澥浦农民画:草根艺术开辟新市场 新天地

发布日期:2016-08-02 08:09 来源:镇海新闻网
字号:
分享:

 

民居墙面上的农民画作品。

  有着千年历史的渔业小镇澥浦,这几年村舍巷陌之间多了一幅幅美丽多彩的墙绘画,这就是澥浦农民画。它脱胎于灶头墙面,以老百姓心想手绘的形式流传下来。2011年,这门手艺被澥浦镇文化站工作人员重新发掘,经过几年的精心运作和市场化模式的推广,澥浦农民画不但成为当地的农村文化特色品牌,更被做成非遗衍生品,探索市场化产品的运作与研发。

农民画作品。

  取材于现实生活

  澥浦镇滨海,在小镇内走访,居民讲述的词汇贯穿起了一个陆地与海洋相关的影像:盐碱地,泥螺山,跃进塘。他们会告诉你,现在脚下的这块土地,当年被海水浸过。

  在海洋与陆地交接处顽强生存的澥浦人,骨子里有一股韧劲。在久远的辛苦劳作中,澥浦人接触、喜欢上了画画。他们把从心窝子里流淌出来对于生活的热爱,用眼见手得的方式,随处作画。

  镇海文保老人沈志远介绍,澥浦农民画属于镇海民间绘画的一种。新中国成立以前,澥浦农民画以“五头三教”的形式出现,即民间的墙头(含栋、梁、柱和屋脊)、床头、灶头、船头、坟头绘画,和庙宇、寺院、道观以及其他宗教场所绘画。农民画的内容非常丰富,人、神、动植物、大自然等,主要取材于当时人们的学习、劳动、生活等场景。澥浦人家里普遍有传统的二眼灶、三眼大灶、木板大床等,灶头画、床头画十分常见。此外因镇民多操持渔业,所以渔船上的船头画也非常普遍。

  沈志远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画的形式发生了变化。除了建房、打制船只、做家具时会配合画一些鱼草虫类外,农民画更多是为配合时政的宣传画、漫画等,其他的农民画形式和内容慢慢沉寂下去。

  1977年起,镇海响应全国上下大力推广创作农民画的号召,原镇海文化馆三名辅导老师王复才、王正均、毛炳全分别在镇海城关、骆驼和澥浦三地成立绘画小组,吸收一批青年绘画爱好者进行辅导,开始了农民画的创作摸索。

  澥浦农民画传承人、51岁的高妮娥便是当年绘画小组成员之一。年轻的高妮娥满腔热情,投身农民画创作。她与澥浦10来名学员一起参加培训,白天在贵驷毛纺厂上班,晚上到澥浦镇文化中心参加培训。从最基础的素描起步,到基本掌握水粉、水彩、国画等艺术创作技巧的运用,高妮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甚至插秧、锄草、收割的间隙也要抽空画几笔。

  1982年,著名画家华三川等参与指导农民画创作,艺术大师的指点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画的档次,挖掘出了更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华三川先生的弟子金仙在王正均老师指导下,创作的农民画作品《老来俏》获得美国民间绘画大展金奖,澥浦农民画一时间声名鹊起。

  此时,澥浦农民画艺术风格逐渐形成,绘画社成员自发组织作品展览,农民劳作与休闲场景搬上画布,引起巨大反响。后来画社解散,农民画沉寂了30年。

  2011年,澥浦镇挖掘特色文化品牌,时任郑氏十七房旅游投资开发公司文化研究室副主任的蒋勇,走访当地老人时得知了澥浦农民画,他辗转找到高妮娥,邀请她入驻郑氏十七房景区担任农民画专职创作员,推动澥浦农民画重焕光彩。

学员在培训班学习农民画绘制。

  创建农民画之乡

  看似拙朴的农民画,并非心血来潮绘上几笔就能完成,它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和培训。

  “初看农民画的特点是大红大绿,实际上它很讲究调色与表达效果。”王正均说,农民画的画面主体表达、取材等依然受到传统美术意识的约束,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结合农村特色精心创作出来的。但在创作过程中,农民画追求画面丰满充实,画风景显山露水,画人物显形重韵。

  2011年,澥浦镇确定“三年计划”推行农民画之乡的创建,旨在深度挖掘与建设乡镇传统文化,以澥浦农民画为介质,展示澥浦,推介小镇特色与亮点。同时,高妮娥受邀重新投入澥浦农民画创作,在郑氏十七房景区开设工作室,以传、帮、带形式举办农民画创作学习班。此后,她还参与了澥浦中心学校农民画传承基地、郑氏十七房澥浦农民画展示中心创建工作等。

  炎炎暑日,学员们在高妮娥的培训班里认真作画。这些学员老中青皆有,他们有的穿着工厂工作服,还有的穿着保洁服以及保安员衣服。

  80多岁的十七房村郑姓老学员告诉记者:“我们作画是老师打底,自己添色。”他的面前,一张荷花绿叶图已半上色,郑老先生给荷叶下方添上小鱼小虾,这是他在日常见到的景象。

  后面并排坐着两名老太太,看到镜头对准自己显得十分害羞,一个捂嘴笑,一个躲开了脸。她们讲:“开班后,一节不落,老师细心又教得好。”老太太说,她喜欢农民画的原因是想画就画,没有限制。花草鱼虫,满地跑的大孙子和隔壁的小女孩嬉闹,这些都能入画。

  高妮娥说,莫看这些老先生老太太以前没有接触过农民画,他们的悟性其实非常高。学过一段时间后,不但有样画样还能举一反三,创作出令人惊喜的作品来。

  今年6月,澥浦文化站组织农民画爱好者参与廉政作品创作,收到农民画100多幅。这些作品构思精巧,色彩鲜明,内容叙事性极强。“早在创作班开班后,我们就不断搭平台,千方百计向学员提供创作机会。”该站站长沈培女说,澥浦农民画用过多种办法推广,一是转向宣传画创作,先后组织人手参加了“三美”乡村建设的转型墙画,绘制大型公益广告,制作大广告牌背景等,二是积极组织人手参加廉政作品创作,参与公益产品如澥浦泥艋船及底板、农民画衍生产品创作等,让农民画成为产品和宣传工具等。去年6月,澥浦镇文化站与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合作,以海洋文化为创作专题绘制的一批农民画,受到广泛好评。

  该镇十七房村既是农民画创作基地,更是一幅大的农民画展示基地。村内民房及文化礼堂墙面均绘制了漂亮的农民画,不仅村民喜欢,外来的客人也觉得眼前一亮:“村里的墙画好美啊,转着看能都看小半天,像一扇扇了解新农村生活的小窗口。”

  为扩大农民画创作队伍,澥浦镇先后举办了澥浦小学农民画传承基础训练班、澥浦中学农民画创作班、十七房文化礼堂农民画培训班、汇源社区老年农民画培训班、幼儿园教师农民画培训班等,近300人次参加培训。目前,该镇拥有农民画爱好者近150人,骨干创作人员22人。他们创作的农民画作品两次获得全国优秀奖,一件作品获浙江省第二届工艺美术大展省级银奖、在全省墙绘大赛中取得一等奖。今年6月30日,澥浦镇农民画在省文化礼堂作品展示中获得两个视觉艺术金奖,获奖理由是:深刻展现新农村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情感真挚,题材多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无限的生命力。

  “在澥浦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已在澥浦小学设立农民画传承基地,在澥浦中学建立农民画创作基地,在文化站和郑氏十七房村文化礼堂建立农民画发展展示中心。”沈培女满怀自豪。

农民画水杯。

农民画拎包。

农民画抱枕。

  衍生产品的挖掘

  走进澥浦文化站,像走进了小型农民画展馆。副站长蒋勇指着挂在墙面的竹笸箩说,如今的农民画早已突破了传统画质,变得“哪里都能画,什么都可以拿来画了。”

  农民画创作思路的突破始于2014年的一次外出考察。

  当年,文化站为开拓农民画视野,组织绘画骨干赴上海金山、浙江舟山等地考察。这两地的农民画创作发展多样,载体丰富。蒋勇发现,两地的农民画作品已突破在纸上、墙面作画的传统介质,由此,他萌生了在镇海做同类产品的想法,回来后搞起了研发。

  文化站先是组织现有的农民画爱好者以背包、脸谱、凉鞋等日用品为载体,绘制了一批作品。作品非常漂亮,老百姓也喜欢。不过,创作者反映:手绘时间长,压力大。“一幅45*60厘米的农民画,手工绘制时间为1周,太慢了。”文化站工作人员说,纯手工劳作式产品不利于大量生产,风格难以统一、绘制人手容易断档。“一两件作品可以,生产上百件作品时,手工艺的效益远远跟不上需求。”蒋勇说,他们的第一条路走不通。

  第二条路选择农民画研发技术。蒋勇了解到宁波非遗中有一种传统技术叫“金银彩绣”,即是将金线、银线与彩色丝绒合在一起进行刺绣的民间美术工艺。金银彩绣具有华丽和强烈的光色效果,其在色彩方面与农民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运用金银彩绣的手法将农民画表现出来,一则揉合多种工艺,进行创新。二则让农民画多一种表现形式。

  蒋勇找到宁波鄞州做金银彩绣的师傅,一问价格实在太高,“一只普通抱枕,用金丝银绣做一幅农民画上去,手工费就要1万元,我被吓住了。”第二条路宣告失败。

  2016年春节期间,文化站携带农民画参加在鼓楼广场举办的非遗作品展览会。蒋勇发现隔壁摊位有人出售一种手机壳,上面可以复制人像和照片,售价大约15元/只。他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农民画可以复制翻新到手机壳上。”这是第三条路。蒋勇试着与摊主接洽,又跑了趟义乌小商品市场,了解到复制成本大约为12~13元/只。

  为了降低成本,他又在网上寻找生产合作伙伴。网络商家答应说什么样的画都能做上去,价格也可以更低廉。文化站经过反复考虑,认为做商品必须保障农民画的品牌,远程操控一旦出现问题,既不方便改动也很难保证质量。

  最后,文化站与骆驼街道一家工艺店成为合作伙伴。反复沟通后,2016年3月,第一批样品出来了,个性鲜明的农民画被印在手机壳、抱枕和茶杯上,村民和游客都很喜欢。蒋勇终于松了一口气:“年前向镇里汇报打算做农民画产品,产品一直出不来。镇里一直追着问,压力大得很。”

  至此,农民画的转型之路走出了扎实的一步。

澥浦郑氏十七房景区内的农民画美术馆。

农民画作品。

  发展前景可期待

  在澥浦镇政府办公大楼,农民画氛围十分浓郁。每一层走廊都张贴着农民画,共有四十多幅。工作人员使用的手机,翻过来背面也是一张小型的农民画,杯子上、拎包、靠垫、草帽、花盆乃至电脑屏保,无一不是农民画衍生产品。

  该镇宣传委员刘晨介绍,农民画脱胎于农民家的灶头画,经过政府部门助推成为墙面宣传画,装扮了新农村面貌。画作已发展到了较高水平,不但在全国获奖,省里经常获奖,还在市里举办了画展。不过,她注意到农民画现有的形式很难实现传承与突破。澥浦镇设想,盘活现有画作资源如全国山花奖等优秀画作,开发到实用品上。

  这一观点落实到澥浦镇文化站执行。站方设计出首批产品后,镇里协助他们将农民画系列产品拓展到了手机壳、保温杯、床单、包、鞋、笔记本等物品上面。所有能够承载农民画的物品,都被作为产品进行开发。一条良性创意生产线出现了:扶持成熟的农民画创作团队出作品,找人将农民画应用到日用品上。

  在高雄——镇海两地民俗文化交流活动上,澥浦镇送出的150份澥浦农民画衍生产品受到欢迎。区领导外访,喜欢携带澥浦农民画衍生产品做礼品。农民画产品的开发既保留了非遗家底,又迎合了市场需求。

  目前,澥浦镇正全力开发打造民俗特色文化小镇,蕴含农业观光、亲子游、乡村游、自驾游等商业导向,其中也有将农民画产品打入休闲旅游市场的设想。澥浦农民画产品大有可为。

  为破解澥浦农民画创作出现后继乏人的局面,澥浦镇成立农民画专业合作社,聘请澥浦农民画传承人高妮娥担任专职画师。合作社成为农民画爱好者交流、培训、传承,宣传推广的场所。学员通过参加讲座和学习班提高技术,同时可以递交画作。镇里搭建平台选送优秀画作参赛、获奖,以奖代补留住创作资源。有了合作社,镇里可以灵活运作,不断地开展活动。如举办社区农民画展,策划家风画展等,打破以往借场地办展览的局限,盘活了画作资源。

  在合作社,澥浦镇发现一批好苗子,散落在民间各自的岗位上。而在创作过程中,几百幅农民画更对应着流动的几百名爱好者,实现了“大基座”的民间文艺推广。郑氏十七房景区内还开设了农民画美术馆,提供展览、交流的场地。

  记者手记:

  扶持本土“非遗”产品走向市场化

  澥浦农民画是幸运的,不但建立了完整的传承体系,更拓展了第二条腿走路的办法,把农民画的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做深了。

  做深文化创意创业,不仅仅为镇海打出了一张地域文化的多介质名片,更意味着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澥浦农民画有悠久历史,有梯队型的创作队伍,有四处开花的传承基地,有善于研发、开拓的文化干部,还有当地政府部门的资金政策扶持,其前景不可低估。

  从基层诞生的文化创意产业非常可贵,尤其是带有鲜明的镇海烙印。现在,澥浦农民画衍生品已经走出了宝贵的一步,站在了门口。往前进,它能成为高端创意产业。往后退,说不定它又将“沉寂30年”。

  接下来,它要走的路更长更难:持续的产品创新力,长久的市场接受度,宽广的顾客需求面等。

  澥浦农民画是一张未来的产业名片,也是一条未来的经济产业链。乡镇呼吁一份稳健长远、更高层面的扶持,地域文化希望依托一个稳定发展、艺术鲜明的载体。

  孰进孰退,这是一个命题。相信未来的某一天,农民画系列产品会做大做深做强。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