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台楼阁里探镇海古韵

发布日期:2017-09-12 08:37 来源:中国镇海网
字号:
分享:

  镇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雕梁画栋的戏台、重檐翘角的古亭、古朴清雅的楼阁……钢筋水泥建造的高楼大厦背后,藏着许多亭台楼阁。它们历经岁月长河的洗礼,有些在一代代镇海人的守护下,保留至今。有些因天灾人祸而被损毁,原址重建。近日,记者带着相机,寻访散落在镇海各处的亭台楼阁,在斗拱飞檐下,感受现代化港口强区的千年古韵。

  沧桑亭

  沧桑亭位于镇海巾子山顶,双檐歇山顶结构,亭中有一块张世杰纪念碑。据说,巾子山顶从前有一座八面楼,为邑之官宦吟诗饮宴之所。30年前,在山顶八面楼原址新建仿明石亭,单檐四方攒尖顶,取名巾子亭。2009年,废巾子亭而重建八面亭,改名为沧桑亭,意谓镇海后海塘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原城塘外数万亩潮涨汐落、鱼潜鸥憩的大海、海涂,今围塘成陆地。倚着亭栏远眺,令人萌生往昔沧海、今日桑田之咏叹。

  建城碑亭

  建城碑亭位于招宝山街道后海塘西南角,亭为全石结构,单檐斗拱榫镶砌筑。据民国《镇海县志》载,该亭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亭内有竖碑,由兵部尚书张时彻撰文,记录了镇海建城的过程。

  半山亭

  在招宝山半山腰处,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半山亭,方方正正,白墙黑瓦,没有过多的修饰,极为朴素,这是镇海区内少有的明清时期遗留的园亭。

  父子进士亭

  父子进士亭位于澥浦镇庙戴村牌门头自然村。该亭坐西朝东,歇山顶砖木结构,四根石质方柱。亭东边外额“牌门头”,四面内额“父子进士亭”“世济恩荣”“五经甲第”“东浙世家”木匾。该亭原为明代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刘洪、刘光父子先后举进士,在村建造的牌坊(已毁)。如今的亭子为其后人在晚清时期新建,后因修建北大路迁至现址路旁。

  黄公祠戏台

  黄公祠位于澥浦镇十七房村庙基头自然村,始建于宋代,重修于清代,坐北朝南,由门楼、戏台、大殿、看楼组成,砖木结构。在门楼正中间,有一座歇山顶式的戏台。经过一番修葺粉刷,栩栩如生的朱金漆木雕让戏台散发出富丽堂皇的气质。

  后昌庙戏台

  后昌庙戏台始建于清朝,为单檐歇山顶结构,藻井构筑精致,额枋上有小斗拱承托,层层出挑,收缩集结于顶部中心,形状如同家中饲养家鸡用的竹编笼子,故俗称“鸡笼顶”,又名“螺旋娥罗顶”。由于年久失修,原来的戏台残破不堪,当地村民集资重新修建了戏台。

  颜家凉亭

  颜家桥凉亭位于骆驼街道颜家桥,始建于清晚期,凉亭占地面积55平方米,面阔三间单层,进深二柱五檩,歇山顶,砖木结构,为村民避雨歇脚、纳凉娱乐场所。

  韩公祠戏台

  韩公祠戏台位于九龙湖镇横溪自然村韩公祠内,为四檐翘角歇山顶结构,屋顶、屋脊塑赑兽、花卉等,其井藻较为古老和特异,四抬梁穿斗吊花篮,梁体浮雕,梁木彩绘满堂,这不仅体现了古代镇海工匠的鬼斧神工,也是民间艺术文化的一种传承。

  望海亭

  澥浦泥螺山原是悬水孤岛,后经围垦造地成了一座小山。山顶有一座望海亭,坐在亭子里,辽阔大海一览无余,是镇海欣赏海景的一处胜地。

  仰止亭

  仰止亭建于巾子山西北麓,其抱柱联“陈独秀心铭厚德,冯君木笔志禧恩”,是由包芝江先生所作,上联是指1922年8月,应蔡元培、刘海粟所托,与陈独秀未曾谋面的李厚禧驱车赴租界巡捕房,赶在引渡前,保释其出狱,而陈独秀对此铭记在心。下联是民国十一年,坍毁于台风的镇海北城城塘修复,冯君木撰写了《重修镇海后海塘碑记》,褒奖李厚禧捐银修塘,对其惠泽桑梓的恩情,镇海父老乡亲永志难忘。

  鼓楼

  鼓楼位于招宝山街道城东社区,面阔五间,歇山顶重檐单层,进深四柱七檩四周廊。楼顶四角,出戗八只,中为厅堂三间。外有围廊。正南檐下挂有一黑底金字“镇海楼”匾额。据资料记载,鼓楼重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原设有更鼓、铜钟、漏壶等计时报时设施,是旧时重要的计时设备。

  航济亭

  航济亭位于镇海沿江路景观带西侧,其始建于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原址在原定海(镇海)县甬江北岸。在古代,航济亭是专门用来招待驾船漂洋过海而来的外籍贵宾休憩住宿的场所。如今,航济亭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陈列馆,向人们讲述着起碇港的历史和“海上茶瓷之路”的古老文化。

  望海楼

  望海楼位于后海塘“城塘合一”段。昔日的望海楼前置大炮门,左右各置警铺6所,大炮12门,既观沧海,又防倭患。望海楼经历数百年风雨,约在清中后期倾圮。如今,新建的望海楼已成为了周边居民散步纳凉的一个去处。

  寿昌阁

  寿昌阁位于招宝山街道寿昌公园内,为三层楼阁式建筑,砖木方形结构,飞檐翘角,古色古香。1992年3月5日,为缅怀陈寿昌等革命先烈,镇海区委、区政府决定将位于招宝山街道聪园路595号的古塘公园改名为寿昌公园,并在园内建造寿昌阁等建筑,同年11月建成并对外开放。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