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快乐过暑假,安全不“放假”
伴随着蝉鸣虫啁,暑假已过去四分之一。对于孩子们来说,两个月的暑假没有了学业的负担,是一年到头中难得的欢乐时光。然而脱离了学校和家长的监管,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多了,安全问题也就随之找上门来。有统计显示,每年的7月至10月,是学生意外伤害的高发阶段。
溺水、火灾、网络诈骗、食品安全、高空坠物等,都是暑期常见的安全问题。暑期放假,但安全绝不能“放假”,希望大家都能提高警惕,度过一个平安、愉快、有意义的假期。
“小候鸟”参加夏令营安全知识讲座。
“小候鸟”出行莫大意
暑假一到,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儿女们便开始了全国性的大迁徙,从故乡来到爸爸妈妈身边。这些孩子有一个特定的称呼——“小候鸟”。这段时间,“小候鸟”们纷纷入甬,与之相关的交通安全事故也有所增加。
据报道,7月9日上午6点30分,在G15沈海高速往宁波方向距慈溪掌起高速收费站3公里的地方,一辆轿车发生单向交通事故,撞了路边的护栏,爆胎后无法继续行驶。后来交警问询得知,原来是驾驶员趁暑假特意赶回老家安徽,把女儿和孙子接过来,路途遥远,疲劳驾驶,终于酿成事故。
7月2日中午12点多,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往上海方向距海天一洲7公里的地方,一辆黑色小轿车在第一车道行驶过程中,突然来回摆动,做起“蛇形运动”,最后撞了第二车道上一辆正常行驶的红色大货车,事故原因竟是驾驶员转头与“候鸟”女儿说话,忽视了前方路况……
交警部门统计发现,暑假期间与学生有关的交通违法和交通安全事故中,很大一部分发生在“小候鸟”家庭。“每年7月是车辆超员违法行为发生的高峰期,违法车辆主要是小型客车,车上乘客多为留守儿童。”区交警大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护航“小候鸟”,近日,大队已组织力量,不定时对重点进出口、服务区的重点车辆开展“逢车必查”“逢疑必查”集中整治,尤其严查客车超员行为。
不仅交通出行,“二次留守”也是“小候鸟”生活安全隐患。由于家庭环境特殊,“小候鸟”常常面临父母忙于工作,自己被接到城市里却又处于监护真空的尴尬境地,从“农村留守儿童”转为“城市二次留守”。
“孩子前天刚从四川老家过来,我和妻子开了个小店,从早忙到晚,实在没有时间陪他。”在招宝广场开小吃店的李先生说,对于孩子“二次留守”的情况,他是既愧疚又无奈,“半年没见了,特别想他,接过来了吧又没时间陪,说实话,我都害怕他会生出什么心理疾病来。”
不过这一情况在最近有了改善。原来,李先生所在社区近期开设了暑期夏令营,专门组织辖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开展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包括课堂学习、实践演练、参观主题展览馆等,可谓精彩纷呈。
记者从区关工委了解到,今年暑假,我区各镇(街道)陆续组织开展“小候鸟”主题夏令营活动,内容主要以暑期安全知识教育为主,也包含不少趣味性拓展活动。“我们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给‘小候鸟’一个快乐有趣的假期生活,寓教于乐,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区关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徐婕 绘图。
筑牢“防溺水”安全线
近来,少年儿童溺水悲剧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6月7日下午,四川宜宾4名六年级学生在河边玩耍时意外溺水死亡;6月9日,山东即墨仨娃结伴下水,两学生游泳溺亡……眼下全国多地陆续进入汛期,暑期“防溺水”工作已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区教育局安全科负责人向记者透露,镇海每年6到9月是中小学生溺水事故高发期,尤其是放假初和开学前这段时间,溺水已成为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头号杀手。
不过,近年来,城区内河由于管理严密,已经鲜有人下水游泳,极少有溺水事故发生。然而监管困难的农村河道、水库却成为溺水事故的高发场所。“夏季炎热,时不时会发现有人下水,甚至有人专程从外地结伴前来游泳。”九龙湖景区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九龙湖水域面积广阔,河道众多,溺水事故隐患较为严重。
近日,九龙湖派出所针对“野泳”想出了奇招。在十字路水库边上,有几个监控“长相”奇特——除了正常的摄像头外,它还配备了一只喇叭。九龙湖派出所教导员胡君毅告诉记者,这东西叫“智能化警戒监控”,加入了人工智能的AI算法,对水面其他的移动物体或者动物进行过滤,只针对人体进行识别。它可以通过喊话、发送预警信息、报警等方式,弥补人力无法全天候蹲点的“窘境”,可以极大提升监管效率。
室外“野泳”危险重重,室内戏水同样需要提高警惕。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项美玲医生向记者透露,溺水一般来说分为干性淹溺和湿性淹溺,室内戏水尤其要注意干性溺水。大部分人在淹溺的早期喉头会发生痉挛,使声门关闭,此时肺里的水并不多,被称为干性淹溺。其病理本质是由于喉头痉挛导致人体缺氧窒息。
项美玲提示,外出游泳一定不要到陌生水域,即使到泳池、河湖专设游泳区,也一定要遵循工作人员指示;此外,小孩游泳尤其要格外注意,应尽量避免幼儿自行外出游泳,要确保掌握关于水安全的技能,穿戴合格合身游泳装备,并做好热身运动,“孩子一旦下水,一定要时刻有效看护。”
徐婕 绘图。
高空抛物还当警惕
女子摆摊脑部被晾衣棍插中、高空抛砖砸死3个月大女婴、男童高空扔下灭火器……如今,随着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住宅房屋越建越高,高空抛物成了我们生活中一项新的安全问题,也有人称它为新的“城市病”。
近日,家住骆驼街道的钱女士就因为自己的一次“失手”受到了惊吓,到现在还心有余悸。“中午吃过饭后,我和往常一样在厨房收拾锅碗瓢盆。由于最近梅雨天气,空气湿度大,清洗完的餐具很难自然风干,于是我就想着将它们举到窗外将水甩干了再拿进来。”钱女士说,可是没想到,一个没拿稳,手中的锅顺着防盗窗的缝隙从八楼掉了下去。好在当天是工作日,楼下没有行人,这才没造成安全事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去年9月底,发生在镇海的一桩高空抛物案件,就有人因为一袋从天而降的垃圾受了伤,甚至还闹上了法庭。据了解,受害者王女士骑着电动车回家时,被高空抛物“击中”,连人带车摔倒在地。王女士与抛物者就金钱赔偿达成协议后,抛物者却食言了,随即她将对方告上了法庭。
经法院审理,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最后,抛物者共计赔偿王女士误工费、电动车维修费合计1704.5元。
类似的悲剧一再上演,我们不禁要问:高空抛物的危害究竟有多大?也许还有很多人觉得随手丢出窗外的东西很轻,并不会造成损伤,那么接下来的一组实验数据就非常直观。据测算,当一枚50克的鸡蛋从4楼抛下,会把行人的头顶砸出个大包;如果从8楼抛下,能够让人头皮破损;如果是从18楼抛下,则会砸破人的头骨。看似微小的物品从高处落下,都会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更何况是常出现在高空抛物新闻中的花盆、灭火器等大件物品。
暑假已经到来,“熊孩子”不仅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更是具备了超强的破坏力。记者注意到,最近这段时间,“熊孩子”高空抛物的新闻频出,有的是因为缺乏安全意识,有的是疏于看管。所以作为家长,也应当增强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走在路上一定要留意身边的建筑物,以防高空抛物,遭遇“飞来横祸”;排查家里的不安全设施,阳台尽量避免放置晾晒衣物以外物品;看管好自家孩子,言传身教,给予正确的引导,尽量把高空掷物造成的伤害概率减少到最低。
徐婕 绘图。
食品安全不可放松
近日,龙赛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比平时多了不少人。“最近温度升高,因隔夜、刺激性食物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有所增多。”消化内科主任车俊斌告诉记者,夏季是食物中毒事故易发、高发季节,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多吃生冷刺激的食物等,都不利于身体健康。
家住庄市街道的刘先生就因为误食了冰箱里的一个烂桃子引起肠胃不适,上吐下泻,在医院里吊了好几天盐水。“夏季气温高,食品容易腐烂变质,各种致病微生物易于滋生。”车海斌提醒,夏季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在储存食物时一定要做到分类储存、生熟分开,对于隔夜的剩饭菜一定要科学冷藏,吃之前要彻底加热。
暑假里,天气炎热,管住自己的嘴巴非常要紧,许多人为满足口腹之欲喜欢吃冰镇的东西。然而,这种“刺激性”降温的行为不仅会刺激脾胃,还会造成消化不良、厌食、腹部胀痛、腹泻等胃肠道疾病。与此同时,夏季冷饮生产加工运输冷藏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消费者在购买时要注意标签、生产日期、保质期,还要查看包装是否完好,不要购买包装破裂、变形的产品。
为保证夏季食物安全健康,龙赛医院副主任营养师宋燕给广大居民群众提了不少建议。“夏季吃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人们会感到腹胀、不思饮食、疲倦感加重。夏季饮食应以清淡平和为主。”宋燕说,夏季蔬菜瓜果种类繁多,营养丰富,市面上常见的苦瓜、丝瓜、西瓜等瓜果,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可以适当食用。夏季身体易出汗,要适当补充水分,根据《膳食指南》要求,每人每天需要摄入1500-1700ml水,夏季可以适当增加。糖尿病人则需注意控制饮食,不要受诱惑吃一些含糖量高的食物,引起血糖高。
另外,夏季夜宵摊增多,路边摊的饮食安全问题受到关注,特别是食用‘三无’摊位的食物很可能会染上疾病。所以,外出就餐尽量还是选择证照齐全、环境整洁、餐饮安全监督量化级别较高的餐饮服务单位就餐,慎重选择熟卤菜、凉菜冷食等高风险食品。
面对食品安全问题,镇海区市场监管局已陆续开展夏季食品安全检查行动,全力排除隐患,做好问题食品减法题。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食品安全检查一直在进行,随着夏季到来,将以排挡夜宵店、集贸市场、商超、冻库、冷饮店为重点排查对象。针对夏季食品容易变质的特点,以饮料、乳制品、肉制品、水产品、卤菜熟食、婴幼儿食品、小龙虾等为重点品种,加大抽检力度,及时依法处置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全面拦截问题食品进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