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人】包丽泰与他们的“船”奇故事
这里是华洋交错的东方明珠,是张爱玲笔下念念不忘的倾城,是林夕歌词里“有一梦便造多一梦”的地方。这里——是香港。
走在香港街头,四周高楼林立,路上行人匆匆。被人潮拥挤着向前,不经意抬头,就能看到隐于闹市中历经岁月洗礼的老建筑。深呼吸,空气里弥漫着时尚与怀旧的味道。
此行香港,追寻一些老的记忆,关于在港镇海人的奋斗史,留下些许的文字和影像。
包丽泰便是其中之一。一位生活优雅、事业成功的太太,“世界船王”包玉刚的胞妹,曾负责香港环球船舶公司的财务管理。
和包丽泰会面,约在香港最繁华的中环上的一家宴会厅。老太太看起来低调而又精神,精致的发型妆容,配上简约素色的服饰,一点也看不出86岁的年纪。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包丽泰坚毅、有神的眉眼,和兄长包玉刚很是相像。
“来啦来啦!”包丽泰一开口,浓浓的镇海乡音,让人倍感亲切。
说起来也是缘分。2003年龙赛中学十周年校庆,和包丽泰便有了一面之缘,只是那时候,记者还是个在龙赛中学读书的学生,夹在欢迎列队的人群中,大声呼喊着“欢迎”。时隔13年,跨越1300多公里,再次相见,我依然怀着敬仰感恩之心,用手中的笔,仔细记录包家幺妹的人生故事。
“过去的事啊,很多都不记得了,记不清了呀。”面对采访,向来低调的包丽泰还是有些不好意思。
记忆的盒子慢慢打开,听,许多故事娓娓道来。
包丽泰。
难以忘怀童年时光
“是有些时候,没有回家去了!”
包丽泰口中的家,是距离香港1300多公里之外的镇海,位于庄市钟包村的包氏故居。
仿佛一场旧梦,被轻声唤醒,踏着铺满青苔的石板,推开生锈厚重的铜门,透过木雕精细的窗棂,看光阴流转。
“哇呜——”1930年,承载着一家人的期盼,包家幼女丽泰在这深院里出生。孩子眉宇间英气十足,像极了父亲包兆龙,脸庞的轮廓又有着母亲陈赛琴的柔美。这边厢,婴儿哭声啼啼,那边厢,包兆龙笑得合不拢嘴,大声叫好。
三子四女,家丁兴旺,确实好。这好像也在冥冥之中预示着包家的未来,越变越好。
“落雨嘞,落雨嘞,小八拉丝开会嘞。落雨嘞,打烊嘞,蝙蝠老子开会嘞。”“哈哈哈……”“正月嘎瓜子,二月放鹞子, 三月上坟打顶子,四月种田下秧子,五月白糖温粽子,六月朝天扇扇子,七月西瓜吃心子,八月月饼嵌馅子,九月吊红夹柿子,十月沙泥炒栗子,十一月落雪子,十二月冻煞凉亭叫花子。”春去秋来,包丽泰已长成牙牙学语的孩提,踉跄地跟着哥哥、姐姐在院子里嬉戏,念着朗朗上口的童谣。兄妹几人闹嚷着,虽不太明白个中的含义,倒也是乐在其中。
再大一些,包丽泰总喜欢站在家门口伸着脖子张望,等着哥哥、姐姐从学堂回来,和她分享有趣的事儿,说说先生教的内容。最期盼的,自然是每次父亲从汉口做生意回来,扑到他怀里撒撒娇。有时,包丽泰也会扒着门缝,看父亲在履安堂里与客人意气风发地谈生意。
“那时候,父母并不太约束我们的行为,很多事都由着我们来,我们也很自觉,特别规矩。”在包丽泰的印象中,几乎没有见过父母特别严厉的样子,但父母智慧、勤劳、淳朴的品行却深深感染着下一辈,“父母总是耐心地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正直、有用、善良的人。”
其实包家还有一个身份,便是宋朝名臣包拯之后,到包丽泰这一辈,正是第29代嫡孙。虽年代久远,但代代相传的一身正气倒是一点没有改变。
“那时候,父亲生意已经做得不错了,家里也存了些积蓄,但印象中父母都很节省,能简则简。”包丽泰回忆,家里孩子的衣服都是大的穿完小的穿,在母亲的一双巧手下,旧衣服都能变魔法似的有花样又好看,考虑到孩子长脚快,买鞋子通常也会买大些,垫几个鞋垫,一穿又是好几年。那时候,日子过得也很开心呢。
“这种节俭的习惯,大概就是淳朴的宁波人的特质吧。”包丽泰说,“后来去了上海,到了香港,发现宁波人个个都能吃苦、会挣钱、又节约。大家都是苦过来的,所以特别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走遍天下的路,最美的还是家乡,喝遍天下的水,最甜的也还是家乡。回忆间,儿时的情形变得愈加鲜活,很多场景历历在目。虽然五六岁时,便离了家乡,但这五间两弄大明堂的老房子,包裹着她的童年,记录了兄妹情谊,在老房子里发生的一个个熟悉的瞬间,都在包丽泰的心里酿成醇浓的味道。
包兆龙常说:“做人,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忘本。”
“没有忘,也忘不了。”父亲的话,包丽泰常记于心。
采访间隙,包丽泰动了动身子,理了理思绪,侧头望向窗外。这几日的香港,云层厚得透不进光,就像此时,浓得化不开的思乡情。
“以后我们一起去看大海!”“还要坐大船呢!”……恍惚间,耳边响起儿时天真的声音。那是兄妹几人曾经的愿望。
只是后来,谁也不承想过,愿望成了传奇。
1986年9月15日,龙赛医院住院大楼落成门诊大楼奠基。(资料图)
包氏三兄妹在龙赛医院。(资料图)
属于包家人的“船”奇
“传奇的开始,要从四个人的小公司说起。”包丽泰说。
时间拨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包兆龙变卖了在大陆的所有家产,怀揣着数量可观的金额,携家带眷从上海来到了香港,并花了两万元的“顶手费”,在香港半山区的西摩道租下了一个1000多英尺有着三间房的单位,月租450港元。
当时的香港,人多房子少。由于1949年难民潮形成,很多人只能睡在街上、走廊里,包家人能找到房子,挤着住在一起已经是非常幸运了。即便是现在,寸土寸金依然是香港最大的特点。
那一年,初来港地,人生地不熟,再加上语言上的隔阂,包氏父子不敢贸然行事,处处小心谨慎。但生意人的天性使然,在香港安顿下来后,包氏父子便谋划着做些什么。
可做什么呢?
考虑到对香港周围环境还不太熟悉,原本包玉刚想驾轻就熟,干回自己当年在重庆、上海时的老本行——银行业,但他很快发现,在香港,银行业除了被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大通银行这三大英资银行垄断外,余下部分已被广东人控制了,能够提供给他的业务极其有限。况且,当地居民更愿意接受最原始的储蓄方式——收藏金器、珠宝和玉石等,而不是把钱存到银行里。
最后,怀着对大陆重新开放的希望,包氏父子决定先做一些见效较快的进出口贸易。这一决定,得到了包玉刚以前在银行共事过的两个旧同事的支持。于是,四个人一拍即合,成立了一家四人联合公司。
这其中一个同事,叫李伯忠,湖南人,是陪着包玉刚从一开始就并肩作战的好伙伴,也是后来和包丽泰相濡以沫、携手到老的好伴侣。因为他,大家亲切地喊包丽泰“李太”。
“他们那时候,很辛苦的。”包丽泰回忆兄长与丈夫创业之初的往事,不时地说。
那时候,香港的写字楼奇缺,找一个办公的地方也不容易。几番寻找后,他们在华人行中一间写字楼的一小角落里落了脚。因租用这间写字楼的公司付不起昂贵的租金,于是辟出一小间转租给包玉刚他们,月租金两百多元。
华人行位于皇后大道中和毕打街的交汇处,这地段算得上如今香港最繁华的街道之一,但应该没有人记得,这里曾开过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而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后来成为了“世界船王”。
包丽泰对于那家小公司最深的印象,就是小。
有多小?四个人挤在一起,连转身都困难。如果当中有一个人想开抽屉,须等另一个人离开办公室走到外面腾出空间才行。除了办公地点“寄人篱下”,公司连个可以挂牌子的地方都没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没有放弃,并干出了业绩。
当然,对于有着宏图大志的人而言,这家小公司是远不能满足的。
“船运是最廉价的运输方式,必将大有可为。”1954年,36岁的包玉刚力排众议,筹集了20万英镑,买下了他人生中第一艘大船“金安号”——已经风吹雨打28年的旧船,成立环球航运集团,开始了他的航运发展之路,也写下了包家发家史的第一篇章。
“用笨办法取得客户的信任,在经营管理上超过同行。”包玉刚说,“宁可少挣钱,也要尽量少冒险。”包玉刚的笨办法就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以较低利润换长久租用,以长远的眼光决定方向,从而积累资本。
谈及包家的成功之道,话不多的包丽泰谈了不少。
“力不到不为财”。要成功,就要不辞辛苦,在不断摸索中积累经验。从最初的银行,到后来的贸易公司,这其中的工作经历和接触的人事都成了成功路上的宝贵财富,通过不断实践和积累,最终实现了一鸣惊人。
“父亲从小教育我们要诚信、讲道义,这也是别人愿意和我们做生意的原因。”包丽泰说。“你老老实实做生意,讲实话,干事规规矩矩,别人就对你有信心。”这是包玉刚的一句名言。他有一个习惯,每次与新租户签订合约,先详细了解对方情况,避免把船租给一些信誉不佳的租户。关于信誉,包玉刚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在利益和信誉的抉择中,包玉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成为航运界的一段佳话。
其实,包丽泰最佩服的,还是兄长包玉刚独到的眼光:“他看得非常准。”
上世纪70年代末,包玉刚凭借生意场上多年摸爬滚打的经验,以敏锐的眼光预见到世界航运业会走向萧条,他及时卖掉了相当部分的船只,这使得他顺利逃过了航运业大萧条时期的灾难,并积聚了相当的力量转投其他领域。
作为包家女将,包丽泰也是个闲不住的人。同其他相夫教子的富太太不同,包丽泰早早进入公司,并参与会计工作。“我们兄妹几人团结一心,一起打理公司,都希望公司能越办越好。”
图为原龙赛中学校园。(资料图)
没有终点的善行路
如果说,包家留给世界的传奇是航运,那他们回馈给家乡的则是无尽的财富。
1984年10月,包家成员应邀返乡访问,包丽泰便是其中之一,同她一起的还有兄长包玉书、胞姐包素菊。
时隔半个世纪再次回到家乡,出发前的一晚,包丽泰睡得并不安稳。那个父母口中心心念念的地方,那个装满幼时记忆的地方,变成怎样了?
从香港飞到上海,坐上哐哧哐哧的绿皮火车到宁波,一路小车颠簸到镇海,包丽泰的心也跟着不平的路面,起了波澜。
回乡第一站——庄市钟包村小学。
没想到,孩子们读书的条件很糟糕,简陋的设施、破败的墙壁、高低不齐的桌椅、被风吹得咣当作响的门窗……眼前的场景让包氏兄妹心中很不是滋味。
“想过会不太好,没想到孩子们这么苦,真的没想到。”如今再回忆起来,包丽泰还是一脸心疼,连说“没想到”。
当晚,包氏兄妹辗转难眠,他们想起了父亲包兆龙生前一直开展的慈善捐助,想起了父亲平时对子女的反复叮嘱:叶落归根,建设家乡,热爱祖国。第二天,包玉书和胞妹包素菊、包丽泰一合计,决定共同出资100万元港币,新建一所以其父亲名字命名的“兆龙学校”,同时为村里修筑一条可通汽车的水泥路。
“知识改变命运。”包丽泰说,“我们希望通过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帮助家乡的教育事业得到发展,让更多孩子得到好的教育,改变现状。”
兆龙学校,是包氏兄妹献给家乡人民的第一份厚礼。此后,几乎每次回家乡,包氏兄妹总会有备而来,为家乡作贡献。
1985年,包氏兄妹参观当时的镇海县人民医院,看到10几个病人挤在一个病房里,医疗条件并不好。不久,在包玉书、包素菊、包丽泰三兄妹的共同捐助下,“龙赛医院”在镇海城区矗起。“龙赛”得名于他们父亲包兆龙、母亲陈赛琴的名字,也算是延续父母辈对家乡念念不忘的情分。两年间,包氏兄妹先后捐资700万港币、160万人民币,用于医院的住院楼、门诊楼建设以及医疗器械的购买。
“为自己的家乡出点力,那是应该的。”面对感谢,包氏兄妹总是十分谦逊。
1988年,包氏兄妹再次为兆龙学校捐资港币18万元,征地2亩扩建教学楼并赠送奖学基金人民币10.2万元;1992年,考虑到镇海除了镇海中学,没有一所像样的中学,包氏兄妹六人立即捐资1000万港币,再次为家乡教育添砖加瓦,建造龙赛中学。
1994年10月,包玉书、包素菊和包丽泰同时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爱乡楷模”荣誉称号。据悉,迄今为止,包氏家族仅在镇海区的捐款项目就达36个,捐款额超过3500万元人民币。
每次回到故里,他们总要到家乡的角角落落走走看看,只要看到人民的生活状况比上次来时要好,他们就很开心。“看到家乡人民好,我们就觉得值了!”包丽泰说。
光阴荏苒,包家兄长先后故去,最近一次的归乡,已只剩下包素菊和包丽泰姐妹。2015年4月,包家四代十多人浩浩荡荡地回到包氏故居。这一次,包氏姐妹更多的是讲述,把自己的故事说给后辈们听,带着孩子们看家乡多年的变化。
朱颜老去,善行依然。包家的善举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炬,正一代一代传递下去。“镇海回去好几趟了,经常听母亲提起。”包丽泰的女儿珊珊在一边说道,让人意外的是,珊珊的宁波话说得不错,虽不是石骨铁硬,倒也有那么点意思,“以前,大伯他们在时,一家人常说家乡话,就学会了。如今,母亲希望我们不但会说家乡话,还要为家乡作贡献,做好他们的接班人。”
“回去,还是要回去的。”采访尾声,包丽泰总是喃喃说道,“这些年看着家乡的变化,心里特别开心,经常回去看看,心里就更踏实了。”
镇海,会越变越好。这是包丽泰对家乡的祝福和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