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958706/2006-176902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成文日期: | 2006-12-18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区民政局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2006年镇海区民政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思路
2006年工作总结
2006年,我区的民政工作在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在前列,率先发展”的要求,围绕我区民政工作实际,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推进“五大工程”、“四大基地”建设,发挥民政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特定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对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深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一)充分发挥最低生活保障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截止11月底,全区有1272户、1797人享受城乡低保,累计支出保障金351.5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9.6万元,增幅达20%。同时还向523名残疾低保居民发放残疾生活补助金27.23万元,275名70岁以上低保老年人生活补助金9.09万元,对63户134人的城镇居民低收家庭实施困难扶助。全区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此外,我们还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通知》精神,使最低生活保障与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水平相适应,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全区建立健全了最低生活保障自然增长机制,达到两个60%的城乡低保工作要求,即:城镇低保标准由当地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60%确定,农村低保标准由城镇低保标准的60%确定,从而使我区的城乡低保工作不断完善和规范。在7月1日、10月1日起分别调整了农村、城镇低保标准,农村低保标准从月人均160元提高到180元;城镇低保标准从月人均280元提高到300元,从而使全区的低保户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得到保障。
(二)医疗救助全面实施,有力地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医难问题。“因病致贫、因病返病”是当前困难群众致贫的一大主要因素,为让社会困难群众“病有所医”,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对困难群众积极开展医疗救助,今年在全区实施了《镇海区医疗救助办法(试行)》(镇政发[2006]2号),这一办法的出台,使我区的医疗救助工作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医疗救助城乡一体化,救助覆盖面更加广阔,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截止11月末,有1023人次得到医疗救助,救助金额达113.64万元,平均每人次救助1110元。
(三)建立起灾害救助应急机制,确保灾害来临灾民能及时得到救助。进一步完善《镇海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拟订了“镇海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助预案”,让灾民在灾害来临时第一时间得到救助。“避灾工程”建设是灾害救助应急机制的一项十分重要内容,经过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共同配合努力下,在全区范围内有效整合利用了学校、村(社区)办公场所、敬老院、会堂、老年人服务中心等场所,建立起9个避灾中心、61个避灾点,整合面积达5.26万平方米,可安置容纳灾民1.66万人。同时还建立起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应急救助网络,落实信息报送、灾民转移、物资保障、灾情监测等组织,救灾物资分级储备、落实到位,从而有效地建立起灾害救助工作快速反应机制,切实提高保障灾民生命、财产安全,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的能力。此外,今年向区内困难群众发放冬令物资、冬令救助金共计6.15万元,春荒救济救灾卡417只,救济金额10.56万元,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困难。
(四)积极实施分层分类救助,使困难群众得到多方位、立体式的救助。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365”关爱行动的意见》(甬民发[2006]90号)文件精神,对社会困难群体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包括助学、助医、助老、安居四大救助内容,目前已有23人次得到“365”关爱救助,发放救助款4.11万元。1—11月,审批临时救济273人次,救济金额42.67万元。认真开展流浪乞讨人员关爱性救助工作,今年新增流浪乞讨人员救助41人,护送到市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18人,为其寻找到家人或送回原籍40 人,目前在院接受救助的有48人,较好地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也维护了社会治安的稳定和市容市貌的整洁。积极发挥“慈善爱心服务站”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的有效补充功能,1-11月,全区1823户困难家庭从中受益,共发放大米34660公斤、食用油4800升、棉被100条和衣服、日用品等折合价值20余万元。此外,我们还认真组织实施“送温暖、献爱心”的社会捐助活动,全区共有150多家单位团体参与捐赠,募集衣被64505件(条),捐款102420元。
二、积极构建新型的社会福利体系
(一)社会养老福利事业实现新的跨越。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完善养老服务网络,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在我区深入开展。目前,全区已建成7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总面积4423平方米,招收143名居家养老服务员,为197名70周岁以上困难老人提供免费居家养老服务,为225名80周岁以上高龄独居老人提供优惠居家养老服务,同时为1500名自费老人提供有偿居家养老服务,近百名老年人在托老所日托、就餐,从而使我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区有“五保户”161人、“三无人员”168人,入福利院集中供养306人,户院挂钩23人,集中供养率100%。此外,还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事业,筹集民营资本投资建设综合性老年福利中心,一期占地86.6亩,建筑面积约7.1万平方米,床位800余张,计划投资2亿元,目前,该项目正加紧进行前期工作,预计2008年投入使用。
(二)民政福利经济稳步发展。全区现有福利企业42家,安置残疾人1101人,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3亿元,销售收入10.5亿元,利润1.44亿元,比上年略有增加。残疾人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据统计,残疾职工全年工资1350万元,人均11965元,残疾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部分企业还为残疾职工投保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投保率分别为43.2、%42.4%、60.2%。1-11月实现彩票销售1261万元,其中电脑福彩销售1145万元,即开型福彩销售116 万元,创收各级公益金 440万元,预见全年可超额完成200万元销售任务,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作出了奠定基础。
三、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双拥成果进一步巩固。
(一)认真做好2005年度冬季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去冬今春共接收退役军人91名,其中退伍军人87人,转业士官4名;城镇退役53人,农村退役38人。退役军人退伍报到后,我们积极做好退役安置政策宣传工作,并主动、热情地为他们开展安置工作,为 5名城镇义务兵办理复工复职手续;44名城镇义务兵办理了自谋职业手续,发放自谋职业补助金110.54万元;38名农村退伍军人回农村安置,发放安置生活补助金22.8万元;3名转业士官办理了自谋职业手续,1名转业士官落实了就业安置。
(二)积极落实优抚对象的优抚待遇。一是做好重点优抚对象的优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建立宁波市重点优抚对象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明确规范重点优抚对象优抚金发放条件及标准,严格把好优抚金发放关,做到不错发、不漏发、不乱开口子,一年来共计发放重点优抚对象优抚金3230人次,金额196.88万元。此外为全区262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春节补助金26.2万元。与此同时还努力做好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工作,1-11月份,对全区重点优抚对象163人医疗补助651人次,补助金额31.78万元,人均10920元。二是做好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发放工作,年初向全区189户义务兵家属发放优待金200.82万元,其中城镇义务兵家属108户、优待金额134.85万元,农村义务兵家属81户、优待金额65.97万元。三是做好优抚对象临时性生活困难补助,至11月份,补助生活困难的现役军人家庭、退伍军人144人次,发放生活困难补助金5.11万元,有效地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困难。与此同时,我们还认真做好军休干部“两个待遇”的落实工作。
(三)扎实抓好复退军人的维稳工作。复退军人的维稳工作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经济的稳步发展,为此,我们把做好复退军人稳定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来抓,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工作,组织力量对区内复退军人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复退军人的思想状况,针对不稳定因素,积极落实措施,化解不稳定因素;二是建立报告制度,要求基层民政部门全面掌握当地复退军人的动态,每月一次上报复退军人稳定工作,发现不稳定苗头,第一时间上报,确保信息畅通;三是建立复退军人信息数据库,我们克服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的种种困难,经过调查摸底、信息采集、信息核实及输入,顺利地完成了复退军人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共录入数据信息256人。
(四)扎实开展驻镇部队的拥军活动。一是积极营造“军政一家人”、“军民渔水情”的良好双拥氛围,对驻镇部队开展军地座谈、节日慰问活动。春节前夕邀请驻镇12个部队的军政首长参加区委区府召开的新春团拜会,共叙军地情、共商军地事,进一步增进了军地感情,融洽了军地关系;“春节”、“八一节”前夕,对驻镇部队进行节日走访慰问活动,慰问品、慰问金共计49.5万元。二是切实帮助部队解决实际困难。全区各级各部门积极支援部队和国防建设,为区武警部队解决了76万元的部队正规化建设经费、为25名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落实工作、向118名随军家属发放生活补助28.32万元、发放军人医疗补助4万元、帮助9名部队子解决入学问题等,据统计,全年全区各级支持部队建设经费达105.62万元。三是协助区委宣传部、文明办等单位组织发动开展了学习军嫂李兰英活动,使好军嫂李兰英的事迹感动了整个镇海。据不完全统计,共发放倡议书2000多份,大型义演1次,学习座谈会30余次,部队、地方共捐款29.68万元。
四、基层民主自治建设深入发展。
(一)社区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以打造“爱心城区”、建设品牌社区、深化社区服务为重点的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民政部和中国社科院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
1.社区自治制度进一步健全。今年,各社区进一步健全了各项自治制度,制订出台了《社区治安管理规定》、《社区暂住人口管理规定》、《社区工作者学习制度》、《社区成员文明公约》等;进一步完善了民主听证制度,对社区内的重大事项听取和征求居民群众和代表的意见、建议和要求,通过“民情速递箱”、“民情日记”、“回音壁”等形式收集社情舆情,加以梳理和落实;实行了居务、财务公开,凡社区的工作目标、重要事项和财务开支,实行按季向居民公开。社区办公用房进一步得到改善,目前我区的社区办公用房面积达到每百户35.6平方米,超过了市定的每百户30平方米标准。
2.社区服务不断深化和拓展。各社区在原有社区服务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整合开发社区服务资源,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重点实施社会化居家养老工程,目前有4个社区设立了日间老人托养中心,开办为老年人服务的“老年食堂”,对老年人开展谈心、生活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进一步发挥“社区服务站”、“爱心编织站”、“家政服务超市”等社区服务机构作用,为下岗失业居民“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服务,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3.筹建成立了社区工作协会。随着社区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成立一个能够指导、研讨、交流、协调社区建设工作的社会组织众目所望,在我们的精心筹备下,今年7月成立了镇海区社区工作协会,选举产生了首届社区工作协会会长、理事,日后,社区工作协会作为社区工作平台,在探索和研究社区建设的新路子、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加强党和政府间的沟通、规范社区工作的行为,展示社区工作者良风貌,全面提升社区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4.品牌社区基本形成。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为区委十一次会议关于打造品牌社区,进一步提升我区的社区建设水平的精神,一年来,我们认真指导各社区开展“一社一品”特色品牌建设,并不断总结经验,通过一年的努力,各社区已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品牌规模,为和谐社区建设创新了载体。同时我们积极承办我区与中国科学院社会学杂志协会联合举办的主题为“建设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谐社区建设论坛,论坛的成功举行,为我区和谐社区创建指明了捷径,将有利于吸收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拓展和谐社区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促进我区和谐社会创建工作,使我区的社区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进一步加强。认真开展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创建活动。按照省市关于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创建工作的要求,我们认真落实工作措施,至目前,全区有1个街道和1个村达到了省级示范标准,1个街道、9个村达到市级示范标准,有21个村达到市级标准,全区行政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达标率达30%。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村务公开,使村务公开实现“四统一”即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形式、统一程序。在全市统一的公开日前,我们对村务公开的内容等项目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督促有关村及时进行纠正,确保村务公开工作的质量。
五、各项民政行政事务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一)殡葬改革深入推进。1-11月,全区共死亡1312人,火化遗体1312具,火化率和火化面均保持100%。
1.认真开展全市墓葬专项整治工作。一是组织人员对全区的墓葬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查看禁坟区和公墓地现场,摸清了全区墓葬基本情况;二是对区内2家经营性公墓的用地范围进行测绘、圈定红线、明确四址,确保规范用地;三是加强经营性公墓建坟管理,要求经营性公墓停止建造超规定墓穴,停止出售寿坟,并积极推行生态葬法;四是充分发挥巡山员作用,进一步加强禁坟区管理,对私建、乱建坟墓的,发生一起、依法查处一起,全年共查处、平毁违规乱建坟墓11座22穴,有力地巩固了“三沿五区”野散坟墓专项整治成果。
2.深入推进经营性公墓园林化建设。今年,区内2个经营性公墓又投入园林化改造资金64.5万元,新增一批景观设施和基础设施,新增墓地绿化面积3.7公顷,种植各类花木1.84万株,铺设草坪860平方米,合理布置绿化品种,保持墓区四季常绿,结合景观、花木艺术造型和布局,公墓生态园林化建设品位得到了整体提升。
3.加强丧葬用品市场的监管。今年对全区丧葬用品市场进行检查,依法取缔无照经营、违法经营的店铺,查处非法销售土葬墓石料一起、捣毁非法销售土葬用品棺木场所一处,从而从源头上遏制乱建大坟现象发生,净化了殡葬改革环境。
(二)积极发挥民间组织在市场经济中的重大作用。今年新增注册登记的社会团体4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0家,同时注销社会团体1家,撤销社会团体1家,到目前共有注册登记社会团体81家、民办非企业单位99家。对区内民间组织坚持监督管理与培育并重的方针,今年组织开展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财务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面对面指导,增强了各民办非企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规范意识。此外还分别组织全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参加全省业务培训,使它们了解了多方信息,提高业务素质。为我区的行业协会规范化发展打下基础。
(三)移民工作顺利开展。
1.滩坑水库移民安置工作稳步推进。基本完成滩坑水库第二水平年移民安置任务,174名47户移民分别安置到5个镇(街道)12个村,到10月底,已基本完成建房、户籍迁移、生产用地分配工作,移民子女就近入学。启动了滩坑水库第三水平年移民安置工作,第三水平年安置任务104人,已经完成了双方政府间的对接工作和安置点落实工作,12月份移民户主代表将来安置地进行考察对接、签订协议,我区政府也将组织有关人员赴青田进行移民资格复核,年底将启动建房工程。
2.顺利完成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登记核定工作。按照国务院、省、市的统一部署,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积极发挥各部门的力量,我们严格按照文件精神,认真仔细地做好调查摸底、初审、公示、核定、移民签名等系列工作,按时完成了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的核定工作。据统计,到目前止,我区有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现状人口827人,其中原迁人口507人。
3.完成钦寸水库移民安置任务的测算工作。按照全市的移民工作安排,我区要承担243名钦寸水库移民安置任务,分三年完成,目前我们已把任务分解到5个镇(街道)(招宝山街道除外),初步完成安置测算工作。
(四)进一步完善地名规范化管理工作。在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出台了镇海区地名总体规划。启动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完成道路命名10条、小区命名5条、桥梁命名5条。完成了骆驼街道门牌清理整顿工作,设置待路牌152块、巷弄牌15块、幢牌303块,门牌17381块,至此全区农村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全面完成。此外还出版发行了镇海区地图,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五)婚姻收养依法登记。1-11共办理结婚登记1854对,离婚登记464对,登记合格率100%。同时还补领结婚证46对,补离婚证7只,出具无婚姻记录证明898份。依法开展弃婴收养登记,1-11月共办理弃婴收养登记26件。
明年工作思路
指导思想:2007年民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和全省民政局长会议精神,坚持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五大工程”、“四大基地”建设目标,全面贯彻贯彻科学发展观,强化“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抢抓机遇,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提高民政工作水平。
重点工作:抓牢一个主题,完善两个体系,推进三项工作,提高四个能力。
抓牢一个主题就是要紧紧抓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主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对民政工作作出了新的要求和部署,把民政工作地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明确目标,抢抓机遇,积极发挥民政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基础作用。
完善两个体系就是要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完善以“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慈善补充”的“一口上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积极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办法,健全基层社会救助网络,努力把救助机构延伸到各行政村,加强低保规范化管理,适时调整城乡低保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推行“农村社会扶助证”制度,扩大社会救助范围,提升社会救助功能;实施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政策,提高农村居民住房抗风险能力;努力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扩大医疗救助覆盖面,降低医疗救助门槛,确保困难群众有病能够及时得到医治;进一步完善灾害救助应急机制,发挥“避灾工程”作用,做好灾害救助工作。
完善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福利体系的工作机制,有效衔接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社会福利服务需求的新型社会福利体系。认真贯彻区政府《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广泛开展养老服务示范化创建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多渠道兴办养老服务中心。进一步巩固“五保三无”集中供养成果,推进各福利院和敬老院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福利生产的管理和服务,积极做好福利企业政策调整试点工作,指导企业尽快适应新的要求,帮助企业按新的政策落实残疾人就业比例,促进全区福利企业稳步、健康发展。提高福利彩票发行水平,努力创收福彩公益金,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积累资金。
推进三项工作:一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二是推进社区建设,三是推进移民安置工作。
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充实调整村务公开内容,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大力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创建的达标率,2007年争取有60%的村达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标准。以创建“和谐社区”为平台,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努力提升社区自治的水平,着力在社区服务、一社一品创建等方面下功夫。做好全区24个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扩大直选范围,顺利完成换届工作。做好第三水平年移民安置工作,加强移民建房管理和服务,力争2007年9月底全面完成滩坑水库移民安置任务。深入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全面开展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的编制实施工作,扶持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户。按照全市统一部署,适时启动钦寸水库移民安置工作。
提高四种能力,即一是提高双拥优抚安置服务国防现代化能力;二是提高民间组织监管和培育能力;三是提高专项行政事务管理能力;四是提高民政队伍自身建设能力。
以发展地方生产力,提高部队战斗力为目标,以创建双拥模范城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的契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活动,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再掀双拥活动新高潮,会同区文明举办一次大型文艺活动。积极推进各项优抚安置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切实保障广大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完善复退军人数据库建设,竭力做好复退军人的维稳工作。加强对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2007年将安排40万元资金用于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会同区财政局对各镇、街道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政策执行情况开展检查,不断完善重点优抚对象的医疗制度。认真做今冬明春近100名退伍士兵、复员、转业士官的接收安置工作,积极宣传自谋职业安置政策的同时,加强与大工程单位和有关部门的联系,拓展转业士官的就业门路。认真落实军休干部“两个待遇”,积极探索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路子。
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和市场经济急需的民间组织,发挥各类民间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引导民间组织开展诚信公益活动,服务回报社会;健全民间组织自律机制,加大查处非法民间组织违法行为的力度,维护已登记民间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调整领导小组成员及业务主管单位联络人员,召开好全区民间组织表彰大会。
继续抓好墓葬整治工作,严格控制违规建坟,规范公墓经营行为。全面推进经营性公墓生态园林化建设改造,加大对生态葬法的宣传力度,提倡绿色殡葬,提高生态葬法入葬率。火化率和火化面均保持100%。完善全区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健全地名信息库,加强地名档案管理,开展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依法开展婚姻、收养登记,加强婚姻登记机构规范化建设,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着眼于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民政干部职工队伍,加强干部职工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教育和培训,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和学习周国知、谭竹青和“孺子牛”等先进人物的活动,使全体民政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工作理念,不断提高广大民政人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力、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以创建文明机关、文明窗口为载体,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内塑精神,外树形象,努力把我局建设成为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政府机关。
二OO六年十二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