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的好老师——姚仁汉的库车情缘
被誉为“宁波最好的物理老师”的姚仁汉,于知天命之年,主动请缨,两次入疆,三年乃成。他改变了一所学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第二中学的教育状况。他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广者。他带着使命来,不带半根草去。
库车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塔里木盆地北部、天山南麓。这里,维、汉、回、哈萨克、蒙古、乌兹别克等14个民族共居一地。其中,维吾尔族人口占80%。库车既是歌舞之乡,又是名副其实的民族之城。
在姚仁汉援疆的三年时间里,发生过无数动人的故事。他不仅带来了宁波镇海的先进教学理念,更成为推动民族大团结的倡导者。如今,记者跨越4590公里,寻访这些曾经发生的故事。在遥远的新疆,我们惊喜地发现,姚仁汉的精神一直被他的学生、朋友以及远方的维吾尔族亲人记挂在心上。与姚仁汉相似的,更有一批批热忱的援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在新疆这块热土上无私奉献。
库车二中另一块牌子:镇海中学库车分校。
学生步出图书科技馆。
学生上体育课。
学生们在走廊绘制文化墙。
视姚仁汉老师为父亲的青年女教师王文雅。
库车二中的学习模式
库车县使用的是北京时间,但这里早晨9点左右才迎来日出,晚上8点左右日落。据介绍,库车二中的学生8:40开始早读。由于白天光照时间长达11个小时,中午学校会给学生两个半小时就餐、休息、运动,16:00继续上课。
3月3日10:00,记者进入位于库车县文化路上的库车二中。这座学校的外围植有小白杨,挺拔整齐。由于当地缺水多风沙,小白杨的枝干光秃秃的,没有江南一带的满眼绿意。
库车二中始建于1957年,其中高中部占地204亩,设有教学楼、实验室、图书科技馆。目前拥有学生4500多名,其中维吾尔族学生近千名。校园内道路整洁,树木错落有致,环境优美。建筑物之间间隔极远,看上去十分空旷。
穿着统一服饰的学生沐浴在阳光下,朝气蓬勃地走过。有的捧着书,有的看着我们腼腆地笑,有的挥着手里的羽毛球拍,神情欢快。操场边有不少孩子在运动,打篮球、踢足球、跑步、玩乒乓球,露天设置的乒乓桌上满是灰尘。学生艾买买提过来问了声好,解释说:“风沙大,隔几天就有专人擦桌子,但总是擦不净。”
采访间隙,趁着学生午休,库车二中教务处副主任王金辉陪着记者参观教学楼。教学楼里每一个班级的外墙上均设有文化墙,由班级学生设计、绘制。在高二(4)班外墙,记者见到三名学生正在绘制具有民族特色的微媒体网络符号。另一个班级的外墙上是一整幅航海油画,写着法国作家纪德的名言:“如果没有勇气远离海岸线,长时间在海上孤独地漂流,你绝对不可能发现新大陆。”
三楼的走廊里,用一面墙挂着大幅古代生产工具的背诵顺口溜:“山顶骨针半坡弓,商农始用夏朝铜。春秋铁牛初问世……曲辕简车助唐农。”班级与班级之间设置了休闲空间,打造成“自然与科学”之类的展示台。记者看到一面墙上写着:“读书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推开任何一间教室的门,都有学生坐在座位上静静做题、看书,极少有人大声说话。在学校,学习和运动的场所泾渭分明,楼道里没有学生打闹奔跑。在这里,你可以推开正在上课的教室门,在后面做一名学生。你也可以搬一把姚仁汉拎过的铁凳子,坐下来听课,没有人觉得你的加入显得突兀。经过姚仁汉三年的理念根植,这里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自成一体”的读书模式。你做你的,我读我的。
挂着“库车县第二中学”的校徽在校园穿梭,学生们看到我都主动问好:“老师好。”此刻,我似乎感觉到了姚仁汉老师的身影,好像看到他瘦弱的身影在前方带路,回头问我:“如何,你感受到库车二中团结奋进、求实创新、严谨自律的氛围了吗?”
学生使用姚仁汉建议在校园安装的固定电话。
姚仁汉当年曾搬这样的铁凳子在每一个教室后听课。
“凳子校长”的行动力
毕业于库车二中、如今在学校执教的原镇海班副班主任王文雅说,当年自己就读的库车二中,没有校徽,不唱校歌,老师们重“教书”,轻“育人”,校园文化氛围并不鲜明。一切,在姚仁汉老师来了以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姚仁汉是宁波市骨干教师,也是物理名师。他来到库车二中,一抓教学理念和班级教学水平,二抓教师上课备案,三抓学校生活管理,四抓校园设施改造。硬是把一所普通的民族地区汉语学校改造成南疆名校,其睿智、风趣、温雅、随和的气质更是征服了库车二中师生。
初到库车二中,姚仁汉为了更好地融入校园,每天早来晚走。他认真上课,同时做好教学的“传帮带”工作。站在学校管理者岗位,用敏锐的触角细腻地关心每一名老师、学生,这名宁波来的姚副校长一口“灵桥”牌普通话更是人尽皆知。
目前,库车二中依然按照姚仁汉提出的年级分层管理制度运行。2012年秋季,姚仁汉向库车二中副校长陈小雪提出这一理念。库车二中高中部共76个班,每个年级25—26个班。姚仁汉提议每名校长管理1个年级,分设教务主任、政教主任、教研主任、生活主任等。该提议实施后,权责分明、成效显著。姚仁汉每天在学校里转,见到什么问题默默记下来,想到解决方法后在校领导班子会议上提出建设性意见。陈小雪感叹,姚副校长怎么就那么聪明、细心呢?解决了许多别人可能会忽略的校园问题。算起来,他大概每天解决一个小问题,每月开拓一种新方法,每学期营造一种新气象。
库车二中的面貌渐渐转变。在工作中,姚仁汉觉察到了学生的微妙心理变化,提议让专职教师进入宿管老师队伍,一改之前校方聘请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做宿管员的现象。专职教师不仅能抓好学生生活管理,还运用心理学关心学生,帮助他们尽快融入高中寄宿生活。
在宿舍、食堂、教学楼等地,记者见到了在姚仁汉提议下安装的123部固定电话。一名高二年级学生正在给家里拨电话报平安。环顾整个校园,既没有干扰学习的电子产品,也没有可以上网游戏的智能手机,呈现出干净单纯的学习氛围。
作为姚仁汉徒弟的库车二中副校长姚永刚也是一名物理老师。他永远记得,有一个下午,师傅推开教室后门,聆听了一堂他讲授的课程。随后,他在办公室里被姚仁汉狠狠地批评了:“小姚,你这样备课、写教案是误人子弟。”姚仁汉把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姚永刚今后的教学发展方向作了剖析,一席话听得姚永刚连连点头,十分服气。姚仁汉在学校物理组推行集体备课的做法,通过运用教师集体智慧的方式,切实提高库车二中的物理教学水平。每隔两周,所有物理老师的教案、为学生批阅的作业都要交到姚仁汉那里,由他检查和重新批改。每一年,库车二中的物理教学成果都有所突破,现在,他们可以自豪地说,放眼南疆,库车二中的物理水平名列前茅。
在库车二中,姚仁汉一度被称为“凳子校长”。因为他会拿着一把铁凳子,随时推开任何一间教室的门,坐在后面听讲。你料不到他今天会去哪一间教室听讲,也很难说他什么时候出现在校园的何处。学校师生从开始的不习惯,到后来的安之若素,离不开“凳子校长”潜移默化的行动力。
一天又一天,库车的校风校貌悄然转变。教师团结、学风俨然、学生训练有素。
库车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发源评价姚仁汉为南疆“四最”老师:最敬业、教育质量最高、提升成绩最快、教学效果最明显。他对姚仁汉的钦佩从心底里溢出来,满满地展现在诚挚的脸上。他说,姚仁汉就像一根蜡烛,在南疆默默燃烧生命,为库车做了许许多多。张发源关心姚仁汉,数次问他需不需要组织上对他进行一定的照顾,姚仁汉都回绝了。直到返甬,他没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
图为工作人员指着姚仁汉老师在库车为数不多的照片。
库车二中学子走在校园内。
姚仁汉第二任维语老师古佳曼(右)与学生谈心。
库车二中住宿公寓楼。
姚仁汉一手创建的镇海中学名师工作室。
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
谈到姚老师,学校的几名青年教师几乎个个控制不住奔流的泪水满溢,说着说着眼眶便红了。对于他们来说,姚仁汉不仅是领导,长者,更像是一名父亲。他关心青年教师,不仅做好“传帮带”,更循循善诱,培养出了一名又一名优秀的好老师。
王文雅的家在库车当地,离姚仁汉居住的援疆指挥部不远。姚仁汉刚到库车,王文雅带着援疆干部们上街采买干果。第一次单独接触校领导,王文雅有些紧张,不敢开口说话。姚仁汉主动走到她边上,跟她聊起来家庭琐事。他说:“我也有一个女儿,比你小1岁。你家里爸爸妈妈身体好吗?你结婚有孩子了吧……”不知不觉拉近了两人的距离。走在路上,王文雅注意到一个细节,姚仁汉让她走在自己的右边,这样安全。
这以后,王文雅遇到姚仁汉不那么紧张了。两人在同一个地点坐校车去学校,有时王文雅上车晚,座位已满,姚仁汉起身让座。王文雅不愿意坐领导让出的位子,姚仁汉就幽默地说:“小王,姚老师在车上站着是锻炼身体啊。”
渐渐地,姚仁汉和王文雅的关系越来越好,就像一对父女。王文雅刚担任副班主任的时候,治不住调皮学生,她向姚仁汉请教,怎么才能带好一个班级。姚仁汉给她支了一个妙招——跟学生培养感情,有事没事到班里去溜达一圈。起初去得勤一些,慢慢可以减少出现的次数。王文雅不懂为何要这么做,但她相信姚仁汉丰富的教学经验,照做了。
发作业了,王文雅出现了;分卷子,王文雅也在;自习做题,王文雅就坐在讲台后。学生们时刻感受到王老师的“威力”,班级的学风从一开始的散漫到后来渐渐严谨。调皮学生看到她既耐心又管得紧,慢慢也收心了。王文雅领悟到,姚仁汉管理学生果然有一套。
现任库车二中副校长周卫平在姚仁汉到校不久,便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一天,周卫平严厉批评学校一名中层干部,姚仁汉站在边上静静看着,不发一语。事后,姚仁汉邀请他到办公室坐坐,跟周卫平交流说,他人犯错,批评时一定要注意场合、语气。另一方面,姚仁汉主动接触被批评的人,给他做思想工作,指出了其不足。不久后,挨批的中层干部主动找到周卫平承认错误,周卫平也诚恳地向中层干部道歉,双方关系融洽。
众所周知,姚仁汉的普通话宁波口音明显。到了库车后,很多老师反映听不懂姚副校长的话。姚仁汉默默记在心里,他暗自下决心,努力改掉口音,尽量让自己的语调规范起来。
第一年过去了,老师们可以听懂他的话。一年半过去了,姚仁汉可以流畅地和老师们交流。“一个年过半百的人,要改掉乡音是很困难的。”陈小雪说,从中也能看出姚仁汉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
2014年,姚仁汉在库车二中创建了“镇海中学名师工作室”。这个简陋的工作室更像一个培优基地,为库车县打造教育创新性研究发展平台和教育后备人才培训基地。
名师工作室以姚仁汉为带头人,宁波第八批援疆库车二中执教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地理等8位老师为专家团队,13名库车二中骨干教师为工作室成员。
工作室结合宁波优秀教师专业优势,针对库车县教育工作重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通过“一帮一”“一帮多”形式与库车县师生建成对子,开设讲座、公开课、研讨会、报告会、论坛及开展专题指导、集体备课、教学研究等活动,全面提升库车县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现任库车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库车二中校长郭志清说,姚仁汉最了不起的地方是没有照搬照抄宁波经验,而是根据库车县实际,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库车理念”,彻底改变了这个学校的面貌。
姚仁汉第一任维语老师——日子湾·艾莎。
两种文化交融学习
“姚老师学会了简单的维语,最喜欢用维语出去买包子。”39岁的维吾尔族女老师日子湾·艾莎在学校教授历史,她是姚仁汉的第一位维语老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汉语发音咬字清晰准确,非常好听,可以媲美播音员。
入疆后,姚仁汉对维语、维吾尔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5年,他和一帮老师、医生一起,在援疆指挥部中心上起了维语课。他喜欢称日子湾·艾莎老师为“湾老师”,区别于他人口中的“艾老师”。
如果说,白天姚仁汉是湾老师的上级,到了上课时间,他就成了规规矩矩的学生。维语的发音源于阿尔泰和突厥语族,属葛逻禄语支,发音中带着很多翘舌音。汉语简单几个字,维语发音中就成了一长串,这恰恰是姚仁汉的弱项。他拿着个小本子记维语发音,努力把音调读出来。
日子湾上了两三次课,注意到姚仁汉的课堂表现特别腼腆。大伙儿积极举手,要求跟老师对话,姚仁汉笑着躲在后面。他的维语发音特别不准,单词一个一个往外蹦。日子湾有意点名,叫姚仁汉起来对话,他要么对不上话,要么对不准,张冠李戴。偏偏样子又特别认真,把大家逗得哈哈笑。
上了三四次课,在姚仁汉的建议下,日子湾将维语课拓宽成了维吾尔族历史课,每课选择一个有趣的主题,比如饮食文化、节日文化、风俗文化等。有一次日子湾设计了美食课,教大家如何说出“好吃的”。又一次讲到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日子湾教他们用简单维语祝福别人。“姚副校长的建议特别好,他本人又特别想了解民族文化。”日子湾说。在和姚仁汉交流维吾尔族历史文化的同时,姚仁汉反过来跟日子湾讲述汉族的历史文化,宁波的风土人情等。这些交流内容,后来日子湾经常跟自己的维吾尔族同胞、亲友和学生讲述,课堂也变得生动有趣。
姚仁汉到新疆后,依据惯例和校内一名维吾尔族学生结成对子,学生母亲是临时工,父亲是保安,家境不是很富裕,但对学习非常重视。有一次,这名学生在校没有好好写作业,早上借了同学作业抄写,被姚仁汉发现了。
姚仁汉认为,这种情况必须得和学生父母进行交流,请他们一起督促孩子作业。不过学生父母只能说简单汉语,姚仁汉只会几个维语单词,双方无法对话交流。湾老师受命担任翻译,在办公室里帮双方通过电话线交流,整整讲了半个小时。学生父母非常感激老师的重视,表示一定好好配合学生教育,共同督促孩子进步。日子湾说,当时在办公室,特别强烈地感受到姚仁汉对学生的关切之情。同时,姚仁汉在校期间也对少数民族学生十分关注、上心,想方设法照顾他们。
40岁的古佳曼老师是一名能歌善舞的英语老师。她与姚仁汉的交集始于一声蹩脚的“亚克西”。2012年,古佳曼在学校文艺汇演中担任舞蹈演员,校领导希望通过她的表演欢迎远道而来的宁波援疆老师。维吾尔族歌舞是兴之所至,随心歌舞,古佳曼唱第一句不小心发了个高音,第二声唱出了破音。正在尴尬之际,台下站起一个人,高喊“亚克西”,用力鼓掌,他正是姚仁汉。援疆教师和其他师生们纷纷起立鼓掌,高喊亚克西,古佳曼顺利完成了表演。那之后,古佳曼和姚仁汉成了忘年交,古佳曼家庭出游还带上姚仁汉,双方情谊深厚。
古佳曼丈夫有时带着妻女和姚仁汉,开车游库车古城,感受当地的民俗民风。在老街附近清真寺旁,当地老百姓出售手工制作的甜食糖嘎子(类似于麦芽糖)。姚仁汉问古佳曼,维语怎么称呼这个零食?古佳曼古灵精怪的小女儿说:“掰掰(伯伯),我来告诉您,叫乃七氆氇。”“乃七氆氇,乃七氆氇。”姚仁汉在边上练了几声后,勇敢地走向零食摊,用不标准的维语跟商贩交流:“乃七氆氇,2个。”古里古怪的发音逗得古佳曼一家乐不可支。
援疆指挥部边上有一家包子铺,姚仁汉喜欢吃包子,经常说着维语买包子:“萨姆萨,3个。”久而久之,商贩还要跟他开玩笑:“我的汉语说得比你的维语标准。”
和姚仁汉日常交流获得的汉族文化知识,古佳曼老师至今仍在课堂上跟学生传授、讲述。她用英语说姚老师的故事,用维语解释汉族的历史文化,用普通话综合两者。对于她来说,姚仁汉永远在自己的课堂上,她要所有的维汉学生都记得这名勇敢善良的“姆艾力姆(维语:老师)”。
援疆指挥部“六个特别”精神展示牌。
姚仁汉住过的宿舍地板拱起开裂。
宿舍窗户上的灰尘。
室内绿植上覆满沙尘。
“六个特别”精神实践者
宁波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指挥部,距离库车二中1公里左右。与其他援疆干部一样,姚仁汉抵疆报到的第一站就是在指挥部。边上的小区就是援疆干部宿舍所在地,姚仁汉在此住了将近三年。
3月4日上午,我们走进援疆指挥部,迎面是一块“弘扬浙江精神,创建援疆业绩”的大展示牌,上面写着现任宁波市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裘东耀于2010年4月—2013年3月期间担任浙江省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指挥部指挥长时,提出的浙江援疆干部“六个特别”精神:“特别能学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事,特别能团结。特别能自律,特别能奉献。”
这“六个特别”,成为援疆干部人人遵从的守则。而姚仁汉,无疑是“六个特别”精神最好的实践者。
库车春季多风沙,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吹过来的风带来了大量黄沙。摆放在两道门后的绿植叶片上,满是灰沙。援疆干部朱伟勇介绍,在库车,即使四季门户紧闭,风沙依然会从意想不到的地方钻进来,落到桌上、地面上和文件上。如果晚上开窗通风,白天就会发现室内风沙堆积,一片狼藉,不可收拾。
指挥部每一间办公室的布置都相当简单,三面白墙一扇窗,办公桌、办公椅,如此而已。曾经,姚仁汉坐在指挥部与其他援疆干部一起学维语。曾经,姚仁汉和援疆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在指挥部开会。曾经,姚仁汉在指挥部整理材料,和宁波亲人谈心。
走进姚仁汉曾经的宿舍,这里已经入住了新的援疆干部。打开水龙头,水中含沙。开窗通风,风中有沙。就算是拿下遮脸的纱巾做个深呼吸,空气中也带沙。新入住的人员保持每两天拖一次地板的节奏,这依然挡不住厚厚的沙尘在窗棂上堆积。由于气候特别干燥,姚仁汉宿舍的地板已经拱起开裂。每一个小细节都在昭示他援疆生活的不易。
教师刘生全宿舍里堆放着矿泉水,供日常饮用,从水龙头接的自来水无法入口。他说,库车自来水质偏碱性,属于硬水,久喝容易产生结石。在宿舍里,洗脸池擦洗干净后,7天便结了水垢。烧水壶用醋擦洗,底部还是能看到白色石粒。不仅是姚仁汉,每一名援疆干部和专业人员都面临如此困难的生活条件。
记者一行在这里呆了不过两天,纷纷感觉鼻腔里堵得慌,相当难受。援疆干部、库车二中副校长戎骁说,当过教师的人都有慢性咽炎。宁波第九批援疆教师王艳总感觉自己的鼻腔内含着血块,曾经想到新疆来感受“大块吃肉”的北仑姑娘,再也没想到库车的生活条件如此艰苦,意料之外。
姚仁汉就在这里,在库车的漫天风沙中,强烈光照下,按照两点一线的路径,从指挥部到库车二中,或者从库车二中到指挥部。援疆干部们评价,援疆任期到后,又主动延长一期的姚仁汉相当了不起。没有“六个特别”精神的支撑,他不会如此执着。如今,姚仁汉的点点滴滴融在南疆的土地上,再也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