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下午1:30,骆驼街道金邑水岸小区居民、社区、物业三方在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内共同商议小区停车场扩建事宜。针对居民反映的停车难问题,社区和物业相关工作人员认真听取居民意见,三方共同协商,一起寻求破解之道,这也成为居民基层社会治理的寻常一幕。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早在2016年,我区已被列为浙江省首批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区,居民基层社会治理走在前列。”镇海区民政局社会事务中心主任赵彬介绍,如今在党建引领下,以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为依托,镇海不断推进新型社区社会治理体系构建。
胡卫国带领小区居民在小区内做清洁工作。
家人治家谱新篇
招宝山街道历经7年的摸索和实践,不断优化小区居民自治,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的城市社区治理新路子。
据了解,街道以党组织为依托,将居民中组织关系在原单位的机关退休干部、普通党员全部吸纳进来,并统筹区域内党员、楼组长、居民骨干、老干部、物业管理、共建单位、商户等党员资源,做好“选拔+培训”“关心+支持”,将其打造为社区居民自治的核心力量。
目前,全区68个互助站负责人有50个站点负责人是党员,并吸纳200余个共建单位党组织、1100余名在职党员参与到社区自治当中。
2019年是何阿姨聊天室成立九周年,上个月胜利路社区举办了何阿姨聊天室成立九周年庆祝活动,现场二十余名自治站成员一齐表演原创快板《学习党的十九大》。
家住清川小区的老党员何秋芬阿姨今年78岁,9年前在居委会的鼓励与帮助下,何阿姨将自家20多平方米车棚进行改造,成立“何阿姨聊天室”。该聊天室如今已建设成解决邻里矛盾纠纷、收集居民意见的自治互助站点,社区老人们有了聊天议事的小天地。
“招宝山街道依靠像何阿姨这样的党员带头,通过居民参与、自发成立、自主活动的方式探索建立了小区互助站,通过‘众筹、众议,众行、众享’的方式在居民家门口搭建了一个由小区居民自己组成的就近协商事务、解决纠纷、组织活动的平台,走出了一条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新路子。”招宝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赵拉结表示。
“招宝山街道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退休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公共事务治理,以‘家人治家’的理念实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堪称新时代的‘枫桥经验’。”赵拉结说。
胡卫国为小区作出贡献,居民代表给他送锦旗。
居民群众走上前
招宝山街道将小区互助站建设成为社区社会治理共同体,使得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的居民能够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于“家”的治理,家人在“家事”管理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建构了充满生机而又高效的新型社区治理体系。“不仅在招宝山街道,镇海其他社区的居民自治,在居民参与度日渐增强的基础上,一系列与居民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得到解决,居民群众走在小区治理前面。”赵彬说。
为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热情,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模式借助现有基层“网格化管理”高效事务处置平台,建立民生问题“三级三商三流转”机制,实现联动协同解决民生问题,力争“小问题”在小区层面依靠居民自行解决,“大问题”借助网格流转通过社区共商、街道会商解决。骆驼金邑社区业委会主任李惠民表示,金邑水岸小区正是发挥互助站的自治作用,让居民群众走上前,在社区治理中缓解了居民因停车问题出现的矛盾摩擦。
金邑水岸小区总建筑面积15.2万平方米,由25幢多层住宅、19幢小高层住宅以及部分沿街店铺组成。“如何有效利用城市有限的空间,又如何利用合理合情的停车成本,引导居民理性停车,一直是老小区的攻坚课题。该小区2008年交付,距今10年,很多硬件设施老化问题日益突出,停车难问题日益成为小区居民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区物业经理戴飞飞说。
“由于小区地下车库水泥地坪破损起砂脱落,很多居民晚上回家如果把车停在地下车库,第二天就变成‘白毛车’。把车停在住房附近的小区地面,早上取车又方便,也避免车上蒙尘,所以很多人即便有车位也不愿把车停在地下车库。”小区居民徐柏林表示,原本老小区停车位就紧张,近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户人家有两辆,甚至更多车,自然而然停车问题日益凸显。
戴飞飞介绍,小区地下车库原本有地下车位523个,由于地下车库基本空置,车辆增多以及地面停车导致居民之间摩擦争吵不断,居民意见很大。
“为此,小区在互助站牵头下多次召开了由热心居民、物业代表、业主代表等参加的居民议事协商会议,共同参与小区治理,听取居民意见、建议,最终确定车库改造方案。”李惠民说,小区地下加地面车位共有将近700个,但小区居民汽车持有量达到900多辆,车位紧张问题依然是居民关注的热点。近日,小区通过与居民协商,提出了将部分绿化地带开辟为车位的方案,目前方案正在稳步推进中。
“车库改造、地面车位拓展等社区治理问题,居民充分参与,不断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我们看到居民走到了前台,不再是居委会干部唱‘独角戏’,大家共同参与,不仅有效缓解了小区停车难的问题,居民幸福感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成效突显。”李惠民说。
何阿姨聊天室互助站成员庆祝聊天室成立九周年。
因地制宜显活力
“各个社区根据自身实际状况,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基础条件、人文特色,因地制宜确定小区居民自治建设模式,不断激发社区治理的新活力,让居民更有获得感。”赵彬说。
庄市街道高教社区的水木清华小区,共8幢楼,418户业主。近年来,由于小区二手房买卖频繁,新入住的居民和老居民之间融合度不够,导致小区在组织邻里活动、召集公共事务时时常面临冷场、尴尬局面。
针对这一现状,高教社区通过挖掘小区能人,在小区的邻里幸福苑内积极探索“能人粉丝+”的小区居民自治模式,充分发挥了现有资源优势,有效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激发了居民自治热情。
今年65岁的胡卫国是该小区居民,曾经是发电厂的高级工程师,同时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镇海区摄影家协会理事。因为职业原因,胡卫国对小区诸多维修、环境、隐患、服务等问题比较敏感。“当时他拉着我走访了小区很多楼道,现场查看,分析原因,统筹资源,出谋划策。”庄市街道高教社区居委会主任王婕妤表示,由于他热心小区治理,2018年初,胡卫国被选为业委会主任。
去年4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月”期间,胡卫国召集小区居民以及他的摄影粉丝一共近50人,自发开展了小区清洁卫生工作。“可以说,在胡卫国的带领下,不少居民共同参与到各项事务的讨论、协商、解决过程中来,决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小区重大事项,包括小区电梯、消防、监控三个项目的中修工程、小区内停车费的收缴方案、建筑垃圾堆放点的合理移位、小区进出道闸和智能电子门系统的安装、小区内生活垃圾桶的升级、公告区域有偿广告项目的引进等。一系列工作的推进,使小区面貌有了很大的提升,小区内部矛盾很大程度上得以缓解。”王婕妤说。
此外,位于庄市街道老城区内的庄一社区,地处庄市街道中心西北侧,于2003年12月撤村改居。现社区总户数约3500户,总人口近6000人,其中外来人口近4000人。针对社区的实际情况,社区以民生问题为切入点,以居民需求为前提,不断探索和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模式。
“目前该社区正在筹备‘流动人口自治互助站’,社区成员正在流动人员中摸排寻找党员和爱心人士进入互助站,让他们参与到自身流动人员管理中。”庄一社区党总支书记江志成表示。
社区生活更美好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是政府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必要手段,也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体现。其途径是居民在“熟人社会”彼此交流、彼此影响,并通过参与、协商、合作、宽容,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借此体现社会价值、增强社会功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生活共同体。
据了解,镇海区现辖2镇4街道,45个社区42个行政村,户籍人口22万,常住人口50万。2018年以来,基于招宝山街道前期探索经验,我区以建设和美和睦宜居生活社区为目标,在全区全面推广实施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建设工作,目前全区已建68个互助站,累计吸引2万余名居民参与到小区自治当中,累计自我解决民生问题3500余件。
“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作为基层群众自发性自治组织、社区治理的基石,政府、镇(街道)、社区联系群众的纽带,有效补充政府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实现居民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赵彬说。
港城花园“四众自治”模式在老小区设施改善、环境整治提升等方面发挥突出作用,解决了小区停车难以及小区设施老化等问题,并开展盆景展示活动,动员居民主动捐献盆栽,美化小区环境;清川佳园依托社区社会组织承接“家园环境红黑榜”项目,破解小区楼道杂物堆放等脏乱问题,该项目荣获2017年度宁波市社区文明创建十佳创新品牌。海景东苑探索自治互助站与合署业委会的“业委会自治”模式,有效整合业委会的力量参与小区治理,实现物业和业主关系从对立到相融的转变。
“小区自治互助站在解决老旧小区及老龄化小区楼房设施维修、矛盾调解、平安维护、环境提升、邻里照料、心理排解等政府无法顾及、个人无法破解的民生‘微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赵彬表示,2018年,全区互助站累计上报事件4515件,站内处置4008件,网格流转处置503个,站内问题解决率达88.78%,在解决居民“微需求”,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上成效明显。
“虽然我区居民基层社会治理走在前列,但是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不同,居民自治仍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共性及个性问题,例如,居民参与程度不够、主体发展不均衡、居民自治机制不完善、社区人才的建设滞后等问题。下一步区级层面将计划分两年时间,以打造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建设‘双百工程’支撑,2020年底前在全区城市社区的小区中实现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全覆盖,构建完善新型的社区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赵彬说,在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居民基层治理是一项集众智、合众力的工作,需要更多居民和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