米奇玩偶和她自己制作的串珠小企鹅。
“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啊。”吴嘉芬看起来精神状态特别好,脸上洋溢着笑容,“我退休后一直在社区做志愿工作,80岁时才住到这里。”养老院里住着的老人情况各不相同,有知识分子也有大字不识的,有身体比较硬朗的,也有行动不便需要人照顾的。
“我们这里根据身体情况,分成不同护理级别,我属于三级护理(自理),住在自理区。”吴嘉芬说自己和丈夫原本住同一间,“两年前老头子晕倒过一次,后来身体不太好,就住到了特级护理区。”正说着,女儿就来了电话。
吴嘉芬只有一个女儿,如今生活在上海。“我外孙女也在上海读书。他们来得勤,每个月都会来看我们。”她直言,不想太麻烦子女,“他们平时工作忙,生活压力也大,我现在身体还行,遇到问题基本能自己解决。”
问及是否习惯养老院的生活、是否想家,吴嘉芬笑道,她挺喜欢养老院的生活,周围都是同龄人,有话聊,院里活动也多,“我现在都不怎么回家里看,只有孩子回来的时候去一下。”
“要是在家请护工,我还要担心人好不好,住在这里,他们经常培训学习,我也不用担心这些问题。”吴嘉芬说,“现在不是提倡医养结合嘛,我们这里有医务室、有专门的医务人员,还有医院的医生定期过来呢。”谈起养老院的生活,她相当满意。
眼看着午饭时间到了,腿脚不便的老人由工作人员将饭菜送至楼上的统一就餐区域,其余自理区老人纷纷提着碗筷篮子乘电梯下楼去食堂就餐,据说这是为打包吃不完的饭菜所准备的。电梯间里,大家热络地寒暄着,犹如熟悉的街坊邻居。
三菜一汤,有荤有素。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好不热闹。“养老院里统一管理,很多事情都不用自己操心。”在养老院里,像吴嘉芬一样,享受晚年生活的人挺多。
在这里,老人们有了更多的精力去做喜欢的事情。平日里,他们会一起上课、阅读、玩棋牌、跳舞、做手工、练字……精神世界丰富,丝毫不输青春年华的校园学子。吴嘉芬还在这里结识了不少新朋友,除了种类多样的活动,养老院里的作息时间安排得也相当规律。“真的是跟重回校园了一样。”吴嘉芬笑着说。
作为老党员,吴嘉芬的床头整齐地摆放着最新的学习材料。“我们这里也有党支部,也会集中学习。”老人拿出自己写的宣讲稿,“你看,我们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员还会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宣讲,这篇稿子里我整理了不少小故事呢。”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新一代老年人正用更积极的面貌对待自己的老年生活,追寻不一样的“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