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镇海区交通信号灯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建议
领衔人 | 叶扬峰 |
建议内容 |
一、背景 交通拥堵作为“城市病”之一,不但从一二线城市往三四线城市蔓延,而且“病情”也变得日益严重,由此给社会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越来越大。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各地政府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限号、限行、限购等等。然而,当这些手段所产生的效果被日益增加的机动车数量日渐抵消,很多人开始思考解决问题新的办法和途径。 交通信号控制是城市交通管理的基本手段之一。早在2016年,公安部交管局发布了《推进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配时智能化工作方案》,对城市道路交通信号配时优化等工作提出要求。经过多年的宣传与推广,部分城市的政府部门开始重视交通信号优化工作,科学合理地设置交通信号灯,并采用“智能信号灯”根据路况自动调节时间,大大缓解了道路交叉口的交通拥堵状况。 二、镇海区概况 1、机动车概况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近几年镇海区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也实现了快速的增长。至2018年底,镇海区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3.01万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镇海机动车保有量将还会有一个较快的增速。 2、道路交通概况 镇海区内道路网正逐步完善,现状各级道路总长度约214公里,其中城市快速路总长度约24公里,城市主干路总长度约115公里,城市次干路总长度约75公里。根据流量调查,镇海区主要的交通流量集中分布于宁镇路、镇骆路、慈海路、镇海大道、中官路、北外环等几条主干路上。主干道与主干道交叉口、其他道路与主干道交叉口在某些时段,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拥堵。 3、存在问题 (1)部分交叉口信号灯时长不合适 部分干道交叉口,如中官路与329国道、镇海大道与世纪大道等干道交叉口的左转信号时长过短,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需等待若干个灯次,信号灯时长与实际交通量不甚匹配。 (2)智能化程度不够 没有根据实际的交通量对信号灯进行调控,主要表现在上下班高峰期与平时的信号灯变化不明显、工作日与节假日的信号灯几乎没有变化、道路临检或施工时信号灯几乎没有变化。另外,部分绿波路段时速过于接近限速上限,没有达到绿波的预想效果。 三、建议 1、建议有关政府部门组织相关专业技术团队,充分调研区内各种出行情况,加强前期规划研究和后期建设投入,建立并逐步完善全区交通信号灯智能化管理体系。 2、深度调研区内各主要路段的实际交通量,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时段的交通量,对道路交叉口放行信号进行科学的策略设计与配时计算,提出合理的整改措施,优化交通信号,有效保障高峰时段的通行需求。 3、创新调控技术,一方面可与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市场化服务联合,一方面在有条件的路段设置“潮汐式”信号灯等新型设施,通过信号灯智能化管理系统中的交通指挥中心等主管调控部门,根据即时交通状况临时调控信号灯。
|
主办单位 | 区公安分局 |
答复意见 |
叶扬峰代表: 您在区人大十五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建设镇海区交通信号灯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建议》已收悉,由我局主办,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交通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智能化交通管理,一直是我局交管部门的努力方向和重点。目前,镇海区有232个灯控路口,均可实现网控,近几年来,我局交警部门一直在智能化、信息化上下功夫,通过与专业院校合作、构建新的诊断系统等方式,不断地对信号控制进行优化,已逐步对区内连接各片区之间14条快速通道(中官路、镇骆路、雄镇路分段、海天路分段、望海南路分段、镇海大道、九龙大道、逸夫路等)实现绿波带控制。基本达到预期效果,路口通行效率明显提高。基本覆盖主要通道,对提升镇海区通行效率起到比较好的作用。但是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提升优化。 主要原因:一是信号配时优化及维护力量还有不足,因资金问题,目前大队配建信号配时人员常驻2人,信号灯维护6人,力量稍显薄弱,导致主要精力在保障全区镇海大道等十几条主要干道上;二是部分道路硬件条件所限,车道数不足等,交通流量远大于道路通行能力,特别是高峰时段道路饱和度达到或接近1,单靠配时优化也解决不了问题,例如庄南公路、甬江隧道口、中官路东环北路口等;三是信号灯建设部门比较多,如建设交通局、各乡镇街道、新城管委会等,因历史原因,导致部分信号灯路口信号机型号不一,无法实现统一调配控制;四是每天的早晚高峰,交警大队的情指中心,会根据部分片区的交通流量情况,实时对部分路口信号灯进行手动控制,影响了个别路口的通行,但保障了整个片区的交通运行,例如望海南路镇海大道路口、镇骆路大西门路口、雄镇路威海路口、雄镇路俞范东路口等。 目前我局交警部门由上海同济大学、宁波工程学院、上海济安交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提供辖区内信号配时优化方案及相关的交通问题解决方案。交警部门每年会组织编制一次“全区灯控路口红绿灯优化配时方案”,对全区红绿灯配时进行全面排查,提出改善调整意见,对不合理的红绿灯配时进行调整。 目前,信号优化工作流程一般如下:问题研判—分析解决—验证修改。 首先是问题研判:通过交警日常业务工作、舆情反应、系统排查等多种途径获取交通需求与交通问题,对问题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调研; 其次是分析解决:根据获取到的信息,分析问题的成因,生成对应的解决方案,通过提高绿信比、提高饱和流率、优化相位相序、路权分配的调整、最小绿约束、优化周期、设置多时段等方式,来提高通行能力、减少延误、缓解拥堵、保障道路通行安全等; 最后是验证修改:综合考虑四方向机动车、行人、非机动车情形后,执行方案,并通过视频调阅和实地查勘,系统分析等方式检查相关交通问题是否有所改善。如果没有改善的,则需要重新进行分析与生成解决方案。 信号优化具体分为单路口信号控制优化和多路口协调信号控制优化。经过前几年优化调整以后,镇海目前以多路口协调信号控制居多。 多路口协调信号控制优化分两方面,一是绿波方案:提高通行流畅度,减少停车,缩短行程时间;二是多路口治堵:通过通行能力匹配,当单路口达到饱和时,通过相邻的多路口协调控制,实现区域化的拥堵缓解,通过多路口分担拥堵路口的压力,避免拥堵路口发生溢流死锁现象。 往往一个路口的优化流程一般需要一周时间,复杂路口可能时间会更长,才算优化完毕。新的信号配时执行以后,会有1-2周的交通流吸引适应期,然后慢慢趋于稳定,会有2-3个月平稳期;周边路网通行条件会不断变化,因此2-3个月以后,又得重新验证目前信号配时是否符合实际交通需求。 像您提到的望海南路-镇海大道路口,是镇海大道、望海南路、镇骆路几条道路联网绿波控制的一个交接点,也是中心节点,也是宁波市目前唯一一个区域协调控制的道路,牵一发动全身,所以这个路口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要结合几条道路的通行需求。就早晚高峰四方向来说的总体远直行车辆大于左转流量,作为交通管理来说,主要先保障大流量部分的通行需求,可能会适当牺牲了其他方向的时间。 早高峰设置了4个时段的配时方案。早高峰时段三个方向均已经达到饱和发生拥堵。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三个方向在高峰时段内的分布具备以下特征: 7:35之前,四个方向流量都逐渐增多;7:35至8:00,南北进口道流量增加明显高于东西方向;8:00之后,南进口左转车流达到峰值;8:15之后,东进口流量到达顶峰。 因此在早高峰时段精细化错峰分时段作为该路口的解决方案: 7:35之前,方案重点保证南北方向,因为北方向道路长度较短,发生排队后容易干扰上一个路口;7:35后的方案增加一个南进口单放的搭接,快速排放南进口车辆,不产生排队;8:10之后,侧重东进口的排放,因为东进口的通行效率最高,可以快速疏解东进口的排队车辆,同时控制南进口的排队长度。接下来我们会持续优化该路口信号配时。 中官路与G329路口属于江北,据了解,江北主要保障G329国道南北向的车辆通行效率,G329国道车流量大于中官路,适当牺牲了中官路方向的时间。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争取资金和人员支持,增加扩展信号优化保障团队;同时进一步提升智能化信号控制水平,建立智能化管控系统,主要以信号控制数据,电子警察数据,卡口数据以及高德地图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在完成232个路口的数字建模基础上,实现模型与前段数据的关联,对路网交通流的自动化检测,对交通状态,交叉口评价的自动判别,拥堵路段与节点的自动搜寻等工作。分析评价各个方向的拥堵情况,延误等信息,以此为基础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比如优化配时方案等。系统拟分为“状态判别—数据分析—问题诊断—辅助设计—方案评价—实施反馈”六个步骤。这六个步骤代表交通决策分析不同分析视角,并据此实现不同功能设计目标。 1.建立多源多维度城市交通状态监测体系。通过交警检测系统与高德地图等多源数据,从点,断面,路径等多维度的监测城市交通运行状态。及时准确发现并响应拥堵事件或异常交通事件。 2.调研拥堵路口与重点路口交通状况、设计高峰拥堵信号优化方案,缓解现有部分区域或路口交通拥堵问题。 3.建立绿波效果巡查机制,完善与设计镇海区部分交通环境较好的道路双向绿波方案,有效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4.交通管理设施同步更新,包括先进的信号控制系统,交通信号设施,智能化控制平台,交通检测系统等。同时建立完善的巡检运维机制,完善标准化,提高使用效率。 5.路网分析与辅助决策支持。针对复杂环境提出综合交通咨询方案,开展基于交通信号控制优化的全面交通管理工作。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充分获得城市交通发展走向,对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的制定,管理方案的分析评估具有重大意义。 感谢您对我区公安工作的支持和关注。
宁波市公安局镇海分局 2020年8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