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妥善保护和建设民间家祠的建议
领衔人 | 郑平龙 |
建议内容 |
一、案由 随着“美丽中国”口号的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被提上了日程,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指环境生态上的美丽,更是经济生产上的可持续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的传承和发扬。作为我市的农村地区大部分是由两姓或多姓氏居民组成,由姓氏文化承载的祠堂文化在新形势下有不断发展之势,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这种力量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而且,祠堂文化让身在异乡的海内外宗亲记得住乡愁,是海内外宗亲扯不断的永恒的纽带。对于海外移民与祖国家乡的关系,对于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和归属,对祖国的和平、统一,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此外祠堂文化还有以下意义:1、通过宗族内广泛参与活动,强化了村民自治意识。2、利用有威望的族人和相关威望人士,监督基层村委会工作,尤其是廉政操守。3、可以配合政府处理难于解决的问题,尤其可以在村民与政府产生矛盾时进行调解,培养彼此的鱼水关系······ 二、案据 (一)规划不够完善。由于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种原因,目前在民间祠堂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和长效监管机制。监督管理单位责任不够明晰,民间祠堂缺乏一个顶层设计层面的管理和利用机制,使很多祠堂建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祠堂管理得不到科学引导。 (二)资金投入不足。目前“祠堂”分为公共(古建筑)和私有(个人所有)两大类,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长期的修缮保护。据了解,除政府对少数古祠堂建设投入少量的资金扶持外,其余大部分的资金主要由村或宗族成员自发筹集。村民筹集资金、统筹规划、动工修缮等方面的参与程度不高。此外,祠堂建筑的产权关系复杂,部分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因种种原因拒绝履行修缮责任。 (三)专业人才缺乏。目前市场上具备相关资质的建筑工人和修复技能的人匮乏,对古建筑较难做到修旧如旧,对新祠堂现代化改造又难以达到标准。 (四)作用未能发挥。修缮完成的祠堂建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相当一部分处于闲置状态,平时大门紧锁,有外来参观人员来访则作为展示用途,致使“祠堂”的传统文化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祠堂的保护利用关键在于强有力的领导,需要各部门形成整体合力。建立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各相关职能部门,明确职责,健全机制,尊重规划,把祠堂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作为一种责任。鼓励民间组织组建祠堂协会,搭建各宗祠理事会与政府联系平台,开展祠堂文化传承活动,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和协助村委会做好社会管理工作。 二是统筹规划指导。把祠堂保护利用工作纳入各级乡村振兴建设发展规划。在祠堂比较集中或确定为重点的区域,制定祠堂整体保护规划,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相应的历史风貌保护区或保护范围。在规划指导下,坚持“修旧如旧、不改变历史风貌”的原则,同时可以选择一批文化资源丰富、条件较好的古祠堂及古祠堂群进行开发利用,发展文化旅游。 (二)完善规章制度 一是建立祠堂管理条例。把祠堂建设纳入管理,对古祠堂建筑进行保护。确立祠堂产权主体。按照老祠堂老办法,新祠堂新登记的原则,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办理登记手续。 二是明确经费来源。对古建筑(古祠堂)文物修缮经费使用进行专项调研,建立古祠堂文物修缮专用经费使用制度和项目招投标工程造价标准。对民间祠堂进行科学指导,鼓励基金会、企业、团体、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资金投入。相关企业或人士捐助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祠堂,给予荣誉称号等精神奖励,以激发社会积极性。 (三)合理开发利用 一是推进文化祠堂示范建设。选择若干个文化特色鲜明、人口相对集中、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的中心村、历史文化村落、中国传统村落、乡村旅游示范村,打造一批集教育型、活动型于一体的“示范文化祠堂”,纳入乡村振兴建设规划体系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体系。充分挖掘利用祠堂优秀的文化资源,形成特色,力争做到一村一特色、一堂一品牌。 二是推动祠堂文化旅游开发。整合祠堂各类资源,串联一条古祠堂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开发与祠堂密切相关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和红色文化研学旅游基地,并且开发祠堂休闲观光、宗祠节庆和乡土研学游项目,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娱乐性。 三是优化文化祠堂管理和服务。优化祠堂功能,依托农村文化祠堂示范点,把祠堂建设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为新时代群众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阵地,展示村规民约、传播文明乡风家风的基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明和谐精神家园的重点平台。 |
主办单位 | 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
会办单位 | 区农业农村局,区委宣传部 |
答复意见 |
郑平龙代表: 由您提出的“关于妥善保护和建设民间家祠的建议”提案收悉,经我们研究,现答复如下: 民间家祠作为一种具有时代印记的乡土建筑,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定时期的见证,具有独特的建筑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赋予祠堂全新的使用功能,与时俱进传承发扬崇德向善的家祠文化,对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精神文化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但正如您在提案中所说,镇海区内民间祠堂存在规划不够完善、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和作用未能发挥等问题,而祠堂复杂的权属关系引起利益牵扯是形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祠堂本身作为家族或宗族产业其权属复杂,又历经历史变迁,有的变成村集体资产,有的无法明确具体的权属状况,因此在文物保护管理上会遇到各种实际困难。作为区文物行政部门,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民间家祠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一、摸清家底,明确保护对象。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组织人员对辖区内的古祠堂建筑进行实地排查,进一步了解古祠堂建筑的数量、现状、利用等基本情况。对于文化品位高、建筑价值大、需重点保护的祠堂,按照法定程序将其公布为区级文保点或升级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将祠堂纳入文物法律法规保护的轨道中来。 二、制定政策,改善保护状况。祠堂是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局将协同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全盘掌握祠堂数量、规模及保存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镇海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将其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顶层设计在全区范围内实施,争取通过区政府核定并公布,为祠堂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三、创新方式,推动文化阵地与祠堂文化相融合。围绕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基层“文化地标”和农民“精神家园”的定位,将祠堂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重要节庆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把民间祠堂激活成为“道德教化”新讲坛、“政策宣传”好平台和“文化娱乐”大舞台。 最后感谢您对我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宁波市镇海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0年8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