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绿色石化基地征程上的生态坚守 看镇海石化四十年的变与不变
今日镇海
2018-08-27

刊发日期:1987年3月4日 刊发版面:《浙江日报》第二版。

刊发日期:1991年3月18日 刊发版面:《浙江日报》第二版 浙报版面翻拍。

  改革开放40年。所有的回望来路,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镇海,这座位于甬江入海口的滨海城市,40多年前因石化而兴。我们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和“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石化产业发展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谈论石化,同样绕不开生态环保。

  200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论述“两山”理论的辩证关系。他提到第二个阶段时说,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

  40多年间,一步步将沉寂千年的海涂棉田变为极具竞争力的石化产业集群,镇海人凭借一股子勇往直前的勇气,以改革创新精神将镇海石化产业铭刻在了中国石化业发展史上。与此同时,40多年间,镇海人对生态环保的追求不曾改变。

  2007年镇海被正式命名为“全国第五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8年镇海成为浙江省首批省级生态区。就在两周前,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推进会举行,区委书记林雅莲提出,全区上下要深化认识、提高站位,抓好生态环保和示范区创建。

  石化产业发展这些年,镇海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

  从“改善生态环境十分迫切”到“千只白鹭定居”

  《浙江日报》的三篇报道,印证着镇海石化追求绿色的脚步。

  1987年3月4日,《浙江日报》第二版刊登报道《镇海石化总厂人均绿地59.7平方米》。报道说,“镇海石化总厂把经济建设同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最近4年共拨款80万元用于厂区绿化,目前,厂区绿化面积已占建成区可绿化面积的80%以上,人均占有绿地面积59.7平方米”。

  1991年3月18日,《浙江日报》第二版一篇题为《镇海石化总厂人均占有绿地65平方米》的报道再次聚焦镇海石化产业生态绿化工作,指出,“镇海石化总厂人均占有绿地6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2.48%”。

  2014年8月5日,《浙江日报》第四版刊发报道《千只白鹭定居镇海炼化》,记录了以镇海炼化百鹭园为背景拍摄的央视公益广告《碧水蓝天》的诞生。白鹭与石化装置近在咫尺,悠然自得。这幅被历史定格的画面,第一次向全国观众证明了“绿色石化”的可能。

  “改善生态环境十分迫切”, 30多年前,《浙江日报》的寥寥数语,印刻当时的石化产业环境形势的确不容乐观。30多年后,《浙江日报》“人与自然、工厂与生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和谐共存”的论述,为镇海这座重化工城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正言。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来抓”

  1975年5月23日,沉寂千年的海涂棉田上,第一次响起打桩机的轰鸣声。为解决浙江省燃料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镇海炼化的前身、镇海石化产业的基石——浙江炼油厂正式动工兴建。

  为改革而生,也因改革而兴。生逢其时的镇海石化,见证、参与甚至引领了中国石化行业改革开放历程,在国民经济开放发展的年代,创造了巨大价值。

  从1989年当时中国最高标号出口汽油第一次在镇海炼成,到2017镇海炼化自主研发生物航煤首次跨洋飞行,镇海石化不断自我超越,引领中国石化产业技术革新。

  从1990年镇海石化总厂承担全省春耕生产所需氮肥的1/3,到2009年镇海炼化生产欧V车用柴油首供香港,一举突破埃克森美孚等公司的垄断,镇海石化迎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承担国计民生重任,敢做开放发展先驱。

  40多年来,生态环保一刻也没有放松。

  “要保护好舟山渔场,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对子孙后代负责”。镇海炼化建厂之初许下的诺言,奠定产业发展的绿色基调。

  2003年,镇海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力争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理念。此后15年,镇海生态建设的接力棒不曾中断。

  镇海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亿元,完善石化园区必要道路、河网、供电、供水等基本条件,建设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等生态基础设施工程,实现园区企业供热统一实施,生产生活污水、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理、达标排放,保障园区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

  镇海大刀阔斧对辖区化工企业进行“洗牌”。 关停并转解决产业“低、小、散问题,从异味、污染物排放、安全风险控制、企业效益、形象工程五个方面对企业进行“一对一”“一厂一新貌”的转型提升。

  我区连续多年开展石化园区“百日环保专项行动”。投入资金10亿余元,淘汰302条工艺装备落后的生产线,新建136条工艺先进和装备优良的自动控制生产线,实现废气排放的全过程控制。投入资金2.8亿元专门用于有机废气焚烧处理,实现有机废气处理率超98%,成为国内采用有机废气先进治理工艺最为密集的园区之一。

  镇海启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从2013年开始,仅镇海炼化一家企业总投资就达12.5亿元,实施21个“碧水蓝天”项目,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

  同时,对更多的企业关上了大门——不符合产业规划的不要,影响生态环境的不要,技术含量低的不要,能源资源消耗高的不要……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刚刚闭幕的区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区委书记林雅莲在报告中掷地有声。

  绿色石化——镇海石化新时代的新坐标

  在镇海深入实施“四驱动四提升”战略之时,镇海石化产业,已行进到新的历史方位。

  2016年,区第十四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努力打造极具竞争力的世界级绿色石化基地和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今年,区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再次宣布,“培育绿色石化产业创新综合体,全力争取中石化新材料研究院项目尽早落地,努力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基地。”

  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放眼镇海、中国和世界,这就是镇海石化在新时代的新坐标。

  绿色石化,意味着加快产业集群,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优化区域产业空间功能布局,提高土地、水电汽能源、环境等资源的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与产业结构最优化。

  绿色石化,意味着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园区绿色循环化发展。持续开展节能减排,以国家标准为底线、以国内领先为达标、以国际一流为目标。

  绿色石化,意味着确保安全生产,提升安全监管水平。坚决淘汰落后企业、落后产能、落后工艺,强化安全生产源头管理。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是治本之策。绿色石化是一种战略选择,也是镇海一以贯之的发展理念传承。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摆在我们面前的必然选择,是集中全部智慧在绿色石化这条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发展新路上行稳致远。

  从镇海海涂棉田上响起的第一声打桩轰鸣声至今,雄镇大地开启的这场前所未有的石化产业变革,因为镇海人对生态的执着与坚守,40年一气呵成,40年依然强劲。这是新时代镇海石化产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