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睡强迫症”是种病,得治!
“我感觉自己是‘神勇铁精钢’,晚上回家累得不行,但照样熬夜到凌晨才会睡下。”近日,市民小曹在吃饭时吐槽起自己的“晚睡强迫症”,得到了不少同事的点头附和。“这张老脸是越来越不能看了,满脸痘痘。可到了睡点,还是忍不住地刷朋友圈、看剧,无比精神。”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越到晚上越精神”,不把自己折腾得睁不开眼就不休息。“早睡早起的道理都知道,可就是做不到呀!”小曹感慨说。
“夜猫子”痛并快乐着
“每每看到微信、微博上关于晚睡的危害,我心头总是微微一颤,什么对心、肝、肾都有伤害,分分钟觉得自己快挂了。于是立下雄心壮志,晚上11点前一定要睡觉。可结果你懂的,早就恶性循环了。”小薛说。
“最近在追《花千骨》,深夜12点网上出更新,我都是先看完它再睡。”市民李女士表示,早晨闹钟响起的那一刻,真的是好痛苦,生理、心理都难受,可没办法,班还是要上的。“我早上都得靠喝咖啡,一吃完中饭倒头就睡。”她告诉记者,她以前是倒班工,生物钟一直没改过来,一到晚上就做“神仙”,“晚睡强迫症”早已成习惯。
市民刘女士是某单位的文宣人员。她说,自己非得拖到晚上才写东西,效率也高。久而久之,她就成了“夜猫子”。“晚上嘛,可以刷刷iPad,煮点面条,然后写点东西,‘开夜车’快还是有道理的。”刘女士笑着说,这是自虐模式,痛并快乐着。
睡眠“透支”不可取
“看电视、打游戏,工作忙、应酬多……现在人们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这是对睡眠时间的间接剥夺。”宁波市康宁医院睡眠专科主治医师敬攀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大家会通过“挤走”晚上的睡眠时间,来填补白天不够用的时间,不知不觉就欠下了“睡眠债”。
敬攀说,很多人认为自己还年轻,今天睡少了,明天补回来就行。其实,“睡眠债”是没法补的。古语就有说“一夜不睡,十夜不醒”。
当然,每个人的具体睡眠所需时间是不同的。有的人睡了8个小时,第二天起来还是无精打采,有的人只睡四五个小时,第二天却生龙活虎,这因人的体质而定。据敬攀介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好每天睡5.5—7个小时;30—60岁的成人每天应睡7小时左右;13—29岁青年人每天应睡8小时左右;儿童睡眠时间则相应增加。
数羊能入睡是误区
敬攀说,一直流传的数羊助睡的说法是个误区。“这是从国外传进来的,英语羊(sheep)和睡觉(sleep)相近,是一种潜意识里的催眠,但在中国,是不是数‘水饺’会更有效。”他开玩笑说,数羊也可以,不过建议一直数一只羊,这样更有助于大脑放松。
“睡不着的时候,可以起来稍稍活动一下,深呼吸或听会歌,等到有睡意了再睡,会比长时间卧躺有效果。”敬攀说,有的患者长期失眠,依赖药物才能入睡,这对身体很不利。这样的患者就需要“见缝插针”式的补眠,比如白天困了就休息一会,养成睡午觉的习惯等。
有市民佩戴睡眠手环,这对睡眠质量不好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负担。“这些APP、手环都只是有记录和监测的作用,对于促进睡眠并没有用处。此时如果你总是看到自己过差的睡眠质量数据,有可能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从而进一步影响此后的睡眠质量。长期失眠的市民,还是到医院做一下专门的睡眠呼吸监测会更好。”敬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