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宁波帮帮宁波 桑梓情惠家乡

发布日期:2018-11-05 08:30 来源:今日镇海
字号:
分享:

  包玉刚、王宽诚、邵逸夫、曹光彪、李达三……一个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有着一个共同的家乡宁波,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号“宁波帮”。“宁波帮”是中国近代第一商帮。海内外“宁波帮”人士虽漂泊四方,但爱国爱乡之情坚定。1984年8月1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北戴河发出了“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重要指示。这声语重心长的召唤,让海内外全体宁波人热血沸腾。如果说宁波港是宁波改革发展最大的资源,那么“宁波帮”就是宁波改革发展最为独特的优势。

  雄镇海天,赤诚商帮。镇海作为宁波帮发源地之一,涌现了无数优秀的宁波帮人士。改革开放40年,在镇海的发展路上,一直有“宁波帮”的“金点子”在助力、在推动。他们的奋斗历程和桑梓情怀在镇海的土地上薪火相传。

  追忆·包玉刚的家国情怀

  进入宁波大学正门,右行百余米,是一片高大的香樟树林,林间矗立着一尊包玉刚先生的半身铜像。铜像带着慈祥的笑容,正用殷切的目光注视着过往的师生。站在铜像前,仿佛听见宁波大学奠基仪式上,包玉刚说的那句:“我住在香港,但生在宁波,我对宁波是有感情的,我将尽力为故乡出力,支持家乡建设。”

  包玉刚,这个从镇海走出去的世界船王,他的创业和成功历程堪称一部辉煌壮丽的史诗。更可贵的是他对祖国、对家乡一片赤子深情,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和家乡宁波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

  1918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包玉刚出生于庄市钟包村横河堰一个世代经商的家庭。小时候,包玉刚在镇海叶氏中兴学校受启蒙教育。1949年,包玉刚移居香港,与友人合办新联公司,从事进出口贸易。1955年,随着第一条货船“金安号”下水,包玉刚开始了辉煌的航运生涯。凭着卓越的商业头脑,包玉刚在经营上独辟蹊径,船队不断发展扩大。到1981年,包玉刚已拥有210艘大型、巨型轮船,计2100万载重吨,稳居世界航运业之冠,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船王”。

  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包玉刚不忘报效祖国。早在1979年,他就分别捐资1000万美元兴建北京兆龙饭店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1982年,在包玉刚的积极推动下,由中英两国政府和包玉刚三方共同出资设立中英友好奖学金。这些爱国举措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响应邓小平同志的号召,1984年10月,包玉刚偕同夫人和兄妹首次回到阔别四十多年的故乡宁波。家乡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令包玉刚欣喜不已,一种深深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他深情地挥毫题词:“开发宁波,振兴中华”,并捐资创办了宁波大学,接着,他同旅港其他校友一起捐款故乡宁波庄市重建中兴中学。包氏家族先后在宁波捐款兴建的项目还有兆龙路、兆龙学校、包玉刚图书馆、黄鉴湘门诊楼、龙赛医院等。此外,他还在宁波多个学校设立教育基金,鼓励培养优秀人才。

  “我是宁波的大使,宁波的事也是我的事,我愿帮助宁波跑腿。”包玉刚先生这样说,以他为代表的宁波帮人士前赴后继地投入家乡的建设,共同翻开镇海崭新的一页。

包玉刚为宁波大学奠基。

宁波大学。

  捐助·慷慨解囊回馈桑梓

  宁波帮树高不忘根,事业成功后心系故土、反哺桑梓成就了一段段佳话。其中,蓬勃发展的宁波大学,是海内外新老宁波帮人士合力建设家乡的典范之作。

  1984年10月,船王包玉刚首次回乡时,目睹宁波改革开放的前景,倍感兴办大学的重要性,当即决意出资2000万美元,带头捐资创办宁波大学,邓小平亲自题写校名。宁波大学的建立,结束了宁波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

  就在宁大完成第一期建设工程之后不久,1991年9月23日,包玉刚先生溘然长逝。

  包玉刚逝世之后,他的子女们秉承父辈遗志,捐资500万元,盖起了包氏5号教学楼。包玉书来了,他捐资3000多万元,建了包氏4号教学楼、龙赛理科楼和包玉书科学楼。赵安中来了,他捐建了林杏琴会堂、杏琴园公园并设立杏琴园教育基金。曹光彪来了,黄庆苗来了,顾国华来了,汤于翰来了……30多年来,60余位宁波帮人士先后捐赠7亿元人民币用于宁波大学建设,形成了宁波大学特有的宁波帮现象。

  走进宁波大学,包玉刚教学楼、林杏琴会堂、曹光彪信息楼、黄陈月莉楼……鳞次栉比,几乎每一幢楼都以人命名,每一幢楼的背后都有一个宁波帮人反哺家乡的故事。2016年,宁波大学建校30年之际,百余名宁波帮人士齐聚一堂,从建楼捐物到设立基金,从奖掖后进到帮困助学,源源不断地续写新的乡情故事。

  除了宁波大学,几年里,许多建筑在宁波帮的资助下从镇海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龙赛中学、仁爱中学、龙赛医院、镇海职教中心、培菊图书馆……有的成为地标,融入镇海人民的生活,有的成为育人的沃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今年5月,招宝山街道“新三宝”服务社“车轮食堂”迎来一辆新的爱心送餐车,其中最大的捐赠方来自KongLu(康璐)慈善基金。8月,镇海一批家庭有特殊困难的学子圆了求学梦梦,走进大学校园,为他们提供助学金的也是KongLu(康璐)慈善基金。

  KongLu(康璐)慈善基金成立于2016年7月,由著名宁波帮人士张爱芳之子张惠康夫妇捐赠成立。三年里,夫妇俩前后捐赠330余万人民币,目前已将其中279.5万元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且需要资金资助来完成学业的学子(包括在读全日制高中生、全日制本科生或研究生)、亟需治疗的重大疾病人群以及因重大疾病导致的贫困群体,并参与了两个公益项目。此外,由宁波镇海籍香港企业家顾兆田创办的“顾兆田卞裘莉慈善基金”自2016年成立以来,为九龙湖镇的教育和老人的养老保障建设添砖加瓦。近年来,我区海外慈善基金不断壮大,即使身在海外,宁波帮人士的爱心,也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家乡。

包海东(右一)。

赵亨文。

  延续·薪火传递生生不息

  在今年的镇海区各界人士中秋茶话会上,各界人士代表欢聚一堂,庆中秋,谋发展。香港镇海青年联谊会常务副会长、从庄市走出去的新生代宁波帮人士包海东因工作没法到场,特地托友人向镇海同胞们带去了问候。

  “算起来,包玉刚是我的爷爷辈了。”近日,包海东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他和包玉刚都是镇海庄市钟包村人。1991年,中国民航大学毕业的包海东只身赴港投奔亲戚,从荃湾的纺织厂工人做起,凭着努力创办起大生纺织(香港)有限公司,演绎着宁波帮的奋斗传奇。如今,他把这份反哺情带回了家乡镇海,在澥浦镇投资500万美元用于高端印花科技项目,该项目于今年上半年开工。

  “镇海的发展优势是得天独厚的。”这几年,镇海的巨变包海东看在眼里,不仅“硬件”设施给力了,家乡政府也更贴心了,常给归乡投资的宁波帮们关心和支持。在包海东心里,宁波帮精神是一种美德,也是老一辈们创业过程中的经验积累,“他们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不忘反馈家乡,这个传统我们宁波帮二代、三代都铭记在心。”他说。

  宁波帮的故事并非是泛黄时光中的剪影,在镇海,第二代、第三代宁波帮持续加入接力中来,赵亨文便是其中一位。

  父亲赵安中在动荡的年代流落香港,白手起家。和所有第一代创业的宁波帮人士一样,从无到有,走过了一条艰难困苦的创业之路。当赵安中创业有成时,他想到了故乡。“回顾一生,我躬身自问,既无显赫家世,又无骄人业绩。唯一感到欣慰,在我晚年,躬逢盛世,科教兴国,使我有机会报效桑梓。”这是赵安中晚年对自己的评价。跟随父亲参与了一次次返乡,一次次活动,这份桑梓情怀深深种在了赵亨文心中。

  在赵亨文眼中,老一辈的宁波帮人士,在家乡需要帮助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回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决心要把这份桑梓情怀传承下去,用自己的方式为家乡添一份力。

  2008年,赵亨文及其家人在宁波大学捐资100万元人民币设立杏琴园研究生奖(助)学金。2011年,由赵亨文一手创办的生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户镇海,与此同时,浙江省首条铜铟镓硒太阳能光伏中试线的项目研发正式启动。事实上,新材料领域也是目前赵亨文最为关注、最为看好的领域,他说由项目研发的新型太阳能具有生产成本低、污染小、不衰退、弱光性能好等显著特点,市场前景一片大好。记者了解到,目前赵亨文在该项目上已累计投入1亿多元人民币。

  这些年,赵亨文多次为镇海捐款助力。“父辈的精神在我这里不能断了,老一辈为家乡带去了资金,而我们新一代宁波帮要为家乡带去技术,用创新带领家乡发展。”赵亨文说。游子返乡、满目皆情。沿着前辈开创的道路,宁波帮后代正不断创立新的高度。

包玉刚后人前来商讨故居修缮工作。

  传承·宁波帮精神代代传

  近日,宁波大学梅山校区的百余名新生参观了宁波帮博物馆。

  一大批宁波帮人士从东海之滨出发,拼搏创业,发家之后不忘报答桑梓。他们在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共同的精神品质,被概括为:树高不忘根的赤子情怀、不甘居人后的开拓精神、大海容百川的开明思想、至实而无妄的诚信品德、励业重义理的互助风格。正是宁波帮精神的强大支撑,使得宁波帮这一群体在百舸争流中凝聚坚固。

  宁大学子学习宁波帮事迹,也明白了校训“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深意。他们说:“走在这里,你不得不感叹这批人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闯劲,也不得不为他们功成名就后报效桑梓的道德情怀折服。”

  宁波帮博物馆副馆长李忠学对记者说:“宁波帮精神是镇海一张闪亮的名片,传承是我们一直要做的事。”

  今年恰逢包玉刚诞辰100周年。8月,包玉刚故居修缮工程开启。宁波帮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修缮,其一是对故居作整体性保护,其二是进行专题展示陈列,通过展示包氏家族的历史、家风、产业等内容,弘扬宁波帮深厚的人文内涵。”修缮工程受到包氏后人的高度专注。9月13日下午,包玉刚外孙Tommy先生专程赶赴宁波,商讨展馆陈列事宜。看到修缮工程进行得有条不紊,Tommy先生感受到了来自家乡镇海的温暖。“外公不畏艰苦的创业精神,和心系家乡的桑梓情怀,作为后人的我们需要把这些传承下来。”

  记者从区侨联了解到,我区侨界名人故居多数建于清朝、民国时期,历经几十、百余年或几百年沧桑,且故居主人的后代很多已移居海外或外地,甚至有的已经找不到后人,年代既久、管理缺失,但故居承载着老一辈宁波帮精神,守卫他们任重而道远。侨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政府为保护宁波帮名人故居,投入了大量资金和力量,比如包氏故居、叶氏义庄,庄市街道每年都及时维修、细心保护,很好地保留了建筑历史原貌,已经成为弘扬宁波帮精神的重要载体。在传承宁波帮的道路上,镇海一直坚定不移地行进着。

  今年6月9日,在宁波帮后人、包达三曾孙包鸿勋的带领下,63名香港青年学子来镇海参观交流。他们参观了宁波帮博物馆,感受了宁波帮人士下海创业的起起起伏伏;在包达三故居前,青年学子们听包鸿勋讲述曾祖父实业救国的故事,深深地被他们的民族气节所感动。记者了解到,从2014年包鸿勋启动香港青年与内地青年交流计划至今,这位新一代宁波帮青年已经累计带领200多名香港青年来宁波交流。

  “宁波帮精神是祖辈留下的财富,一种根,我们青年人不应该忘记。”在曾祖父的故居前,包鸿勋这样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