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958781/2008-181597 | 主题分类: | |
成文日期: | 2008-04-07 | 体裁分类: | |
发布机构: | 区统计局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2007年镇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全区人民在中共宁波市镇海区委、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建设和谐新镇海,深入推进“五大工程”,着力打造“四大基地”,团结一致,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预测,全社会实现生产总值(GDP)2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7.0%。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亿元,比上年增长2.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7.3亿元,比上年增长31.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区属实现生产总值(GDP)1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亿元,比上年增长2.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全区财政总收入43.38亿元,比上年增长31.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96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30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税收收入15.62亿元,增长23.7%。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科教文卫事业支出3.59亿元,增长21.7%;农林水事务支出0.79亿元,增长25.2%;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79亿元,增长42.3%。
就业再就业工程成效显著。全年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78期,共培训10957人,其中,培训本地劳动力4725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7958个,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1068个;帮助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6419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33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89.30%,被征地人员充分就业率91.9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26%。
市场价格总体上涨较快。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从类别看,食品类上涨9.6%;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2%;衣着类上涨1.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1.2%;居住类上涨8.5%;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7%。
二、农 业
农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7.2亿元,比上年增长9.8%。
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发展。全年共实施15个产业化及休闲农家乐项目建设。九龙湖葡萄基地、骆驼白枇杷基地、澥浦花卉基地等十个精品农业示范基地已建成7715亩。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区有农业龙头企业11家,农业专业合作社6家,协会5家。
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年农田基本建设开工21处,完工17处,累计完成土石方93万立方米。兴建防洪渠道16条,疏通河道19条。农业机械化程度保持较高水平。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1574千瓦,其中,大型拖拉机28台,小型拖拉机及手扶拖拉机600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557台,联合收割机118台。机耕面积7.43万亩,机耕率98%;机割面积5.15万亩,机割率99%;农田灌溉面积174万亩,农田机灌率达到10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总量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工业总产值132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319.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产销率达到99.75%。
区属完成工业总产值572.42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完成工业销售产值559.12亿元,比上年增长27.6%,产销率达到97.68%。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年全社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利润总额42亿元,比上年增长22.0%。
区属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3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利润总额22亿元,比上年增长6.3%。
建筑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拥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50家,其中,区属45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建筑工程产值57.8亿元;全年竣工产值达到46.2亿元;施工面积50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16.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增幅比上年增加5.2个百分点。房屋施工面积(不包括农村非农户,下同)203.6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4.4%;房屋竣工面积37.7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1%。
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全年区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3.71亿元,比上年增长4.5%,增幅比上年回落14.5个百分点。房屋施工面积203.6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4.4%;房屋竣工面积37.7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1%。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区属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中,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0.22亿元,比上年减少24.1%,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0.2%;第二产业投资38.48亿元,减少20.4%,所占比重为41.1%;第三产业投资55.01亿元,增长34.5%,所占比重为58.7%。从投资主体看,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22.34亿元,比上年减少26.5%,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3.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23.19亿元,减少14.8%,所占比重为24.8%;民间投资48.19亿元,增长50.3%,所占比重为51.4%。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22.82亿元,比上年增长46.1%,其中,住宅投资8.90亿元,占房地产投资的39%。全年房屋销售面积64.3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4.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6.2万平方米,增长99.2%。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销售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批发和零售业35.99亿元,增长17.7%;住宿和餐饮业3.25亿元,增长0.6%。亿元以上商品市场成交额19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2.9%。
专业市场发展加快,市场功能不断完善。全年液化市场成交额100.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钢材市场成交额34.70亿元,增长79.1%;煤炭市场成交额43.90亿元,增长26.2%。
进出口贸易规模扩大,结构改善。全年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3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进口总额21.5亿美元,增长16.5%;出口总额14亿美元,增长20.7%。
利用外资质量提高,结构优化。全年引进外商投资项目46个,总投资额4.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合同利用外资2.11亿美元,增长5.9%;实际利用外资1.74亿美元,增长8.3%。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和千万美元以上项目占到全部合同外资的86%。
六、交通、邮政、电力和旅游
交通运输快速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公路运输工具22744辆;拥有营运性公路运输工具3412辆,其中,汽车3150辆。全年实现旅客运输量2371万人次,周转量98666万人公里;货物运输量1947万吨,周转量1125862万吨公里。
邮政业务稳步发展。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总量7444.32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实现业务收入5522.7万元,比上年增长18.0%。全年发送信函136.88万件,比上年增长3.9%;报刊订销量1753.96万件,比上年增长8.7%。
电力供需协调增长。全年社会用电量43.6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0%,其中,工业用电39.87亿千瓦时,增长20.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71亿千瓦时,增长14.4%。电力日最高负荷45.01万千瓦,增长35.1%。
旅游环境不断优化,服务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区拥有星级饭店6家,旅行社5家。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5.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9%;国内旅游收入1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54万人,比上年增长22.1%,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346.5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5%。全年实现国内国际旅游总收入1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招宝山旅游风景区、九龙湖旅游度假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七、金融、保险和证券
金融稳健运行。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117.35亿元,增长21.3%;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为117.43亿元,增长1.3%,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30.62亿元,增长11.8%;定期储蓄存款余额86.81亿元,减少2.0%。全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5.38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16.27亿元,增长21.1%;中长期贷款余额为76.66亿元,增长6.3%。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67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现金支出697.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26.95亿元。
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全年保费收入3.54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各类赔款案件20683件,比上年增长45.1%;已决赔款9044万元,比上年增长2.6%。
证券市场持续火爆。全年证券经营机构证券成交总额528.69亿元,比上年增长447.6%,其中,股票成交额468.15亿元,增长490.6%;基金成交额9.30亿元,增长473.9%。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为5.67亿元,增长168.2%。证券投资者队伍发展迅速,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数为29019户,比上年增长39.4%,其中,A股开户数为28075户,增长37.5%。
八、教育、科学技术和人才
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经费2.10亿元,接受各类捐赠707万元,新建校舍1.97万平方米,投资额5600万元。年末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40所,其中,中学15所,小学24所。各类幼儿园63所;各类成人文化学校5所。小学在校学生24837人,初中在校学生10939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899人,高中在校学生4645人。幼儿入园率97%,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高中入学率97.28%。全区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到76%。全区拥有民工子弟学校9所,外来人员子女公办学校就读率达到65%。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100%,全区普通高校录取率85.06%。
科技创新成效显现。全年投入科技资金5638万元,比上年增长33.1%。全区拥有科技(科普)示范基地25家,举办各类科技培训78场。全区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家,比上年增长11.5%;民营科技企业160家,比上年增长6.7%。全年引进高新技术项目47项;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16项;全年获得专利授权426项;荣获省、市科学技术奖4项。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区共有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8家;全年开发新产品180个,比上年增长21.6%;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97份,技术交易额达到5069万元。全区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只,浙江省名牌产品11只,宁波市名牌产品27只;国家免检产品5只。
人才建设取得新成绩。全年发放非公有制企业本科毕业生租房补贴人数1122人,金额128.46万元。全年引进各类人才2684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及副高以上101人。接收各类大中专毕业生2046人,其中,硕士87人,本科945人。组织各类人才招聘会32场。年末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4454人,其中,高级766人,中级3994人。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区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镇(街道)文化站6个。年内策划组织了“雄镇大舞台”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全年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758次,组织大型文化演出活动57场。全年获奖节目达到37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16个,市级15个;其中广播剧《静静的胡杨》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率先完成城乡一体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被授予全省“城乡一体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示范区”称号。年末全区累计开通有线电视用户9.2万户,其中农村5.5万户;新开通数字电视用户5.5万户。
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改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得到大力发展,城区十分钟、农村十五分钟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圈基本建立。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服务机构253家,其中,医院2家,大工程医院3家,疾控监督2家,妇保机构1家,门诊部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3家,村卫生室117家。年末全区共有医院病床625张;拥有专业卫技人员1287人,其中,医生580人,护士(护师)426人。
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全年获得国家级金牌12枚,银牌4枚,铜牌4枚;省级金牌17枚,银牌10枚,铜牌3枚;市级金牌62.8枚,银牌43枚,铜牌21枚。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年组织开展了135次群众性体育赛事和活动,参与人数35000人。体育健身环境日益改善。年末共有健身路径64条。全区体育人口比例达48%。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全面推进。老城改造持续推进,品质不断提升;新城开发稳步实施,城市格局逐渐形成。年末城市绿地面积2322.57公顷,比上年增长4.0%;绿地率43.01%,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全区公园绿地面积181.1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6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2439.48公顷,比上年增长3.9%;城市绿化覆盖率45.18%,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
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国家级生态区建设全面启动。全年安排用于节能减排项目补助资金1000万元。全面开展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区创建,17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对3家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强污染源在线监控。全区已有58个污染源自动监控点, 90%以上重点污染源和100%重化工企业受到24小时监控;对后海塘建成的新煤场安装场界扬尘在线监测系统进行监测。宁波北区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粪便处理中心相继建成。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年末全区按户籍口径统计的总户数为92605户,人口22545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6914人。全年人口出生率5.84‰,死亡率为5.40‰,自然增长率为0.44‰;全区女性初婚人数852人,一孩率94.61%,计划生育符合率99.70%。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7元,比上年增长13.4%;人均消费支出13921元,比上年增长9.9%;恩格尔系数为3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47元,比上年增长14.3%;人均消费支出9933元,比上年增长10.1%;恩格尔系数为41.9%。
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据抽样调查,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168.75台,组合音响33.5套,家用空调146.5台,固定电话95.25部,移动电话183.5部,家用电脑74.75台,洗衣机90台,热水淋浴器92.25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170台,摩托车16辆,影碟机19台,家用空调87台,固定电话95部,移动电话120部,家用电脑37台,洗衣机77台,热水淋浴器54台。
年末全区私家车(15座以下)拥有量达到15566辆,比上年增长28.6%;其中,5座以下12341辆,比上年增长33.2%。
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年末区属单位参加养老保险80460人,比上年增长15.5%;全区共征缴养老保险费2.90亿元,发放养老保险金1.60亿元,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4.89亿元;区属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1267元。区属单位参加医疗保险85328人,比上年增长25.5%,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达到23898人,比上年增长74.8%;全区共征缴医保基金1.80亿元,医疗费总支出1.23亿元。区属单位参加失业保险44468人,比上年增长23.7%;全区共征缴失业保险基金2640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609.40万元。区属单位参加工伤保险75324人,比上年增长30.2%;全区共受理工伤认定申请2173起,赔付1953人,赔付金额784.75万元,历年基金结余208万元。区属单位参加生育保险44710人,比上年增长29.1%;全区生育保险基金收入426.77万元,历年基金结余257.57万元。全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2419人,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4055.56万元;全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88312人,参保率达96.7%。全区被征地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共有45742人,参保率90.6%,历年基金结余3.18亿元。
社会福利与救助覆盖面不断扩大。年末全区拥有各类福利机构11家,拥有床位1484张,福利企业34家。全年募集慈善捐款1074万元,支出各类救助金2509万元;纳入低保对象人数1774人,发放低保金440万元。全区672户721名困难老人得到生活补助;全区“五保”对象、“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
说明:
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各行业总产值绝对数和增长速度均按当年价格计算。
文件:2007年镇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