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拖着行李准备回老家过年的夫妻。
邵家汇自然村,位于骆驼街道荣骆路边,是一个沿路而建、因河而兴的小村子。它的外形就像一枚小小的五角星,嵌在邵家汇港(古直河)边上。
村内现有三四千名常住人口。其中,本地户籍人口340多名,常住者仅百余名,其余的都是外地来镇的务工人员。大多数人没有购房,租住在居民家中。久而久之,这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出租村,不同的方言交织在小小的村落中。
村中道路简单,一条东西向的主交通道,是入村的必经地。另有数条沿房而成的小路横穿村中。
临近年关,大量租客返乡过年,平时热闹的村子渐渐冷清。
1月20日,顾客络绎不绝的大饼店。
2月8日,大饼店已关门歇业。
两次造访 热闹小村转冷清
第一次走进邵家汇村,是1月20日,大寒节气。
清晨6:30,村里的街道上人来人往,十分繁忙。居民林阿姨诉我们,邵家汇的作息从凌晨5时就开始了。
如果不是聆听到他们的口音,你会以为,这是镇海老城区上世纪80年代的老街一角。
空气中弥漫着大饼油条的酥香,耳边传来的鸡鸣犬吠、赶早集人们的欢声笑语,汇成了一首生机勃勃的晨光曲。
我们循着香味,来到一家大饼油条店。煮着茶叶蛋的锅里冒着蒸汽,做饼师傅娴熟地擀面揉面,一边应对络绎不绝的顾客。“这就是小时候老底子的味道。”一名刚吃完早餐的中年顾客擦擦嘴说。
沿着曲折的小路继续前行,在村民热心的带领下,一路上都能感受到老街坊之间的热情,仿佛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即使现在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不太熟悉的两个人迎面走来也会相互点头致意。
第二次走进邵家汇村,是2月8日,农历小年。
8时许,和第一次到此见到的繁忙热闹相比,眼前的邵家汇村冷清了许多。沿街店铺关门者十之五六。不时有人拖着行李向街口走去——他们都赶着回老家过年。
“我们已经算是回去得晚了的。很多人早走了,2月初就陆陆续续地走了。”一对安徽籍夫妇说。
在街上做了七八年馒头的来自安徽阜阳的老板娘李梅,卷着袖子干得热火朝天。“一笼馒头100个,我做出来的个个又大又圆。”李梅说。今年30岁的她有一身好力气,一个人忙进忙出搬馒头、扛架子。生馒头放一间屋子,熟馒头放另一间屋子。
她说,店中原有3个人。现在,丈夫忙着送馒头,小工早早回了家。剩下她一个人在店里支撑,从凌晨3点做到上午10点。
“这个工作时间比往日足足少干了5小时,以前都要做到下午3点呢。”李梅说,安徽河南一带的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喜欢吃馒头,拿这个当米饭,省事,简单。随着年关临近,李梅一面愁大量的过年馒头要定制,一面愁人手实在不足。
说着,她揪住记者帮她抬了十几笼馒头。
在街上兜了一圈,记者了解到,点心店、水果店、手机店等基本在农历腊月廿七八(2月12日、13日)关门,正月十五(3月2日)再开门。村中居住的工厂打工者,基本已经离开了。
1 | 2 | 3 | 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