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档案馆征集到最早宁波话罗马字文献《鄞邑土音》

发布日期:2019-08-08 08:40 来源:今日镇海
字号:
分享:

“宁听苏州人相骂,勿听宁波人讲话”,这句俗语形容的是宁波话硬、难听懂。而早在160多年前,宁波三中创始人、英国汉学家哥伯播义(Robert Henry Cobbold)创作了一本神奇的书籍,据说外国人凭借此书可在半年内学会讲宁波话。这便是镇海区档案馆近日征集到的最早宁波话罗马字文献《鄞邑土音》。

据悉,该馆近期征集到《鄞邑土音》电子版书。该书采用的拼音为近代美国来甬著名教育家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所发明的宁波话罗马字拼音。全书共7页,除了第1页首行是汉字书名“鄞邑土音”外,其余内容全是宁波话罗马字拼音。再根据英国汉学家、伦敦传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的《1867年以前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列传及著作目录》书中记载获悉,《鄞邑土音》作者为哥伯播义,出版时间应早于1857年出版的《宁波土话初学》。镇海区档案馆曾在7年前征集到了1896年上海美华书馆出版《宁波土话初学》再版本。

《鄞邑土音》列明了当时宁波方言音节的具体组合方式,是直接反映开埠时期宁波城区音系的最早资料。它是中国最早使用罗马字母拼写、教学汉语的文献之一。该书的发现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它见证了近现代中国文字改革、语言文字文化发展产生过程,且对近现代中国汉字改革运动有较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也是宁波作为“名城名都”重要的档案文献史证。

作为港口城市,宁波在中国近代史上受西方影响较早,来甬传教士活动对宁波教育、出版、医疗、慈善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1850年,丁韪良来甬,在半年内学会宁波话用于和不识字者交流。他设计了罗马字拼音方案。此方案后来一直被其他传教士和外国来甬工作者沿用。

著名语言学家游汝杰在《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书目考述》一书中提出,从学术上来说,传教士出于传教需要将罗马字拼音用于注释白话口语。此举恰为汉语拼音教学提供参考,对近现代中国汉字改革运动有较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区档案馆近年来积极征集历代宁波方言文献资料、开展方言语音录档工作,形成明清至当代宁波(镇海)方言语音资料档案资料库。资料库丰富了我区档案馆藏内容,也为语言工作者及后人了解宁波方言历史提供文献资料。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