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少数民族乐:故乡在远方 生活却如意

发布日期:2015-07-10 08:54 来源:镇海新闻网
字号:
分享:

 

  “民族大团结”画。

 

  冶国林在店里。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的繁荣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各民族齐心努力。我区现有少数民族成分40个,近1.7万人,其中流动人口1.6万人。

  2011年以来,我区积极探索新渠道、新方式,致力民族团结和帮扶发展等多方面,开展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创新工作。今年,蛟川街道俞范社区首建我区第一家民族文化馆,让居民以更直观的形式理解民族大团结的意义及民族文化在求同存异中的发展。

  不少少数民族同胞是新镇海人,他们不远千里来镇安居乐业。今天,记者带您走近在镇生活的少数民族同胞,分享他们生活中的喜与乐。

  不远千里结缘镇海

  每天早晨5时30分,当大多数人还在沉睡时,回族同胞冶国林一家便早早起床、打扫卫生、和面烧水、采购蔬菜,开始一天的忙碌。冶国林来自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一家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教徒,眼下恰逢回族的斋月(回历九月),讲究封斋。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饭,东方发晓至太阳落山前,要断绝一切饮食。冶国林一家自觉恪守着宗教规定,坚持在凌晨3时20分之前用餐,白天水米不进。

  2003年,由在宁波的亲戚引荐,抱着到东南沿海“闯一闯”的心态,冶国林带着妻子和小女儿告别家乡,踏上了开往江南的火车。然后,他们在后大街上开了一家清真拉面馆。“招宝山街道内有9家清真拉面馆,除了两家是撒拉族人开的,其他都是回民开的,大多来自化隆回族自治县。”据冶国林介绍,来到镇海谋生的老乡很多是经亲戚、朋友介绍而慕名而来的,聚集在同一个地方可以相互照应。拉面馆生意稳定后,大女儿也来到镇海,在店里帮忙。

  家住俞范社区的土家族姑娘冉艳平来自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004年,她跟随父母来到镇海,先后在多家企业当车间工人。现在,她是一名小区物业。“在镇海和父母团聚,我很感恩。”她说。2007年,她和本地的汉族丈夫喜结连理,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并生了一个可爱、活泼的儿子。冉艳平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许多民族都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她身边便有四五十名土家族的亲戚、朋友。

  1983年出生的侗族姑娘吴桂平来自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2005年毕业于湖南某大学,是一名外贸企业业务员。“目前就我们一家三口在这里,我老公和儿子都是苗族人,我很习惯在镇海的生活,没有什么不适应的,这里的海鲜也很合我的胃口。”吴桂平说。

  “对老家的记忆就是雪。”满族人佟铁民是区公安局的一名人民警察,老家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1997年,14岁的他告别北方的白雪皑皑和千里冰封,跟着父母随迁落户我区,随后在我区念完中学,考上警校。大学毕业后,他再次选择回到镇海。对佟铁民来说,乡愁就是那一捧雪,小时候常和小伙伴在户外打雪仗、溜冰,玩闹中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现在我已经在这里安家落户,有亲人的地方就是家。镇海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城市,对外来人员包容性强。镇海还不像大城市那般熙熙攘攘,适合慢生活。”佟铁民说。

 

  俞范社区民族文化馆内一角。

  在镇生活充实忙碌

  “年轻时血气方刚,喜欢警察的英雄威武,高考后就填报了警校。”佟铁民大学毕业后便成为区刑侦大队的一名刑警。“作息不规律,跟着案子走。”刑警工作无疑是辛苦的,佟铁民先后在重案中队、信息中队工作,常常和时间赛跑:手机要保持24小时开机,遇到警情随叫随到;接到一个案子,就得争分夺秒把线索找出来,全力以赴快侦快破;几天几夜不着家,在队里熬夜查案成了家常便饭。“工作累并快乐着,每看到一个案件被顺利侦破,想到其中有我的努力和付出,就很高兴。”他说。

  1981年出生的土家族姑娘田敏来自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12年来到我区和父母相聚,现在是胜利路建设银行的一名保安。“您好,请问你需要办理什么业务?请这边叫号。”“可以到那边参照填写一下申请单。”……每天早晨,略施淡妆、穿上职业装,田敏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除了分内工作,田敏还经常主动帮助客户答疑解惑。“来这里几年发现镇海人都不错,很友善,我也乐意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节省大家的宝贵时间。”每隔一段时间,田敏便会在银行大厅、办事柜台、银行门口等四处巡逻,密切注意一切动态。

  “当保安休息时间不集中,来镇海后就很少回家,一般都是亲人来镇海。我抽空带他们逛逛景区,老人来了还可以帮我带孩子。”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在镇海的少数民族同胞都和田敏一家一样,选择在第二故乡团聚。

  近期,在九龙湖镇汶溪村,来自丽水的畲族同胞蓝金球,每天都和丈夫周建雄在自家10多亩的葡萄园里忙碌,园里的葡萄已进入收获季节,即将开摘。“来到镇海后,在厂里上过班,后来看好九龙湖农业的发展前景,决定做农民、搞种植。”每天早晚两次察看葡萄长势,及时除草、修剪,蓝金球一家过得很充实,全年交替种植葡萄和草莓,靠勤劳发家致富。

 

  吴桂平和家人合照。

  故乡风情牢记心中

  “湘西全是山,青山绿水环境美,空气很清新。生活节奏比沿海发达地区要慢,比较悠闲。”说起家乡,1972年出生的向晖满是自豪。“我父母都是镇海炼化的职工,现在都退休回老家养老了。我9岁就跟着母亲来镇海,也曾在炼化工作过16年。”向晖是土家族人,他的妻子余键是苗族人。湘西有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土家族、苗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向晖儿时的记忆是在风景如画的湘西,满目绿意葱茏,耳畔萦绕悦耳山歌。2008年,向晖辞去工作,把多年来的摄影爱好发展成事业,在蛟川街道开了雅迅摄影照相馆。每一天,都会有形形色色的人来到照相馆拍照。“身体坐正一点,笑一笑,好的。”“咔嚓——咔嚓——”向晖用手中的相机定格客人的笑容,他觉得这每一个瞬间都是幸福的。

  “我们土家族的摆手舞和茅古斯舞很有名,在土家族聚居地很流行。”冉艳萍介绍,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一般在年节举行,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叫“大摆手”。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用土家语演唱摆手舞古歌。“随着民族的融合和众多土家人的外出,会跳摆手舞、懂得土家语的人越来越少了。”冉艳萍略有遗憾地说。

  “除了美景、歌舞,美食也会勾起我对家乡的记忆。”田敏打开了话匣,糍粑、腊肉、茶叶汤……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制成的一种食品,风味独特。每年过年前,家家户户还要制作腊肉,悬挂在家中火炕的上方。

  “彝族人最难忘火把节了。”在我区工作的彝族小伙子田勇说,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的狂欢节,分为祭火、传火、送火三天。每到火把节,彝族人要杀牛宰羊、祭祖先。当夜幕降临,大家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漫山遍野被照耀得如同白昼。“考虑到火把节的特殊性,国家尊重彝族的民族文化,我们村子里不禁火。”田勇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他和同在镇海的数十名彝族同胞一起,每年的农历六月廿四会在九龙湖举办热闹的火把节庆祝。“共同的文化像一条纽带维系着族人的联系,民族节日需要族人的传承和庆祝。虽然身在镇海,火把节那天我们好像回到了老家。”田勇说。

 

  向晖工作照。

  民族差异包容并蓄

  今年,蛟川街道俞范社区首建我区第一家民族文化馆,集中陈列民族服饰工艺、染织绣品、民族乐器等艺术品,还有民族节日、民居特色、风俗禁忌等的图文介绍,外延涵盖民族政策、风俗人情、文化名人、艺术传承等内容。

  “我们回族人日常饮食很讲究,不吃猪肉、狗肉、动物的血液,不饮酒,吃的牛羊肉必须是经过特殊屠宰的,主食以面食为主,从来不去外面的快餐店里吃东西。”冶国林说,伊斯兰教教徒有着虔诚的信仰,依照《古兰经》的内容来约束自己。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每周五,冶国林一家都要去位于西后营巷的宁波清真寺做礼拜,参加由阿訇主持的宗教活动,这成了他们忙碌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眼下的斋月里,回民封斋的目的就是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穆斯林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记者采访当日,冶国林的妻子正在用牛骨头、牛油等食材熬制牛肉汤,经过四五个小时的炖煮,牛肉汤香气扑鼻,冶国林和妻子却不为所动。“斋月里必须清心寡欲,食物散发出的香气是不能主动贪婪地去闻的,就连滴眼药水、打点滴等在白天都是不能的。”冶国林妻子说。

  “过了斋月,我们会迎来盛大的开斋节,这是回民最隆重的节日,相当于你们的春节。”据冶国林介绍,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大家拂晓早起,打扫卫生、穿上新衣,家家户户还要炸馓子、油香等传统食品,走亲访友、互相拜节问候。开斋节过后七十天回族同胞还将迎来古尔邦节。

  “老板,两碗拉面。”14时30分,店里来了两名顾客,冶国林开始制作拉面。“开拉面店辛苦,从早到晚都会有客人,晚上10点才关门,好在政府照顾我们,给我们减免营业税。”冶国林告诉记者,由于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在办证审批时就享受了“绿色通道”,工作人员帮忙填写表格。“回族男性头戴白顶帽,已婚女性披着盖头,走在大街上很好识别,大家看到我们就知道是‘回回’,镇海人民很友善。”冶国林的小女儿如今在龙赛中学念高一,学校也为她单独开了“绿色通道”,允许她一日三餐到校外的清真餐馆用餐。

  虽然店里特意标注了“本店清真,外菜莫入,切莫烟酒,谢谢合作”的字样,还是有人拎着啤酒进店希望边吃面边喝酒;也有顾客来店里点名要“大排面”。每每此时,冶国林总是笑眯眯地善意提醒。“相互理解就好,多数客人听完解释就恍然大悟了。”他笑着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