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镇海 / 专题专栏 / 往期专题 / 六争攻坚建港口强区 三年攀高造品质之城 / 热点聚焦
一心为民 农村好书记唐小明干出朝阳速度
字号:

图为唐小明近照。

“我拿什么和别的村子拼?”43岁的朝阳村党总支书记唐小明站在修缮一新的村庄道路上反复思考这个问题。

15年来,他时时拿着这个问题鞭策自己。

朝阳村位于骆驼街道北部,因上个世纪50年代当地曾组建朝阳农业社而得名。目前下辖12个自然村,常住人口2000余人,外来人口近2000人。村落以传统耕作为主,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2004年,村民选举唐小明担任村党总支书记。自此,如何搞好朝阳村建设,成为他肩头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薄土细耕,唐小明准备从农村基础建设入手。

2008年,我区打算在农村推行雨污分流。这项被群众称为家家户户都要“开膛破肚”的整改项目,是农村干部非常头痛的项目。

唐小明主动向区里争取试点。区领导拍板:“试点就放朝阳村。”

当时的朝阳村,大路小路纵横交错。村民的洗碗水、洗菜水、洗衣水都是用完往路面一倒。冬天结冰,夏天发臭,村民怨声载道。村子集体经济薄弱,唐小明把主意打到雨污分流改造工作中,借机整改村路面貌。“家家户户开挖,等于道路全线浇筑。”唐小明说,改建成功有助于培养村民良好生活习惯,进而改变农村面貌。

经唐小明提议,村里召开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可行性,120名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会上,唐小明提出施行雨污分流。

一石激起千层浪。部分村民表达反对意见:好好的路,挖得“糊塌塌”,有必要吗? 别人不做,你唐小明带头做,做错了咋弄?

2008年4月,整改工作在朝阳村最大自然村沈家河头铺开。沈家河头外来人口多,弄堂空间小、条数多,整改难度很大。唐小明选择从它开始。

施工后,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屡屡有村民反映意见。同时,村民发现特别小的村路离房子不足1米。他们“炸”了:“房子开裂怎么办?” 唐小明和村班子挨家挨户上门宣讲、做工作:“凡明确开挖造成房子开裂的,村里负责修缮。包修包好的那种。”

一家一户地走着,虽然脚底板生痛,但唐小明有信心:整改好了,村民会感谢党和政府的。

沈家河头300户村民,当年底就看到了成果。路面平整清爽,再也没有积水,冬天也不会结冰摔伤人了。

随后,按照工程进展安排,以一年一两个村的进度稳稳推进。2015年底,朝阳村在全区率先实现雨污分流全覆盖。 

“唐小明啊,我们印象很深。”骆驼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一名敢为他人先、敢争项目落地、敢描蓝图构架的村支书。

唐小明说,他凭的是党和政府的支持,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理解,还有一心为民的念头。担任村支书以来,他屡屡问自己,我拿什么和别人拼?得出的方法是:“别人有实力我有思路,别人不愿做的事,我可以承接。”唐小明坦言,只要不怕脏不怕累,班子团结、为民办事,“敢让朝阳村换新颜。”

他四处“出击”,力争各项目在朝阳落地。如:垃圾分类、文化礼堂等。他敢拼敢做敢想,借政策东风弥补村经济薄弱,如通过垃圾分类改造政策落实垃圾阳光房建造资金。他抓党建,带班子,集体施行“5+2”“白+黑”的拼搏精神,扎根基层,双休日还在村里聊事办事。村班子通过公正公平公开的大密度实事举办,选拔有能力、有才干的干部,选贤举能。唐小明的拼搏,被称为唐小明精神。朝阳村搞基建的快速落地性,则被称为朝阳速度。

朝阳村在全区建立了首个规范化党建长廊。目前,该长廊被评为我区农村最规范、最翔实、最全面的党建长廊。

长廊不光是村中一道风景线,更是党群连心台和村干部的良心桥。自开展村民实事项目以来,朝阳村承接了大大小小的工程。每一项工程项目名称、资金、建设进度等,通过“六一两公开制度”在党建长廊公布。村民可以清清楚楚看到,钱怎么来,怎么用。

2014年底,宁波市在镇海区选址2处,推行垃圾分类农村试点,朝阳村便是其一。试点工作中,区里下拨专项资金50万元建造太阳能垃圾房,唐小明在村里公布此事,通过党员长廊对选址、设计、招投标等进行公示。建造过程中,村班子挑选2名懂建筑的村民担任工程监督员,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质量监督。“村里所有实事工程,均聘请了村民监督员,大家尽心尽力。”唐小明说。

全村与唐小明一起,以“争项目、争时间、争质量”的做法参与实事工作。通过党建长廊,项目规范了、群众看到了;政府认可了,群众幸福了。党员长廊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诗意朝阳的落地并非一日促成。

15年间,唐小明走过了数不尽的风风雨雨。身后,是静静流淌的西大河水、2000多名村民满含信任的目光以及日新月异的“诗意江南·水乡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