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 新生如何顺利进入角色?
开学季,有人欢喜有人忧,其中最为忐忑的,恐怕就是刚升学的新生和他们的家长了。
这不,9月1日一早,把女儿送入区实验小学的徐女士就在校门口与几名相熟的新生家长热聊起来。他们议论的都是同一个话题:进入新阶段,自家孩子究竟能不能适应?跟得上学校的学习生活节奏吗?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会在学龄段经历数次转折期——升学。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必然面对新的压力与挑战。能否顺利把握这个阶段,直接关乎他们接下来的成长发展状态。
近日,记者也就“新生如何进入角色”这个话题,与我区三所学校的三位优秀教师进行了探讨。她们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广大新生及其家长提出了一些值得参考的建议。
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一年级学生在整队。
9月1日,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一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整队,准备参加升旗仪式。
幼升小:
做足准备,让孩子适应校园生活
经验分享者:钟芬花(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教师,连续13年担任班主任,区第二届骨干班主任,两次被评为区优秀班主任,所带班级曾被评为区先进班集体。)
不久前还在怀里调皮撒娇的孩子,现如今背着书包,充满好奇地走进小学校园,目送他们稚嫩的背影,不少家长情不自禁担心起来。
“我家孩子能适应小学生活节奏吗?45分钟课堂坐得住吗?上课会不会做小动作?会不会被高年级学生欺负?学习任务能否完成?” 很多家长有此疑问。
钟芬花老师表示,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活的确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要让孩子顺利适应这一阶段,有的放矢地做好准备保障工作,首先要明确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主要差异。
从学习环境上来说,幼儿园的教室布置得富有儿童情趣,玩具琳琅满目;而小学教室多以教学设施、课桌椅、课本为主,对孩子缺乏吸引力,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孩子使用的机会也不多,因此刚入学会感到有些不适应。
从学习内容上来说,幼儿园教育是以游戏为基础来展开的,而小学生主要就是上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无论孩子对所学科目是否有兴趣,都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学好基础课程。
在师生关系上,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生活照顾比较多,而进入小学就不一样了,老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在生活上对学生的关心比幼儿园老师要相对减少,因此新生可能会对这种师生关系感到生疏。
在教学方法上,小学以课堂教学和书面语言为主,强调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和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训练,有时还得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发现以及提倡“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
在行为规范上,通常在幼儿园被允许的个人要求如上课时去上厕所,进入小学后会渐渐被规则所控制。孩子必须学会改正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做到上课抱臂坐正、不东张西望、不随便说话,发言要举手、学习用品放整齐。
此外,进入小学,家长和老师的关注重点就会偏向于抓学习,学生之间横向比较问题凸显,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在此前提下,钟芬花老师建议,新生家庭应明确树立“幼小衔接”意识,积极配合老师,帮助、指导孩子从身心状态、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做好过渡与转变,让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顺利起飞——
首先,家长要多以正面、积极的语言鼓励孩子,让孩子有“我进入小学,我成长了”的光荣心理,对上学产生兴趣,把他们想学、爱学的状态调动起来,而不是感到有压力和无聊。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学习内容,帮助孩子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喜欢学习的习惯;平时也可以安排一些亲子阅读、拆装积木、下棋、折纸、绘画等家庭活动,让孩子能够“静下来”“坐得住”,为今后适应课堂生活打下铺垫。
第三,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平时多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帮助他们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如自己铺床叠被、脱穿衣物、收拾课本文具、整理书桌等,逐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第四,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教给他们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他们爱护公共设施和课本文具,学会尊敬老师、善待同学,学会自己削铅笔,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等常见学习工具。
第五,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告诉他们上下学不要乱穿马路,过街要走人行横道线,教会他们看清来往车辆,在成人的看护下学会过马路,放学回家注意安全,以及学会保护自己,不跟陌生人走。
第六,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晚上不要玩太晚,早上不要睡懒觉,每天保证10—11小时睡眠时间,良好的作息对孩子的健康和精神状态有很大帮助。
此外,还要鼓励孩子主动交往。现在的学生多数还是独生子女,较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挫折。应该要让孩子学会在交往中变换角色,换位思考。逐渐明白只有豁达、宽容、谦逊、自信的孩子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最后,钟老师还建议家长们为孩子创设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可以是家中的一角,也可以是单独的书房,让孩子有自己的书桌、书柜,可以安静阅读学习,这样更容易让他们建立“我是学生”的自我认知,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8月31日,仁爱中学初一年级新生报到。
仁爱中学初一年级新生领新书。
仁爱中学初一年级新生打扫卫生。
小升初:
培养习惯,学习自律很重要
经验分享者:张春风(仁爱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百名优秀班主任、区优秀教师、区红烛奖、区轻负高效优秀教师、镇海区首届骨干班主任、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据张老师观察,小学毕业生跨入初中大门,心理仍处于一种“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的状态。在他们眼里,中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和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增加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由于对新的学习生活、学习任务、规范要求了解较少,很多孩子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甚至一部分孩子落伍、走了弯路,心态、成绩出现滑坡。
那么,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与小学相比有何变化,新生家庭究竟要作好哪些准备工作或针对性训练,才能顺利帮助孩子渡过转型期,跟上全新的学习生活节奏?
张老师介绍,与小学相比,初中教育的特点是更加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与训练,更加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身体素质的锻炼和自律能力的培养,要求各学科协调发展。因此,“小升初”的过渡阶段,不仅需要对小学知识查缺补漏,还要着重培养孩子适应初中的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
“不少家长会发现,上小学时,自家孩子是班里的尖子生,可是升入初中后,虽然孩子很努力,成绩却一直上不去。”张老师解释,这是因为初中学习主要靠的是自觉主动的学习态度、合理适宜的学习方法和独立创造的学习能力。此外,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在小学,老师会面面俱到地帮助学生学习,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而进入初中,科目增多,知识容量变大,需要理解的成份增多,老师也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课后自己完成作业、支配课余时间。这使小学一些习惯懒散、毅力较差的学生会产生厌学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张老师强调,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生活,做好升人中学后的心理转变和物质准备,具体说来,尤其要注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了解中小学各方面的差异,尽快适应初中生活。在孩子升入初中后,家长要加强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沟通,及时了解学校的要求和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孩子分析原因,与老师商讨解决方法,使孩子能及时赶上不掉队。
其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专注力。进入中学,学生的专注力和效率都很重要。有的孩子晚上做作业能坐40分钟不动,但有的孩子10分钟都坐不牢,这就是专注力的区别。初中比小学科目多、作业量大、学习时间长,动作慢的孩子学起来会吃力不少。因此,在初入学阶段,家长多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攻克课业难题,有助于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
第三,了解孩子身心发育特点,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帮助孩子消除畏难情绪。初中阶段也是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即进入了青春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身心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家长要注意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引导孩子主动为自己的初中生活作好准备和计划,积极鼓励孩子多尝试,让孩子感到家长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消除畏难情绪。面对孩子存在的问题,家长要及时和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正确定位,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
第四,教育孩子亲近老师,融入课堂。进入初中,学科增多,各学科老师独立任教,所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因为中学学习重点在课堂,一个学生喜欢老师,就自然喜欢老师的课,学习的兴趣也自然建立起来。家长也要多和老师沟通。
最后,张老师寄语广大初一新生:在新学校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多表现自己,一方面能更快更好地融入集体,另一方面可以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也让别的同学很快认识自己。对新的变化、新的问题要勇敢地面对,主动去适应新环境,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父母或老师求助。希望大家都能尽快适应中学生活,做一个快乐、阳光的中学生。
9月2日,镇海中学高一新生在课堂上。
初升高:
摆正心态,设定理性的学习目标
经验分享者:钟清(镇海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教育系统“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宁波市教坛新秀、镇海区高中数学学科带头人、区优秀教师、区优秀班主任。)
钟清老师表示,与初中相比,高中阶段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发生了变化——初中知识相对浅显,重视知识的结果,而高中则更重视知识内在的联系和其形成过程,要求学生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理解应用,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都有较高的要求。
根据自己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担任班主任的经验,钟老师向广大高一新生提出了以下过渡建议——
首先摆正心态。进入高中,所有学生都应该有“一切从零开始”的良好心态。初中有些成绩优秀的孩子,到了重点高中,可能这种优势就被削弱甚至完全消失了。而有些孩子虽然初中成绩不算很拔尖,但到了高中,反而成为班级里的佼佼者。总而言之,每个孩子要从心理上作好准备,寻找自己比较合适、理性的学习动力和心理定位,对高中学习不畏难,有困难不轻言放弃,尽量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不要闷头学习,不然会越学越无聊,甚至受到打击。
其次树立志向。高中是同学们建立价值观、人生观比较关键的时期。每一个高中生都应该立下自我成才、振兴祖国的志向,逐步培养自己未来的大学、专业发展方面的理想。有了志向和抱负,才有可能力争上游;有今后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才有奋斗成才的强大动力,争取优异的成绩。
第三培养兴趣。高中各科目与初中相比,在知识广度、内容深度上有明显的提高,甚至跨越了一些台阶,比如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对学生思维要求大大提高。要顺利跨越这个飞跃,就要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因为高中生活节奏比较紧张,没有兴趣,日子可能就会过得枯燥无味。
第四养成习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会让你的学习事半功倍。学习方法虽然因人而异,但基本上来说,还是要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最后注意应用,养成多做练习的习惯。对于一些初中基础知识就比较薄弱的孩子来说,更要发扬自强精神,课堂多参与,课后多看多练多总结,错题及时订正、反思,经过长期积累,最终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第五发展能力。高中三年,除了学好课本知识,同学们还要有意识地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因为现在的高招工作更倾向于“自主招生”“三位一体”,看重学生的各方面特长。同学们在高一就要做好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相结合的准备,各种思维能力都要提高。不能跟初中一样只紧跟老师、模仿老师,而要慢慢超越老师、拔高于课堂和课本。
而对广大家长来说,进入高中后,在学习上可以帮到孩子的地方可能越来越少了,所以要做好孩子的后勤工作,让孩子没有后顾之忧地学习。还要做好孩子的参谋,多了解高考、大学、专业信息,从某种角度来说,家长懂得多,孩子会更愿意与您交流,也是促进亲子关系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此外,如果您家孩子自我要求已经很高了,已经养成了比较好的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就不要再给孩子提更高的要求,以免孩子压力负担过大,造成反效果。而对于一些自我要求一般,甚至没有养成良好习惯,得过且过的孩子,家长就可以在了解自家孩子特点以及专业设置特点的基础上,给孩子从正面提出一些明确的、适度的目标和要求,帮助他们建立学习兴趣和动力。
应该说,现在的新高考比过去传统高考要求更多,学生们从高一开始就要进入选考状态,如果还有竞赛、个性特长,也都不能落下。因此一定要树立理想,高效学习、全面发展,让自己的高中三年充实度过,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