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山村:瓜果飘香农家乐

发布日期:2017-02-23 08:14 来源:中国镇海网
字号:
分享:

种植户陈善忠试味自家草莓的甜度。

  澥浦镇岚山村,位于镇海区东北部。它的核心区域岚山自然村是一个移民小村。140年前,许多来自余姚、慈溪一带的农民来到岚山安家,以种地、打渔为生。这里曾为新中国棉花基地,被称为棉花村,所产棉花有“尤如洛阳牡丹也[《镇海县农业志》(2001年版)]”的美誉。

  如今的岚山村于2001年由原中星、殿跟、核心、岚山四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3800人,其中农民1800多户,耕地3700多亩。

  岚山村以农业为主,几年来稳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村内道路交通便利,已开发形成市级、区级蔬菜基地,有大棚花卉场三处,占地1000亩。近年来,岚山村村级班子不断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线,促进农民增收减负,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让我们走进岚山村,领略现代化农业的魅力。

铺了砻糠,草莓格外诱人。

  一颗草莓带动农业经济

  谁也没有想到,岚山村草莓仅仅在《镇海县农业志》上放了一张介绍图片,如今已成为岚山村农业经济的“果中珍品”。

  中国的大果草莓栽培始于1915年,上个世纪80年代起有了迅猛发展,并被引入浙江。镇海的草莓种植起源大约是在30多年前,今年55岁的农民陈善忠便是其中一名带头人。

  1989年,陈善忠听人说种草莓收入高,便和另外一名农民试着种了一亩。1990年起他搞起了草莓大棚栽植。2年后,陈善忠的草莓田增加到7亩。2000年,他的草莓销售尝试了各种方法:批发、零售、跑市场、跑客户等,来来去去在一个小圈子里打转。

  几年后,村里有名大学生模仿外地网友的做法,在网上发帖邀请素未谋面的网友到岚山村摘草莓。这在网络不太普及的时候是一件新鲜事,陈善忠想:不认识的人会自己找过来吃草莓吗?答案是肯定的。“当时镇海几乎只有澥浦这一个草莓基地,不认识的客户光顾后成为回头客,带着更多的人来吃草莓。”他说。

  陈善忠吃上了网络营销的头口水,每周约有千名游客光顾草莓棚。到了2008年,整个岚山村的草莓种植农田达300亩,亩产草莓0.3万斤。80%的草莓在家门口销售,剩下的20%通过市场消化掉。

  镇海最早的草莓采摘品牌,从岚山村起步。

  2月21日上午8点,记者走进家圆农场,却没有看到陈善忠。“我在小棚里干活呢。”他一面打着电话三步两步跑过来,农村人起得早,6点多钟已经在田里忙得热火朝天了。他的家圆农场有60亩地,就是耕作的主战场。

  陈善忠介绍,前几年草莓销售最风光。游客到了岚山村,摘草莓、吃烧烤、放风筝、打扑克,玩足一天再吃顿农家饭。其中,草莓采摘旺季进场费20元/人,4月淡季进场费10—20元/人,农家菜价格为300—500元/桌。摘下来的草莓按市场销售价带走,每年2月前后价格最高,3月下旬起渐渐走低。

  2012年起,草莓种植形势改变,周边冒出很多草莓农场,分流生意。同时,草莓销售从50%的政府助力行为,改变为全面市场化。岚山村草莓种植户改变思路,做草莓的品质和口感,通过技术革新和精心养护,改进了草莓的口感、色泽。凡是吃过岚山草莓的人,都成了回头客。“土壤质地是关键,这是盐碱地,草莓特别甜。”陈善忠笑着说。现在,农户们早已学会通过朋友圈、微博等销售农产品。以陈善忠为例,他的固定销售圈甚至挤不进新客户,每周要往宁波送4趟草莓,销售量达500多公斤。他的销售量也带动了周边草莓种植户,大户带小户,小户淌顺水。

  “岚山村的草莓形势一直保持稳定增长。”陈善忠派了笔数字:岚山村草莓经营户从1989年的2户增加到了1992年的8户,2010年18户,到今年共有36户。做草莓的稳定前景让原先观望的农户,纷纷抢着入行,人员满荷。

  一颗小小的果子,吸引了八方来客,也带动了岚山村的草莓经济。上个世纪70年代因棉花亩产而受周恩来总理表扬的村子,其农业生产并未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没落,反而走出了一条现代化都市农业采摘的新路子。

切开的水果番茄。

水果番茄采摘中。

游客将刚摘下的一盆番茄递出大棚。

  种植自然原味的瓜果蔬菜

  番茄是最常见的蔬菜。在镇海金果园蔬菜专业合作社,一枚小小的水果番茄引来了甬城食客的追捧,不等大棚里的果子转红,订单早已按照预计产量一批批地下好了。

  50岁的金果园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乾雄是一名相当低调的农民,说话言简意赅。他说,自己所做的不过是致力于蔬果种植,用不打针不施肥的传统方法,让蔬果自然生长,拥有原汁原味的口感。

  该合作社包括300亩土地,含30亩草莓田,还种植有葡萄、火龙果、西瓜及各类蔬菜。

  水果番茄是热季农作物。2月,杨乾雄的大棚种水果番茄一茬接一茬地熟了。细细看去,成熟的水果番茄个头特别大,有斤把重,摘下来捧在手里,外观红润,分量沉甸甸的。

  杨乾雄介绍,水果番茄口感相当好,有7%的甜度,比普通番茄的甜度高出2—3%,其价格是普通番茄的2倍。现在市面上普通番茄售价4元/公斤,水果番茄15—20元/公斤,经济效益显而易见。

  水果番茄的特点是自然软,不能压,摘下来最多保鲜2天,因此只能走就近销售的路子。而这3年来水果番茄销售量惊人,在宁波大市十分行俏。往往老客带新客,抢着购买。只要番茄成熟,汽车可以每天从蔬菜基地起送。一般宁波老三区范围40箱起送,1箱3公斤。

  往年,水果番茄的亩产量为4000—5000公斤。今年气候多变,亩产下降,产量在每亩3000公斤左右。

  杨乾雄非常舍得投入生产成本,他聘请了专业的农业经营团队,从种植到销售都有专人管理。在蔬菜基地,他安装了露天分装式池子,可通过管道传送到各个大棚里,准确进行滴灌。在他家的草莓大棚中,记者见到,农田的地上铺了砻糠,大棚四周挂了防虫纱网,防虫咬、不打药,安排工人掰老叶、防病、选果,一切都是为了营造最好的生长环境。

  杨乾雄说,农业这条路不好走。但是已经走上去了,就要认真走,走得稳当走得远。

  陈善忠家中也有番茄田,番茄是暖季蔬菜,现在是寒季,这叫反季节种植。他说自己的种植诀窍是:人无我有,敢于尝试。虽说收获丰盈,做农民的一天最起码花8—10小时在田头,管理土地。绑、喷花、防病治虫、去多余枝节等。

  陈善忠说,农业要赚钱,农民须冷静。别人一窝蜂种,你要选对品种。别人种普通品种,你种优质品种。别人不舍得投入成本,你要会花钱,仔细管理。

村民给草莓摘杂叶。

摘下的草莓杂叶。

村民展示大棚草花。

蔬菜基地青菜长势喜人。

  村干部当起了农业带头人

  55岁的童强项是岚山村党总支副书记,也是澥浦镇核星蔬菜基地、岚山草莓专业合社负责人,更是宁波中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他穿着简朴,高一脚低一脚走进一个个大棚,对蔬菜种植了如指掌。“台湾花菜——松花菜、青菜、本地花菜、毛豆……”童强项隔一段时间就要做农业交流、蔬菜配置、行情介绍,在农户之间穿针引线。

  童强项是岚山村核心村人,先后担任村民委员会委员、团支部副书记、治保主任、民兵连长,1996年到2001年担任核心村党支部书记。目前为岚山村兼职党总支副书记。

  在农村呆了几十年,童强项目睹社会快速发展对岚山村传统农业造成影响冲击。作为土生土长的核心村人,童强项心里十分难受。他感慨父老乡亲不肯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与现代化农业脱节,更痛心农民荒芜宝贵的农田。“思路改变,土地飞出金凤凰。”早些年,童强项通过运输曾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他当下决定拿出资金投资建造高水平的设施设备。2011年,他通过合法手续,流转了本村500亩土地,搭建钢架大棚,再转租给农户,包括外来户、本地户、残疾人困难户等,改善了农户的种植条件,从农业的根子上带了大家一段路。

  现在,核星蔬菜基地拥有固定的租户,同时农产品与市场和供货商对接。基地中的蔬菜品种繁多,喷灌、滴灌技术,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管理科学,很快就按季迎来了一茬茬的丰收期。核星基地共有500亩土地,按照一个大棚数千元利润计算,承包户收益可观。童强项在蔬菜基地推出了富硒蔬菜瓜果专棚,引导农户走精品农业路线,提高质量。

  在草莓专业合作社,挑开其中一个大棚的帘门,里面绿油油的大麦草长势十分喜人。拔下一根,根白色的根茎平平展现在手上。“你抓一把,带回去榨汁,保证是最原汁原味的保健品。”童强项说。这是他研制的富硒保健品材料麦苗。在镇海试种成功,又在江苏省租赁300亩土地专门种植。同时邀请科研团队成功研发产品。今年5月,名为“大麦若叶——麦萌青汁”的保健品将正式上市。

胡尧兴把毛豆苗拉出薄膜。

  扶贫基地为残疾人编织美好生活

  65岁的胡尧兴蹲在大棚里,用手指挑破田里覆盖的塑料薄膜,好让毛豆的初苗钻出来。大棚里十分闷热,胡尧兴穿着薄薄的劳动服,额头还是渗出了汗珠。他的两手满是泥巴。2个多小时的劳作,接近一亩的毛豆苗都被一点点挑好了。

  隔壁的大棚里是胡尧兴和家人一起种植的香菜,香菜也是种生长极快的经济型作物。“在大棚里就近侍弄农作物,总比外出打工强吧。”胡尧兴说。

  面对着我们的突然造访,他有点害羞,躲躲闪闪。陪同我们前去的蔬菜基地管理员笑着说:“阿兴叔,记者没干过农活,来看看你(干活)呢。”

  胡尧兴是岚山村扶贫基地首批40名爱心棚种植农户之一。2012年起,在市区慈善总会的关心下,岚山核星蔬果基地挂牌为宁波市慈善基地、区残疾人扶贫基地,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可享受大棚租金的减免,同时享受覆膜、化肥、种子、农药费的补贴等扶持优惠政策。

  村委会班子在村里近200名残疾人中认真核实受帮扶本村困难户和残疾人名单,进行帮扶,每家每户提供一个大棚。此外还委托有经验的种植专业户做各类技术指导,在品种、种植技术等环节进行指导,并帮助他们落实产品订单,在销售环节给予优先购买。

  2016年底,5户大棚种植户成功脱贫离开,又有5户重新进入基地。胡尧兴说,他已种植大棚4年,每年买苗耕种,种出的农作物顺利销售,一年下来,也可以增加七八千元的收入。

  童强项说,在扶贫基地,受助户一旦在农业管理方面有什么问题,老师傅就在周边,可以随叫随到。每年大概有六七回培训,只要在细节上管理妥当,扶贫基地的农作物收获就不错。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