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警惕被“注意力训练课”收割韭菜!
“双减”政策下,减少作业量、降低考试频率、提供课后服务等一系列减负措施在新学期走进校园,教培机构前途未卜,学科类培训机构遇冷,但“注意力训练课”等花式辅导却悄然升温,一周期动辄两三万元的“训练课”究竟是什么?
“上课走神?作业拖拉?一看书就喝水上厕所?孩子可能注意力有问题。”“每天练习一遍,开学专注力提升10倍”……看到这样的广告宣传,的确会蛊惑人心,尤其是有这些“病”的孩子,家长极可能会为孩子报班。
市民李斌的儿子阳阳今年6岁,在小学上一年级。他觉得儿子写作业太吃力了,尤其是语文作业,一写俩小时,一个字改改擦擦好几分钟。偶然点开一次短视频推荐的注意力训练课广告后,类似的广告铺天盖地袭来,面对这些花式“霸屏”的广告宣传,李斌坐不住了,他把阳阳的行为与短视频里描述的现象一一对号入座,并挑选了一家看起来还算正规的注意力培训机构试听,该机构一个房间内几个小孩头上贴着几根导线,眼睛盯着电脑屏幕,手里操作着键盘,正在玩的是一款类似“赛车游戏”,该培训机构老师说出“脑区激活”、“脑波反馈”、“α波、θ波”等等一大堆高科技术语,且声称技术绝对科学有效,无任何副作用,并有着“成功案例”,还强调这项训练技术引自美国,他们是全国唯一拥有这项技术的机构。当然,收费也不便宜,单独买的话基本都是400元一节课,优先报名还会有特惠,起步一周期120节课,售价27600元;巩固两周期240节课,55200元。
警方提醒:
家长格外关切儿童的注意力可以理解,但还是要有清醒的认识,谨防被收割韭菜,不片面听信培训机构的鼓吹、不轻信吹嘘的效果,还须相信科学,如果将孩子的病症一味地寄托于培训,不仅会花冤枉钱,更是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负责任,正如专家指出,“如果孩子疑似多动症,应首先去精神科求助心理医生做诊疗。”,父母要采用合适的方式来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使得孩子在上课的时候,能够集中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