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探古到骆兴村 一堵墙留下桕墅方传说

发布日期:2016-11-18 08:37 来源:镇海新闻网
字号:
分享:

骆驼街道西南方向,有个村子叫骆兴村。它西接九龙湖镇,东靠329国道,南北依靠宁波市(骆驼)城市工业功能区,交通便利。

骆兴村原有耕地5950亩,主种水稻,1999年以来陆续被征用完毕。近年来,该村满怀热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后获得过省级“财务规范村”“示范便民服务中心”,市级“五好村党组织”“高标准整治村”“全面小康示范村”“森林村”等荣誉称号。

图为骆兴村的老房子。

51岁的村干部柳安定开着电动车带记者在村子里逛。村委会门口是热闹的集市,水果、蔬菜等商品售卖声此起彼伏。来往的村民大都熟识,打着招呼聊着天,不紧不慢地走着。

2001年6月,原邵家汇、方严、田胡、桕墅方四个行政村合并成骆兴村,在田胡自然村设村委会,下辖20个自然村,常住人口3000多名。

骆驼街道老村改造如火如荼,难得的是骆兴村保留了众多的学堂、善堂、老宅。不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们依然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走骆兴村,绕不开它的深厚历史底蕴。这座村子里走出了宁波帮桕墅方经商家族,保留着镇海唯一留存的单拱石桥。

“骆兴村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你要是凭着一双脚走遍村子,怎么也得2小时吧。”柳安定是土生土长的骆兴村人,提到村中的历史,他自豪感满满。

图为村口双槽。

图为觐祖桥的龙头。

一堵墙留下桕墅方传说

骆兴村最出名的是桕墅方古村,村中方氏家族不但是宁波名门望族,更是清朝中叶以后上海滩三大宁波帮商业家族之一。

据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南宋鄞县县令、福建莆田人方轸后裔方姓人氏自凤浦岙迁居桕墅村,耕读持家,人丁慢慢兴旺。至方亨宁一代,始赴上海经商,拉开了桕墅方商业经营的辉煌史。方家发达后,在村里建了10来幢豪华大宅,规模最大、构筑最为精湛的有仁二房、大夫第、新四房等。

村中老人回忆说,方氏大屋西临可航行八十吨大船的外河港,南至团桥站,北近周家楼下村。大屋实际上分为两大建筑群,一处是老方家仁二房、观察第、义庄,另一处是新方家大夫第、恭房、新四房等,两处建筑群以方家人开掘的一条东西走向河流为界,河上架大方桥连通两处。

相传方家大屋内共有999根屋柱落地,建筑群规模宏大、构筑精湛,昔日人声鼎沸,一片繁华气象。

2011年5月,鼎鼎大名的“国货大王”方液仙长孙方国祥在镇海网络问政平台帮助下,带领海内外方家后人组成寻根团到镇海寻亲访古。他们走老屋、查档案、翻家谱、见亲友,满意而归。

5年半后,柳安定凭着记忆,尽力循着当年的路线带记者走了一趟。穿过一条满是水杉的小马路,稻田边那一排被绿植环绕的建筑群便是保留至今的方家恭七房。

恭七房最鲜明的特色是屋子北面高耸的“人”字形山墙,踮起脚尖还能看到隐隐一条龙脊状的屋顶,南北向伏着。“这房子早就不住人,几年前还能进去瞧一眼。”柳安定说,恭七房内有天井,由前后两幢单层平房组成。它的建造年代为清朝,建筑占地面积668平方米,属于桕墅方氏商帮家属建筑群之一。

离恭七房不远的地方,曾是盛名远播的恭大房。村中老人说,恭大房相当气派,里面就像《红楼梦》里的大观园,陌生人进去跟刘姥姥似的会迷失方向。不过,我们眼前所见的,据说是原恭大房后方家余庆堂的两处小屋子。有一个仅剩一幢马头墙的老门头,轻轻一推,大门应声而开,鸦雀无声。前庭走廊有卷蓬、牛腿(梁上古建筑细节名称),雕刻精致。廊下堆着草,檐下挂着箩筐,日影斜斜投射。

正在替骆兴村撰写村志的青年作家胡志刚,收集了许多方氏家族的史料。据他讲述,方氏家族一度在上海商界的宁波帮中最有权势、最负盛名。这一辉煌延续多年。方液仙于1912年创办中国化学工业社,生产销售三星牌牙粉、雪花膏、生发油、花露水等,与洋货轻工产品相抗衡。其创建的中国国货公司先后在南京、宁波、汉口等10多地设分支机构。他在抗战时期积极支持民族抗日救亡运动,在槟榔路(今安远路)中国化学工业社内和胶州路申园设立伤兵医院,救治伤患。

如今,鼎鼎大名的桕墅方方氏家族群建筑,仅仅留下一堵山墙在诉说昔日的繁华。

图为觐祖桥的龙头。

图为觐祖桥。

一座桥见证古村历史

骆兴人第二自豪的事,自然是村中卧了几百年的洞桥了。

透过田胡自然村村河边金黄的树枝,依稀卧着一座小巧玲珑的单孔石桥。桥身为单孔“马蹄蹬”拱形,东西走向。桥下拱券采用纵横间隔砌筑法。桥高5米,长约10米,共有24步台阶。石砌整齐,外观小巧玲珑。桥面一步一阶,落满黄叶。桥身两边石刻的笔画隐在干枯的藤蔓下。

从桥上俯身下去,看到桥墙南北各伸出一对瞪眼咧嘴的镇水鳌首,拱洞两侧望柱各刻一副楹联,分别为西墓东祠人思觐祖,早潮夕汐水解朝宗;一带流长通孝水,三层阁近映文星。

文史专家分析说,按照胡氏现存大房的遗迹,西面是胡家墓址,东面是胡家祠堂。修建石桥方便胡氏族人及家人来往拜祭。这是第一副对联的意思。第二副对联,则隐含着孝义长存,族人多才的意思。

最早的觐祖桥是一条木桥。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村里胡氏大族后人登进士,出资改建为石桥,始名“觐祖桥”。觐,是朝见、拜见的意思。后裔以此为名,意思“不忘祖籍,建桥觐祖”。现在这块刻有桥名的石碑安放在桥边不远处的草丛里。

村里人更习惯喊它洞桥。站在河塘边看过去,桥身圆润,桥孔倒映在水里,远远望过去,确实其状如洞。

据《慈溪田胡胡氏宗谱》记载:胡氏远祖为帝舜后裔,周代时为“武王陶正,有功于器”“封国于陈”,赐“胡公”,世居河南。北宋末年南渡至浙东,居舟山金塘岛。元末明初(公元1368年),胡氏五子迁居大陆,其中二房居“慈东”。慈东胡氏,以耕读传家,乐善好施,以姓名其地,村名“田胡”。

过桥不远,便是修葺一新的胡氏宗祠,它是我区修缮较好的民间宗祠之一。

宗祠后方,有一块余德堂旧址。这是村中唯一一块拨给外姓人的基地。当年,余德堂老板乐善好施,对村中病弱、贫穷村民屡伸援手。为报答这位善人,村民一致决定将这块空闲基地拨给他,建造余德堂。村民相约,后世子孙,无论何种情况,永远不得回收该块基地。

关于觐祖桥,骆兴村里还流传着一个“秦山木破风水”的传说。当年,村人请来风水先生秦山木,让他查看地形地貌,判断后世运势。秦山木走到村中一看,河流有5条支流,叫“河头珠5只脚爪。”他掐指一算,下面藏着一条五爪金龙,村里会出大官甚至是改朝换代的能人。他就说服村人砍掉河头两株大樟树,造了这座桥。

老人说:“不得了,造桥的那天,两棵樟树流出血水,风水被破”。后来这条龙逃往桕墅方水槽,方家造了个风水墩把它留住了,从此家运昌盛。

民间传说就像这条被人赶走的金龙,说有吧,它不过是巧妙结合了风土人情,顺着人心所向编造。说它没有吧,又跟当地的风物实情结合得非常好。只不过听了这些故事后,再去摸摸觐祖桥的龙头,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后记:

也许有人会惋惜,古村落文化的消失,古建筑的消失。实际上,镇海正在着手进行相关收集整理工作。部分有价值的老物件将重新排列组合,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中大河边未来的骆驼老街上。

今天看到的古建筑未必是它们最后的影像。

桥头阿三>>>

稀奇真稀奇——听胡子富讲述田胡五样宝

为胡子富(左)与柳安定坐在觐祖桥上聊天。

每个村子都有特别能言善道的人,62岁的骆兴村村民胡子富就是其中一名。

11月16日中午,他拎着一只茶杯,笑嘻嘻走到村口找人抬城隍,发大兴。在这个村子里,要想找到比他更能说会道的“猢狲”,估计是一件难事。

“猢狲”是住在觐祖桥边的阿婆喊胡子富时的昵称。她说阿富很聪明,人又活络,一张嘴说的是天上飞的地上游的,估计三天三夜讲出来的话题都不会重复。

胡子富说,骆兴村最出名的事叫做“田胡五样宝”。它们是:塔峙庙旗杆隔河造、双槽龙睛水吃不完、文昌阁木柱老虎咬、高大路自会高、祖坟滩不长草。这里面蕴含着五个故事。

骆兴村老底子有一个塔峙庙,建在坝子河港上。庙前两只石狮子,它的旗杆却在隔河的对岸上。老百姓说两只石狮子是活的,晚上会喷火。附近一带童家姚家都被狮子喷得起了大火。为了镇压狮子,村民集资在庙前造了影墙,保护村民安全。而旗杆就被造到了河对岸。现在,庙和旗杆早已踪影不见,石狮则被送到了招宝山上,在那里镇山镇江。

双槽指村口的两个小水漕,中间隔着一条小石板路。村民喜欢在水槽里洗淘,把拆洗下来的床单拍得啪啪响。老百姓传说,村里的河流走向像一条五爪金龙,水槽就是它的眼睛。这两口水漕无论多少人吃用,总是不见底。有人讲它的底部通着海眼。79岁的姚素成在年轻时见过双槽水带着松针翻滚上来,她说水槽附近没有松树,翻上来的水就像锅里的开水,嘟嘟嘟地滚。

田胡村的文昌阁是古时集学习与祭祀一体的教育机构,边上有个寺院。那一年,一只饿极了的老虎蹿进文昌阁,被老百姓拿石灰扎瞎了眼睛,拖到外面打死了。文昌阁的柱子上还留着老虎抓过的痕迹。边上寺院里的和尚也是一名神人,他身上有功夫。曾经拿着两枚铜钱,中间拉一根线,让四名壮年汉子把他扳倒。嘿呦嘿呦忙了半天,和尚纹丝不动。就是他,在解放前把流窜到文昌阁的土匪赶跑了。

小田胡前到更楼有一条土路,叫高大路。中间铺着石板,两边是泥路。说来奇怪,自古到今,高大路的路面被人削掉一点,第二天就会自动鼓起来,谁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

祖坟滩其实是指觐祖桥西边的一大块草地,现在早建起了屋子。田胡村先人从河南一带搬到金塘再迁到骆驼,桥边成为墓葬地。别处的墓葬区会长草,这里的土不会。排除了人为因素,村民觉得这事非常神奇。

说了这么多故事,胡子富说自己其实是民间传说的搬运工。以前生产队干活,大伙儿津津有味听着老人道古。胡子富机灵,听了故事牢牢记住了。

乡村菜谱>>>

厨娘郑丽君来露一手——焖茄子

47岁的满族妇女郑丽君,未出嫁前便是一名巧手东北大妞。上世纪90年代初,她和骆兴村村民胡伟平喜结连理,在村里一住就是20多年,能说一口地道的宁波话。

郑丽君做得一手好菜,今年乡村厨师大赛中她被推选为骆兴村“乡菜代表”,露了一手焖茄子,评了个金奖。

焖茄子是一道非常普通的菜。不过,要做得好吃,刀工、配料、火候缺一不可。《射雕英雄传》中资深食客洪七公被黄蓉征服,正是听到她要做一道蒸豆腐。郭靖不解平常不过的豆腐有什么好吃,洪七公解释说食之一道,类似于武。越是家常类的菜肴,越能做出非同一般的滋味,方显厨师功力深厚。

郑丽君准备的食材有:大圆茄子一枚,韭菜肉馅,两勺酱油几滴油,一碗清水一点料酒。

做菜过程也挺简单,茄子拦腰切开,每一边割几刀,不粘连、不切断。用扁平勺子将肉馅填入切口,轻轻刮平,尽量保持茄子外形平整。

热锅,倒一点油,放入茄子略炸。马上加水,倒酱油料酒,大火煮开后焖上锅盖转小火。焖的时候注意把肉馅多的一面朝上,免得掉在锅中粘连。15分钟后开锅,汤汁未收干时盛入盘中。

拿筷子扯一块茄子轻尝,又糯又香,肉味经韭菜提鲜后渗到茄肉中,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