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医书民国报纸 从民间藏品说历史
近日,蛟川街道五里牌村村民朱文鹤致电《今日镇海》,表示家中有一套老医书难以辨别年限,希望得到帮助。
日前,记者走进了他的家里,看见了他所说的老医书《医宗金鉴》。除此之外,还在他的家中发现了百年前的英语教科书,民国时期的《申报》《新闻报》,上世纪50年代的房产证、农业税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保险单等。没想到,一户普通居民家中竟然有如此多的藏品。
就朱文鹤家中所藏物品,记者精选几样带您了解它们的面貌,找回久远年代的记忆。
《医宗金鉴》及成书背景
朱文鹤家中的老医书《医宗金鉴》,编撰于乾隆四年(1739年),是清代一部重要的医学丛书。
每册书封面用毛笔书写有书名和目录,相当于出版社的版本信息。如卷四十九和五十,封面的左上方是竖写的“医宗金鉴”书名,书名下面是“卷四十九 五十”,封面的右上方写有“妇科心法要诀”等科症,右下方写着“幼科心法要诀”等科症,封面中间写着“味潔草堂”,这可以看作是图书的版本信息。“这个封面可能是收藏者自己书写的。”朱文鹤表示。
朱文鹤家藏的这一套“味潔草堂”版《医宗金鉴》,一共有30多本,全部线装。市书法协会相关专家表示,从印刷的字迹、装书的线绳和纸质的泛黄程度推算,该套书当有150年以上的历史。
目录显示:卷一至卷十七为订正《伤寒论注》,卷十八至卷二十五为订正《金匮要略》,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三删补名医方论,卷三十四至卷三十五为四诊要诀,卷三十六至卷为三十八伤寒心法要诀,卷三十九至卷四十三为杂病心法要诀,卷四十四至卷四十九为妇科心法要诀,卷五十至卷五十五为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六至卷六十为痘疹心法要诀,共60卷。
现行出版的《医宗金鉴》有90卷,对比发现,朱文鹤家藏的这一套《医宗金鉴》少了运气、外科心法、眼科心法、针灸心法、正骨心法等内容。这是《医宗金鉴》流传下来比较特殊的一个版本。
《医宗金鉴》是应太医院的实际需要而编撰的。乾隆四年(1739年),任太医院右院判的名医吴谦联同另一位太医院右院判刘裕铎,上奏朝廷,请求批准编撰一套供太医院诊疗与教学之用的医学丛书。奏疏称因鉴于《灵枢》《素问》《难经》《伤寒论》等医著“其书世远,词奥难明……”提出按“分门聚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原则重新编撰,冀能“使为师者,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必由是而学”。清廷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为编撰好《医宗金鉴》,太医院内特设立了类同编辑部的“医书馆”,其人员组成,除行政官员外,编撰医书的具体业务由吴谦、刘裕铎两人任“总修官”(主编), 其下设“纂修官”(编辑)14人,“副纂修官”(副编辑)12人,“校阅官”(校对)10人,“收掌官”(收集保管书稿)2人,“誊录官”(誊写)23人。
在选人的标准上,“令太医院堂官并吴谦、刘裕铎等,将平日真知灼见、精通医学兼通文理之人,保举选派。如不足数,再于翰林院及各部院官员内有通晓医学者酌量查派。”对编撰人员之所以须具备“真知灼见、精通医学兼通文理”,是考虑到“前代医书词义深奥,诊解不易,而分门别类,考订成本,既欲理明,亦须词达,既贵详晰,尤须贯串,此医理、文理、分修、总修,四者缺一必不能成完书”。同时,对担任誊写书稿者, 也要求“选取字画尚好者以备誊录”,如不敷用,则发文“国子监直隶学政,将生监秉公考试,务译字画端楷,咨送本馆,以凭选取供事酌用”。此外还安排了专门备办供应撰写书稿用纸的“纸匠”两名。
为使《医宗金鉴》编撰者能掌握更丰富的医籍及文献资料供采用与参考,吴谦等上奏朝廷:“请将大内所有医书发出,再命下京省,除书坊现行医书外,有旧医书无版者,新医书未刻者,并家藏秘书及世传经验良方,著地方官婉谕购买,或借抄录,或本人愿自献者,集送太医院命官纂修。”正因为具有上述诸多方面的有利条件,使《医宗金鉴》的编撰进度与质量都获得保证。至乾隆七年(1742年),全书九十卷撰成刊刻。此书刊刻后,广受好评。后人评价:“综观此书,取材精练适当,条理较清楚,文字较简明,经验较实用,而配以歌诀,更易诵读记忆,附以插图便于理解应用,具有颇多优点。”
《医宗金鉴》出版后,清廷为表彰编撰此书的有功人员,除给予提级外,还奖以《医宗金鉴》一部,并批准铸造小型针灸铜人若干座,作为奖品授予每位有功者。给医书编辑人员颁奖,此举在历朝历代中还是比较罕见的。
近代“百科全书”《申报》
在朱文鹤的藏品中,最丰富的就是旧报纸了,其中又以《申报》最多。《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它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共出版27000余期,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期其他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朱文鹤表示,家里的旧报纸,他小时候就有,一直保存至今。但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旧报纸,他也不是非常清楚。翻开朱家家谱,朱文鹤的爷爷原来住在舟山一带,靠捕鱼为生,而他的父亲是一名领航员,都不是读书人。
朱文鹤的母亲告诉他,他父亲1949年去了台湾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父亲留在家中的除了旧衣物,就是一些旧报纸,母亲把这些报纸整理好,妥善存放。因为家里人从不提父亲在哪里、干什么,“文革”时期这些旧报纸得以保存下来,没有遭到红卫兵的毁坏。
不久前,上海档案馆得知他的家里藏有《申报》,便派了工作人员来证实和索要。朱文鹤表示,上海档案馆工作人员看到后惊叹,民间竟然还有这么多的《申报》。朱文鹤当天大方地将家中所藏50多份保存完好的《申报》赠给了上海档案馆。
目前,朱文鹤家中还有不少《申报》,记者所见约有50份以上,最早的一份出版于民国九年八月廿九。不过,很多报纸因被人裁剪过或其他原因而残损不全。
《申报》除刊登国内外重要新闻、通讯,发表著名人士文章、宣言之外,还增加篇幅辟出专栏和副刊,如“经济专刊”“教育消息”“商业新闻”“科学周刊”“通俗讲座”“医学周刊”“电影专刊”以及“读者顾问”“图画周刊”和副刊“自由谈”等。
在朱文鹤家中,记者见到了难得一见的《申报图画周刊》。朱文鹤家中所藏的《申报图画周刊》出版时间最早的是民国十九年六月十五日,该刊第五号起了一个“天灾人祸”总标题,用图画加文字说明的形式记录了当年陕、甘的旱灾情况及难民的困苦情况;最晚的是民国二十年一月廿五日,该刊是为了纪念收回比利时在天津的租界而出,图画中可以看到当年收回天津比租界的庄严时刻。
《申报图画周刊》除了正常的一周一刊外,还出过不少《申报图画特刊》,记者在朱文鹤家中看到了一些。其中最早的一张出版于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八日,最晚的出版于民国二十四年五月廿七日。有意思的是几乎每一期《申报图画周刊》都登有镇海人创造的“美丽牌”香烟广告。
《新闻报》里的镇海大佬
除《申报》外,朱文鹤家中还收藏有大量《新闻报》,数量与《申报》相当。《新闻报》创刊于清光绪十九年正月初一(1893年2月17日),初期由中外商人合资兴办,报纸标榜“无党无偏”“经济独立”。1949年5月上海解放,该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报纸停刊。
在众多《新闻报》里,朱文鹤特意拿出印有“陈良玉”三个字的一张残缺报纸。刊登“陈良玉”相关信息的是一个广告,内容是:“为镇海陈良玉先生暨德配夫人吴夫人七秩双寿启事。迳启者,国历三月二十九日为镇海陈良玉先生暨德配夫人吴夫人七秩双寿庆兼五十载金婚并旅沪四十周,所取寿钱悉数移充本市闸北普善医院并宁波沙河宝生医院,善举经费由吴市长、王一亭、王晓籁、余佐廷、杜月笙、虞洽卿、袁履登诸公等发起,于本日下午二时在西藏路宁波同乡会开纪念会,诚恐柬邀未周,特再发报奉告诸祈。公鉴,筹备处六马路二百十号晋善山庄。”
杜月笙、虞洽卿等沪上名人为陈良玉祝寿,可见他也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但陈良玉的信息很少,在网上仅可知他是宁波同乡会中人,曾当过宁波旅沪同乡会副会长,做过烟草生意,在1926年举行的宁波同乡会第五届征求会员大会上,被推举为总队长,1928年同乡徐阿毛被保卫团员误会枪杀,宁波同乡会推荐陈良玉和徐芹香、董心琴一起处理。
1924年11月,《宁波周报》连续三期登载了一篇题为《宁波名人点将录》的有趣文章,把在上海的宁波帮好汉,按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梁山泊上的108将排名入座,陈良玉与神行太保戴宗排在一起。戴宗能日行八百里,是白龙庙二十九英雄之一。梁山大聚义时,排第二十位,上应天速星,职司为总探声息头领。征方腊后授兖州府都统制,后辞官到岳庙出家,最终大笑而终。可见陈良玉在旅沪宁波帮中的地位。
60年前的一张火灾保险单
朱文鹤还保存着一张1956年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保险单。
考诸新中国保险业历史可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岁。
1949年8月,第一次全国财经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各区行负责同志在金融小组中提出创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建议。会后,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着手在京筹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同年9月,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告中说:“我们认为保险事业对于保护国家财产,保障生产安全,促进物资交流,安定人民生活,组织社会游资,壮大国家资金,具有重大作用。目前保险工作,虽已在各主要城市均有开展,但由于没有集中统一之领导,各有各之资金,各有各之做法,结果分散力量,限制了工作之开展,也无力与私商及外商公司进行斗争。基于上述情况,上海财经会议金融小组会上,一致认为对全国保险事业之集中领导与统一管理很必要。因此提议在现有各地接收之保险机构基础上,筹设一个全国性的保险公司负担这一任务,拟定名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银行意见,人民保险公司可以十月上旬正式成立, 成立之前,并拟于本月底召开各区公司负责人之会议,具体研究今后建设方针。”
1949年9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第一次全国保险会议,讨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的有关事宜,确定保险公司的基本任务是“保障生产,促进物资交流,保护国家财产并提高劳动人民福利”。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总公司在北京西交民巷108号正式开业。至1950年底,中国人民保险总公司已有区公司5个,分支机构153处代理处993个,从业人员4000余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发展至今,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革,发展成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
朱文鹤家里的这张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保险单是一张简易火灾保险单,被保险人名叫朱小春,是朱文鹤的姑姑。保险单分6项,分别是保险财产、财产所在地点、保险金额、保险费、保险期限。保险财产分四类:(一)生财装修、家具、衣李、日用品、一切私用物件(金银首饰、古董字画钱币除外)。(二)工具、农具、机器(五匹马力以下的)。(三)货物、原料、制成品、在制品、农作收获物。(四)自用的房屋。保险地点:浙江镇海日成弄10﹟。保险金额和保险费分别为壹佰万元和三千元。朱文鹤表示,当时处在第一套人民币与第二套人民币交替期,第一套人民币与第二套人民币的兑换比率为10000元:1元,因此这张保险单的保险费相当于0.3元,保险金额为100元。这样的保险费,在当时并不算高,所以普通人家也买得起。保险期1年(中途不得退保),自1956年7月2日至1957年7月1日。所幸保险期,朱文鹤的姑姑家没有发生火灾,这份保单留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